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明年将继续复苏

2009-12-15 12:45
环球时报 2009-12-15
关键词:林毅夫贸易壁垒世贸组织

本报记者 罗春华 张 蕾

●中国的情况继续好于大多数国家,今年可以实现8%的GDP增长目标

●全球产能过剩的状态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全球经济不太可能出现强劲复苏

●各国也在采取措施抵制不公平的贸易壁垒,中国诉诸世贸组织的做法令人鼓舞

即将过去的2009年对全球经济而言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全球经济经历了上半年的严重衰退,以及下半年的逐渐企稳回升,贸易保护主义也重新冒头成为威胁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大障碍。在未来的2010年,全球经济将何去何从,贸易争端会不会愈演愈烈?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首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

环球时报:2009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如何评价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状况?

林毅夫:2009年全球GDP呈现负增长,直到下半年才开始出现复苏。

世行将在2010年1月中旬发布《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发展中国家的危机、融资与增长》。我们预期由于财政刺激和库存回补的驱动,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出现微弱复苏,但因为库存回补效应逐渐减弱以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个人支出和银行贷款继续疲软,复苏速度可能会很慢。

我们认为,尽管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造成拖累,中国的情况继续好于大多数国家,今年可以实现8%的GDP增长目标。

就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如果将印度和中国排除在外,2009年的GDP预期几乎难以进入正增长区间,在这场危机中,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受到私人资本流入骤降、广泛的信心缺失导致投资需求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造成劳工汇款减少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欧洲和中亚的发展中经济体由于深度融入西欧金融体系而在今年遭受重创;亚洲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反弹,原因是该地区在危机前宏观形势良好,并有能力实施反周期的财政刺激。

环球时报:目前世界经济出现回暖势头,但总体上仍较弱。您认为影响世界经济强劲复苏的因素何在?应如何看待贸易保护主义等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带来的负面作用?

林毅夫:初步分析显示,全球产能过剩的状态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2010年全球产出缺口(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达到潜在产出的6.5%,在2014年之前恐怕都不会降到2%以下。

在存在过剩产能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强劲复苏,原因是投资机会有限和失业率上升抑制了投资和消费的私人需求。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带来的信贷紧缺,以及家庭要重建资产负债表,都会对私人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要走出世界贸易大幅缩水的困境,贸易保护主义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要求政府设置新的贸易壁垒。从2009年年初到目前,企业申请政府保护的数目比2008年同比高30%,而2008年比2007年高36%。

不过,各国也在采取措施抵制不公平的贸易壁垒。例如,中国最近两度决定通过世贸组织正式质询在危机期间针对其出口产品的新增贸易壁垒:7月中国就对其钢制紧固件出口征收新的反倾销关税提出申诉,继而9月份又针对出口轮胎特保案提出申诉。

中国诉诸世贸组织的做法是令人鼓舞的,因为目前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建立在自我约束基础上的。出口商及其政府代表必须进行自我监督以保持市场开放,有时自我约束意味着不得不将贸易争端提交到世贸组织。

在数据全部收集之后, 显示出来的2008年和2009年申请增设贸易壁垒的企业数量可能会大大增加,未必一定会带来2009年贸易壁垒的实际数量增加,这就需要出口商及其政府代表更多地诉诸世贸组织,从而帮助说服设置贸易壁垒的政府更严肃地遵循世界贸易体系的规则。

环球时报:2010年全球经济前景如何?会面临哪些挑战?

林毅夫:世界经济在2010年将继续复苏,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将以大量过剩产能为特征。一个关键性的政策挑战是审慎地管理好从反周期性政策刺激的退出。

复苏还将依赖于对全球失衡的管理。在危机之后,经常账户不平衡缩小了,但这部分反映出暂时的、周期性的因素,如世界贸易和油价大幅下降。再平衡能否持久,一方面依赖于美国财政货币刺激的有序展开,另一方面依赖于危机后中国和其他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刺激和改革措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拉动内需。

总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资本更加稀缺且成本上升,这些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困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各国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提高生产率的努力至关重要。这将会为绿色经济以及关键性基础设施和人类发展规划的有效投资带来额外收益——打破制约生产率和增长的瓶颈。▲

猜你喜欢
林毅夫贸易壁垒世贸组织
贸易壁垒破解策略分析
贸易壁垒破解策略分析
中国正式向世贸组织提交《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
阿泽维多:世贸组织感谢中国为多边贸易谈判所做努力
俄罗斯贸易壁垒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世贸组织通过贸易便利化协议议定书
林毅夫案,台“国防部”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