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真情动人心

2009-12-15 09:10王学明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包弟巴金小狗

王学明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是艺术创造中始终伴随着作者的情感活动;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说的是写诗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诗文才会有感人的力量。的确,凡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巴金先生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就是这样一篇饱含情义、情感真挚的文章。这篇收录在《随想录》中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文革”时期,胆小的主人为了自己不受连累,将一只讨人喜爱的狗,送给医院做了解剖试验品。这篇不长的文章,以小见大,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揭露了“文革”扭曲、摧残人性的罪恶,以严肃的历史态度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毫无疑问,《小狗包弟》让人最难忘的地方也是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揭露“文革”的罪恶。不过,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我们印象颇深之处。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崇敬与愧疚之情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写自己与小狗包弟的故事,而是先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艺术家被打,“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然而小狗却在无人敢正视的时候,挺身而出,给他以精神上的莫大安慰:“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的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边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这只小狗为主人的不平而哀鸣,并最终被打断腿而惨死。

在巴金笔下,这狗满是情义,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完全就是“良将忠臣”。通过小狗和人们对待艺术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作者用狗的重情重义,表现出人们的麻木、自私与怯懦,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这何尝不是对扭曲人性的时代的含泪嘲讽?可以说,作者毫不吝啬地为小狗奉上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由艺术家的小狗,作者自然地引出自己的小狗包弟。然而,这只曾给全家人带来欢乐、和自己朝夕相处了七年的小狗,却被作者与家人为了自己的安危而送上了解剖台。这不能不使作者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愧疚之情油然而生。“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在简朴的语言中,道出了真情。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惨烈的,巴金与狗的故事是悲哀的。这种悲哀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二、快乐与愉悦之情

小狗包弟是朋友送的。它不但毛色好,干干净净,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在它想要东西的时候,“它会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包弟不仅能“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而且在我们回广州过春节时“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这样一只惹人喜爱的小狗,曾带给作者一家多少快乐!于是,哪怕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巴金的夫人萧珊女士“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从这样的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包弟在那七年时间里,和作者一家是相处得很好的,而作者与包弟的亲密接触时的情感也是愉悦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包弟和作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场面。这种种快乐也为后文写作者的忏悔与怀念作好了铺垫。

三、怀念与忏悔之情

曾使作者感动的小狗,却要被当作四旧给打死,而作者又无力解救,这时,包弟无疑就成为了包袱。为了不让包弟给自己带来灾难,忧虑之余,作者最后决定把它送去了医院的解剖室。但是,此举并没有让作者放下包袱享受轻松,“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作者对包弟的眷恋与怀念之情,以及深深的自责之情,在作品的结尾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谴责自己的懦弱,忏悔自己的自私。

由把“麻烦”送出去感觉到些许的“轻松”,到良心的自我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感觉到沉重,这个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的心灵历程,不仅说明作者勇于解剖自己,也说明那个时代温情的缺少和人性的缺失。甩掉包弟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表现的是作者对社会的担忧。

时隔十三年之后,作者仍不能释怀,还时常想起夫人在午饭前后逗着包弟玩,而作者的心甚至“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作者以为,“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可见作者对包弟的怀念之深,他所受的精神伤害之漫长。于是,在文章最后,作者直抒胸臆:“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作者对包弟的怀念令人感动,自我解剖的精神震憾心灵。

这种怀念与忏悔之情既体现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也从另一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渴望与呼唤。

深刻的主题、真挚的情感需要具有感染力的写作技巧来表达,它们的完美结合,是作品感人的重要因素。那么,《小狗包弟》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呢?

一、以小见大

文章描写的故事虽小,但体现的意义却很深广。在“文革”中,连一条可爱的小狗都难以幸免,我们完全可以推知“文革”对人的精神伤害有多深。本文真正做到了以小事件反映大社会。

作者在文革中作为主人失去了包弟,作为丈夫失去了妻子,作为本应备受全社会尊重的作家受到了迫害。作者没有选择痛斥、揭露、声讨、批判、鞭挞等等,而是选择了写对一条小狗的歉疚,对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的忏悔。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以及对良知的呼唤。

二、多处对比

一是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的经历对比,表现出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动乱,人性的扭曲,及其对人们的迫害和摧残;二是狗的重义与人的寡情对比,突显人性的缺失;三是欢乐与悲伤的对比,和小狗包弟在一起生活时的种种快乐与送走包弟后的愧疚形成对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包弟的深深怀念与自己的歉意。

三、朴实无华

故事的进展自然顺畅,语言朴实而明快,准确简洁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如“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没有任何夸饰,自然地过渡到对小狗包弟的回忆之中。

《小狗包弟》以一条小狗的命运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呼唤良知,呼唤人性,作者把说理和抒情统一在事件的叙述中,促人反思,也催人泪下,使作品具有了强有力的感染力,成为说理抒情类作品的范例。

猜你喜欢
包弟巴金小狗
海上日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小狗的憧憬
小巴金“认错”
小狗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