建国以来,血性教育多有缺失

2009-12-11 09:32
师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血性正文民族

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很多教师忠实地履行了自己扶助学生的光荣义务,表现出一种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精神境界。然而,也有一个名叫范美忠的老师不仅不顾学生自己先行逃跑,而且事后还“洋洋自得”地向人们表白其生存逻辑:“在这种生死扶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挞伐之声遍野,范美忠随之“声名鹊起”。在危险和灾难来临时,作为相对强者的范美忠没有冲上前去抵抗危险,不仅违背了人类的生存秩序,而且放弃了一名教师的职业责任。范美忠不打自招,毛遂自荐地当了公众道德评说的靶子。

懦弱是人类共有的情绪,恋生避死亦应视为人的本能。但是如何处置自己的这种“情绪”与“本能”呢?大约,我们不会支持“情绪与本能不可抗拒”的说法。苟晓超、谭千秋等老师已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昭告了世界:人的勇气,抑或是对于责任的考虑,才是不可抗拒的!作为一名师者,身处险境的时候,舍身救生就是最高级别、最美的形态的舍生取义。

蓦地,我想起了“血性”一词,想到了我们所缺失的血性教育。

血性是一种壮美,是一种瞬间显现出来的、捍卫生命价值的极其刚烈的行为。这种行为服从于正义、自由、人道,表现出永恒的价值,却不屈从于苟且偷安、顺延生命的庸人逻辑。苟晓超、谭千秋,他们是有血性的,他们虽死犹生;范美忠之类的人非但没有血性,而且,其所言所行在有意无意间还辱没了人的血性。同情或支持范美忠的论调,就意味着对苟晓超、谭千秋等英雄壮举的漠视乃至嘲笑。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长期农耕社会传统的国度里,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好死不如赖活着”等思维方式已经逐渐融入了人们的血液,人们把善终一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动辄以“小不忍则乱大谋”来告诫自己。于是血性的流失,渐次让人们忘记了责任、气节、荣誉,乃至民族国家!试想,类似范美忠这样的人如果生在战争年代,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英雄?杨靖宇、黄继光、张志新、殷雪梅等人何以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思考这样的问题,会让我们由衷地感到,血性乃是铸就英雄人物的脊梁。近代中国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久衰不亡,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民族血性有关。每当国难当头,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或舍生取义,或慷慨赴死。郁达夫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英雄人物而不知拥戴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来都是幸运的——我们有英雄,而且我们拥戴英雄——血性的火种一刻都不曾熄灭,一直都在艰难地燃烧着。

有评论认为,如果范美忠在日本,其下场是显而易见的。90多年前,日本把一个类似“范跑跑”的偷生者编入教材,使其饱受时代唾骂——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巨轮在首航中撞上了冰山。正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所表现的那样,在巨轮沉没之前船长决定:将有限的求生机会留给妇女和儿童。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既自愿又无奈地等待死神的到来。

但是,在那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名叫细野正文的日本籍乘客男扮女装,冒着被水手们认出、打死的危险,爬上了载满妇女和儿童的救生船。他混迹在一群妇孺羸弱者之中,侥幸捡回了一条性命。然而,细野正文上岸后无法掩饰自己的性别和身份。他的丑陋嘴脸和名字,一夜之间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自然也传到了日本。

细野正文回国后,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简直成了整个民族的“耻辱”和“败类”。他先是接到了如雪片般飞来的充满愤怒与谴责的信件,接着又收到了他供职的运动厅的解雇信,然后是象征着男人地位的武士身份被取消。他逃生的卑鄙行径被编入了日本的教科书,成了教育下一代的反面典型。从此,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巨大的羞辱中苟延残喘地熬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他活得不正直,死得也不坦然。

在细野正文撒手人寰的时候,一位记者发表了盖棺论定的评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泰坦尼克号巨轮上将求生机会留给妇女和儿童的那些男人,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细野正文,则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死掉了。他耻辱地多活了些年,还不如当时勇敢地死去。”

细野正文是视弱者不顾而抢夺生路;范美忠是丢下自己的学生不顾狂奔逃生,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所处的时空与情境虽大相径庭,但是二者猥琐的人格和行为何其相似乃尔!

因为重视血性教育,因为有血性,日本民族在很多时候都不会任人宰割。他们的命运中固然少不了悲壮,但鲜让人感觉凄凉,每每让其敌手也惊悚不己——

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守冲绳岛的10万日军同20多万强行登陆的美军浴血奋战,直至最后一枪一弹。在空中,数千名神风特攻队队员,驾着满载炸弹的飞机冲破层层火网,撞向敌舰。另外,45万冲绳居民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敢与军队一起共赴国难。其中,战死和自杀者竟达12万人以上。日军驻冲绳岛守军司令牛岛满中将和参谋长长勇中将在弹尽粮绝的最后时刻,在其坚守的最后一条坑道入口处,按照武士道的传统刨腹自杀。许多妇女儿童在最后时刻纷纷跳海自尽。

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境中,这些日本人同占绝对优势的美军拼死战斗了整整83天。在自己遭受惨重损失的同时,也迫使敌人付出了巨大代价。登陆美军伤亡高达4万9千人。其中包括美军司令官巴克纳中将。美国海军也遭到了其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损失,其中毁伤军舰400艘以上,伤亡官兵近万人。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往往被我们视为望而生畏的洪水猛兽。其实它的要义就是一句话,一句一百八十度地迥乎于我们传统观念的话,那就是“赖生不如好死”。日本人受他们心目中信仰和荣誉感的支配(姑且不论别人是怎么看待日本的奴化教育、愚忠教育,以及日本人心目中的“信仰”和“荣誉感”的),将勇敢无畏视为美德,对贪生怕死嗤之以鼻。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日本人给细野正文的待遇和对他的评价了,也不难理解当年的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给宁死不屈、痛击过他们的杨靖宇、张自忠等人的遗体列队敬礼了——尊崇高贵的血性,连这些侵略者也不例外。

在建国60年之际重读历史,有些史料是很让人觉得沉重的。比如,当年清兵入关时,其全国(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人口不过百万,军队不过数十万。明朝人口数千万,军队上百万,而就是这十万清兵入主中原,如入无人之境,在短短30多年间,杀死汉人3200万,使汉人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再比如,南京大屠杀,当时进攻南京的日军只有5万人,而守卫南京的国民党军队有15万人。结果5万日军杀死了15万全副武装的中国军人和15万中国老百姓。侵华8年,日军以100多万军队杀死了3500多万中国军民。敌人再凶残,亦不是刀枪不入,以一当十、当百的天兵天将。当时的中国败在哪里?既败在科技落后,装备落伍上,更败在血性不足,抵抗不力上。与其说是被强敌所打败,不如说是被自己的孱弱、不求气节所俘虏。具体事例不忍赘述,那些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的汉奸就是最好的明证。

对“东亚病夫”一词,国人的理解大多是:清末中国人吸鸦片,导致身体瘦弱,所以遭洋人轻视。其实不然。最近有学者考证:西方人将我们称为“东亚病夫”最根本的原因,是国人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出了问题,麻木不仁。试想,如果一个族群是由成千上万个范美忠、细野正文这样的个体组成的,这个族群不是“病夫”又是什么?日本人往往认为他们才是中国汉唐文化的继承人。汉唐时代的中国人,也曾是一个十分刚勇、倔强的族群,重然诺轻生死,男人们把荣誉、责任看得高于一切。李广不愿受辱于刀笔吏,引颈自刎,“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李陵降于匈奴,“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用为耻焉”。只因了这份血性,才令我们自信和令敌人感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可是今天,我们的电影、电视、书刊及现实生活中,充斥着一股阴柔味。我们的教育也在致力于培养兼蓄阳光与温柔两种气质的“阴阳人”,只是,到了最危急和艰险的时刻,谁来托起对国家民族的大任?范美忠身为人师,自己背弃了职业信仰不说,他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国家栋梁”呢?150多年前,龚自珍感叹中国人血性匮乏,说到当时连杰出的强盗都没有,至今回味此言,犹觉吁声在耳。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四军医大学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舍身救助一位掉在粪池里的老农,英勇牺牲,引起了媒体上激烈的争论,人们普遍争论的主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天之骄子,为了救一位普普通通的69岁老农而牺牲,倒底值不值得?争论的结果是:我们不能用功利性的伦理去判定生命的价值,最需要学习的是这样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笔者以为,这也是一种血性的精神。我们庆幸得出了这样一种结果。

尊崇血性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比如大家都对软弱的中国足球表示理解,不再恨铁不成钢了,那么我们有何血性可言?软弱说明中国足球缺少血性,而理性地批判中国足球的软弱则是对血性的呼唤,对金钱足球的唾弃。在一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富有血性者往往更能给自己所在的群体带来利益与荣耀。

前一段时间,日韩独岛(日本人称之为“竹岛”)之争又起,韩国再次占了上风。韩国领导人之所以能登上独岛宣示主权,在于一个名叫洪淳七的普通韩国人,为韩国赢得了不可逆转的优势。洪淳七23岁时登上独岛,独自一人、一枪,守卫“国土”三年零八个月,其间,多次与日本渔船、巡逻艇对峙,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相比之下,我们没有“洪淳七”带来的幸运,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由于日本实际上控制了该岛屿,使我们始终处于“用证据表明它是我国固有领土”的不利地位。血性,气贯长虹、气吞山河的绝美品质,一旦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最危险的时候,最可仰仗的矛与盾都非它莫属。我们要有“中国心”,就必须具有“中国血性”。

建国已60年了,我们该清醒地意识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单单是指经济上的发展。事实上,一个精神羸弱的民族也是难以跻身世界经济强民族之林的。教育有责任培育一代新人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要尊崇和展现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性。当时“理解”范美忠和为范美忠辩护的人们,请冥想一下:设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教师都在用范美忠的“理念”诲人不倦,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世界?

热爱生命,就要展现和升华生命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血性”意味着向死而生。血性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极。我们需要有血性的教师,更要教育出有血性的年轻一代。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血性正文民族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血性
血性
MINORITY REPORT
以人民的名义
医学生毕业论文现况分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户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