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论调的四大陷阱

2009-12-14 09:06王伟硕
微型计算机 2009年14期
关键词:论调基站运营商

王伟硕 但 蒙

今年最火爆的关键词中,3G无疑要占去一个席位,铺天盖地的3G宣传攻势让整个市场显得异常活跃。无论是民间还是行业的各种舆论,在近段时间充斥着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各种信息载体。

3G何时才能普及?能否用它取代固网宽带?最终3G争霸的胜利者将是谁?纷乱的通信市场,纷扰的各种言论,似是昭示着未来结局的不确定性。但一些因为片面性或主观臆断而生的言论,却在活跃的市场中有意或无意的留下了“陷阱”,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和选择……

论调一:3G仅依靠速度就能取得用户数的巨大提升?

3G让移动互联网网速和带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意味着用手机上网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无疑会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这也让手机上网用户从数量到质量都得到巨大的提升。

不可否认,高速的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是3G的一个重要应用。但目前不少论调过于强调3G的技术优势,用它来上网有多快等,试图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虽然目前很多用户的确对高速上网业务表示出了兴趣,但这却是个危险的信号——国内消费者对3G的兴趣局限在了无线宽带业务上,仅靠它就能维持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吗?

鉴于目前高昂的3G上网费用,愿意每月花100甚至200元以上购买这个业务的<微型计算机)读者并不多,根据本刊的调查,仅占到了被调查者的24.2%和6.1%,更别谈普通消费者。当把这部分高端用户发掘完,势必会像欧洲一样遇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根据最新统计数据,3G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1.1%,增长速度逐年放缓,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缺乏丰富的3G业务,单靠数据卡业务来拓展3G市场。不可否认,利用移动上网业务来开发初期的3G市场的确是个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就这样认为上网就是3G的全部,没有跟进其它的业务进行平衡发展,3G也仅仅是个只适合少数人使用的“广域Wi-Fi”罢了。

那么3G到底是什么?我们很认可电信研究员史炜所说的话:“3G就是信息化,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它能将用户所需求的信息有效、准确、便捷、快速的提供在任一媒介上形成的一个统一体。手机,上网本只是工具,视频通话,移动电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2G是有界限的,而3G是无界限的,它是一个无限制地追求信息化的过程,反应到实际运作上,就是无限制地提供更加有创意,能够发掘出3G用户更深层次需求的服务。最终,3G用户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完成任何想做的事——看新闻,播放在线电影、视频通话、电话会议、在线购物,远程医疗甚至玩在线游戏等等,并且还会不断扩充。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曾强调:“3G的主要问题已经由技术层面转向了现在的应用层面。技术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作为运营商,建设基础网络固然重要,但决不能认为单靠先进的高速网络就能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更不能像2G时代那样靠强制捆绑的形式推出那些用户根本用不上的业务。前联通的CDMA输给了GSM,前移动的各种捆绑套餐也饱受争议。如果各大运营商还继续在3G时代玩这套,那么用户在一时兴起后,显然找不到更多的理由从2G网络转移到3G上,3G的健康持久发展也无从谈起。

论调二:3G在未来将取代ADSL?

总的来看,现在国内3G网络还处在测试或试商用阶段,3G网络还不是很成熟,其与相应标准达到的理论值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用户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移动3G网络速度不仅仅是超过目前的ADSL固定网络,而应是开启一个新的高速网络时代。

很多类似的测试给用户的印象都是3G的上网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固网宽带。但不少理智的专业人士已经开始担心,中国匆匆建成的3G网络是否能够承受未来用户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荷?是否会在建成不久又花费大把金钱进行再度升级?对于中国用户普遍想把3G当作“广域Wi-Fi使用的期望,在用户增多时是否能保持同样的高速体验?特别是当运营商重点宣传的在线视频等大量占用无线带宽的应用普及之后,是否会有某些基站因负荷过大而导致局部网络瘫痪7少部分人出于为3G造势的考虑,一味强调3G如何高速,有意回避网络容量问题——3G网络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速是很困难的。

就拿TD-SCDMA来说,目前1个TD基站最多分出三个频点用于数据业务,实际最多6Mbps带宽。假设一个基站附近只有3个人用手机下载,那么人均速度最少会有200KB/s,确实可以说这个速度超过了ADSL,但当3G用户数量增加后,一个基站可能最少要同时为10个人提供数据下载服务每人只能分得0,6Mbps的带宽,那么下载速度最高也只有70KB/s,这时可能已无法流畅地观看在线视频。根据一些玩家的实测,当在一个基站上同时连接7块数据卡进行高负荷网络操作时,使用迅雷的下载速度会降低到不足30KB/s。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比如采用多载波,提供更多的频点用于数据业务来满足用户的增长。但这时,如果我们把资金问题考虑进去,又会发现这种解决方案是不可行的。

中国移动专家葛长伟谈到:“2009年,中国移动投资588亿建6万个TD基站,平均每基站的成本大约是100万元(其它成本折算到基站上)。而每个基站按5年折旧和减值计算,每年成本20万元。另外,假定基站每年的运维成本为20万元,那么一个TD基站一年至少要赚到40万才能不亏本。将40万成本与每年每基站22.7TB的传输能力相比,得平均成本17.8元/GB。加上互联网结算成本,那么3G上网价格的底线应该在21元/GB左右。”通过这个分析,不难发现,为提供更多的冗余而增加基站密度,将给运营商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目前国内3G网络能赚钱的部分也基本就是语音通话和无线上网。而中国用户仅把3G当广域Wi-Fi使用的期望将进一步加剧带宽紧张的情况。

如果不像日本一样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其它全新的,带宽要求不高且赚钱的业务上,那么成本、价格,用户数量和网速将永远无法协调。主要的高负荷网络应用还需交给ADSL或未来的VDSL,无谓占用无线带宽的人变少了,真正需要高速无线传输的3G业务自然有了保证。

论调三:3G将跨入大普及的新局面?

各运营商3G上网业务的竞争已经开始,尽管运营商的标称价格还比较高,实际市场价格已经降下来。目前中国移动3G的上网包月费已经降低到80元。这将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迎来3G移动互联网大普及的新局面。

目前就算在3G已发展多年的欧美,2G的语音通话业务依然是主流应用。3G相对于2G,仅在数据传输速率上做了大幅提升,而在语音通话方面并有多大区别。如果对无线数据应用要求不高,欧美用户也不会选择费用更昂贵的3G网络。通过

本刊的调查,只有2.7%的读者认为目前3G资费可以接受,51.7%的读者认为3G网络覆盖过低,信号差,86.5%的读者不打算马上使用3G。比起欧美,在中国这个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观念更加务实的市场,3G普及之路上显然会有更多障碍。

论述中提到中国移动3G的上网包月费已经降低到80元。这是北京移动在4月3日推出的“随e行G3礼品卡A套装”,花560元就可享受7个月不限流量的无线上网服务。但可惜的是,在其它地区并没有这样优惠的促销活动,无法以此来掩盖目前3G费用普遍昂贵的事实。

为什么现在3G资费那么高?其中的本质原因还是技术上的限制。在对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的采访中,我们证实目前的3G基站根本无法承受太多的用户,只能通过定一个很高的价格把大部分用户挡在外面,以此来保证正常运营。那么以后呢?很遗憾,前面也已经提到,由于3G网络带宽共享的特性,用户越多速度就越慢,仅靠增加基站、扩充带宽总会遇到局限性,如果一直以无线上网作为主要应用,将不可能定一个很低的价格来大量吸纳用户。另外,在中国这个广茂的疆土上,要实现3G网络的全域覆盖是也很困难。由于3G是工作在2.1GHz附近,这种高频电波的衰减率很大,而且还存在呼吸效应,使用的人越多,覆盖范围就会变小(TD-SCDMA已对呼吸效应问题进行了改善)。其实,现在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3G基站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但仍旧在某些地方达不到理想速率,或只能当“窗边机”使用。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能够达到2G覆盖标准的3G网络,就算中国移动这样财力雄厚的公司也恐怕会吃不消。

所以,在欧洲这样发达的地方,截止到2009年,3G的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1.1%(数据来源于市场调查机构Iforma)。早在两个月前,世界知名的市场调查机构WirelessIntelligence就预计,至2010年底中国3G用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将有1620万,只占全部手机用户数的2%。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中国的3G将和2G长期共存,参照类似日本NTT的成功经验,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一步步推出新的3G业务,分散单一的上网业务带来的巨大带宽压力并同时吸纳更广泛的人群。在国内3G网络都没建好的情况下就谈大普及未免有些眼高手低。

论调四:移动独大,TD必胜?

目前,电信拥有先进技术的CDMA苦于资金太少,用户人数太少,与之同病相怜,技术最先进的WCDMA拥有者中国联通却刚刚起步。对于TD的胜出,已经毫无秘密可言,除了享受到政策为其打开的绿色通道因素外,内因是其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在一场波澜壮阔的电信业重组后,面对目前三足鼎立的状况,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在国家的扶持下,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移动也会一家独大。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说,电信重组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增强运营商的竞争力,二是改变目前竞争失衡的格局;三是给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创造机会(即3G业务)。这已充分证明那些关于中国移动会在未来独大TD必胜的论调是完全错误的。透过这次重组,我们不难发现,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相比以前更加均衡,装备了更先进的3G技术后,在这个3G元年大家又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

国家除了大力支持自主TD-SCDMA技术外,还容许了两个“外国朋友”的存在。既然已经有了自主技术,那为什么还要让外人来掺和呢?很多TD的坚定支持者对此深感困惑。而这个举动恰恰在另一面证明了国家试图通过引进其它的技术为电信行业创造更多机会,使每冢运营商都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由于不同的3G标准互不兼容,这样就能区分开各自的运营体系和客户群,提高积极性,实现了电信业的温和竞争和共同发展。

最终,整个电信行业都通过3G这个机遇进行了一次体制和技术升级,更带动了国内整个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兴通讯,它已同时掌握了3大3G标准的相关技术,能够提供全面的3G解决方案。而华为也是两拳出击,同时掌握了TD-SCDMA和WCDMA。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不可避免的外来技术的冲击下,只有精通了“洋技术”,我们的民族企业才会在世界舞台上更具竞争力,在本土市场也会更有主动权。

微型计算机

作为跨入无线互联时代的工具,3G承载着太多国人的期望,在它们交流碰撞中,难免差生歪曲的理解,特别是对于3G这样软硬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往往让人搞不清重点,迷失方向。花费了1700亿投资,并且未来还会追加更多投资的中国3G网,国人都希望它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最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方都能够正确看待3G的各种问题,以理性的思维支持3G的发展,同时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3G必将迎来繁荣的时刻。

猜你喜欢
论调基站运营商
到底怎么对自己
可恶的“伪基站”
基于GSM基站ID的高速公路路径识别系统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草根论调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
基站辐射之争亟待科学家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