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带头罢会5小时

2009-12-16 12:51
环球时报 2009-12-16
关键词: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本报驻丹麦、美国、德国、加拿大记者联合报道●本报记者王跃西●王艳 汪析

哥本哈根峰会上涌动的冲突14日突然以一种极端方式爆发:出于对西方不满非洲国家集体退出会谈长达5小时,这得到了代表1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的支持。而4天之后全世界110多位国家领导人就要飞赴这里签署协议。英国媒体把这次“罢会”事件称为峰会“沸点”,在已经过去的8天中,穷国与富国围绕排放的责任和补偿展开了激烈争吵。《印度时报》说“罢会”表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力量”,西方大多数网民则对此不表同情,认为“这是一场敲诈”。“罢会”事件使得穷国与富国的互不信任飙升,达成协议的希望也变得渺茫。有评论人士认为,现在各大国都在做两件事。一是促使大会最终达成对自己有利的协议,二是一旦大会失败,自己不能成为替罪羊。也有人认为现在的混乱只是各国的谈判策略,如果不签一项协议,本周五各国领导人来哥本哈根干什么?

发展中国家启动“核选择”

14日上午,由于认为气候峰会要取消对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非洲国家代表团全部离席抗议,印度、中国、巴西、南非等国家表示支持。关注环保问题的知名网站treehugger将此称为非洲国家的“核选择”。“罢会”似乎获得了成功。峰会主席不得不向发展中国家保证无意扼杀《京都议定书》,会谈得以恢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方不应再相互指责,否则大会难有理想成果。

美联社说,非洲带头发起的退会是暂时的,但这反映了穷国怀疑富国试图降低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规避未达目标的惩罚。会议气氛变得紧张、不和。BBC说,气候变化谈判代表14日晚上通宵努力,试图不使全球气候协议的计划崩溃。英国《卫报》称,如果接下来几天会谈没有重要进展,一些非洲领导人本周四或周五将不会出现在峰会上,报道援引一名非洲代表的话说,元首为什么来签署一个根本就不是协议的东西?

《印度时报》说,非洲充当了“道义领袖”的角色,这表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力量”,并且强调印度支持这一举动。西方媒体上则充满担忧。《悉尼先驱晨报》说,气候谈判“接近崩溃”。美国《时代》周刊援引专家的话说,“如果发展中国家决定退出谈判,那将是一场灾难。我们非常担心这种升级。”英国《泰晤士报》认为,距离签署哥本哈根协议只有4天,发展中国家的这次抗议是一个不吉利的信号——这次峰会将难以出台一个有力的协议。尽管5小时以后会议重新开始,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不信任已经比峰会开始时更深了。报道援引一名联合国官员的话说,最怕的是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谈判策略。法国《十字架报》称,分歧和争吵不过是一种铺垫,以争取更多有利于本方的条件,峰会最终应能达成一个妥协性的协议。

德国《莱茵邮报》15日以“气候峰会的丑闻”为题颇为恼怒地写道,欧盟已经尖锐地批评了发展中国家的抵制。“最糟糕的就是阻止谈判”,世界已为这个“雄心勃勃和有约束力的协议”等了很久,但在哥本哈根这却成了威力强大的“政治炸药”。西方网民反应极端。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上,很少看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同情,有人盼着峰会失败,那样“就不用把钱送给中国了”,有人嘲讽退会者“挺起脊梁,敢再退一次吗”,“最后还得夹着尾巴回到谈判桌上”,还有人说非洲没有气候变暖问题,而是“腐败的政治气候问题”,这是钱不能解决的。非洲国家都不能照顾好自己,为什么要替世界说话,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任何决定都应该来自“成年人”国家。

早在气候峰会之前,喀麦隆《博爱晨报》就担忧,在气候大会上非洲的声音可能被忽视,或被当作“拒绝承担减排义务”的典型。卢旺达《新时代报》情绪灰暗地写道,我们对哥本哈根没什么期待,20世纪后半段,世界面临的威胁是核战争,今天则是气候变化。但核威胁引发的相互摧毁恐惧促使大国作出妥协,所以美苏才会签署条约防止爆发核战争,并且限制其他国家研发和拥有核武。气候变化则不同,地球的毁灭被视为遥不可及,也比不上核爆炸那么剧烈,所以大国没有紧迫感。“谁会关心孟加拉国是否被淹没、风光旖旎的太平洋岛屿永远消失!”

美国试图借中国转移压力

“罢会”事件后,很多人对峰会更加悲观。法国《人道报》开出的药方是“锁定美国”。文章说,《京都议定书》之所以变成一纸空文,关键在于它有一个最大漏洞,即美国缺席,从目前的会议情况看,发展中国家已表现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姿态,要么签署“完整的协议”,要么什么协议都不要签。文章认为,只有“锁定美国”,才能令哥本哈根峰会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成果。美国一家媒体说,整个哥本哈根会议都在等待奥巴马。等待奥巴马的并不是只靠表现口才就能获得掌声的演讲台。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刊登了发自哥本哈根的文章,作者将哥本哈根称为“美国的陷阱”。文章说,哥本哈根出现了大量反美情绪,发展中国家给美国贴上了能源自私者的标签——享受着高水平的生活,却对抵御影响每一个人的全球变暖危害没有做出适当的贡献。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批评美国,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也责怪美国未批准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文章说,美国之外的191国代表可能不会一致对美国做出过分之举,但看起来他们在一件事上都是这么认为的:美国应该做得更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开始搞公关,她15日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撰文称,之后20年内的碳排放增长几乎都来自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和承诺,不可能有解决方案。

美联社说,中国15日指责美国及其他富国在抵抗全球变暖上的倒退,认为中美在气候谈判上“临近摊牌”。为转移压力,美国试图将中国变成“挡箭牌”。《纽约时报》14日说,如果中国的减排不接受严格监督,美国就不会签署任何协议。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抵达哥本哈根时只有一个目标:对中国强硬。他下飞机不久就开始了。过去一年,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公开夸赞中国,这只是会谈之前的策略,美国和其他国家都寻求让谨慎的北京坐到谈判桌前。但现在中国已在哥本哈根了,要较真起来了。发达国家私下和公开联手对中国代表施加强大压力。发达国家还怀疑中国利用77国集团来推进自己的议程。

《金融时报》称,富国一直谋求通过分化77国集团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他们向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游说称,哥本哈根若不能达成协议,穷国最终会没有任何资金援助。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不满迹象。报道有意夸大这种分歧,称太平洋小岛国图瓦卢上周在一个重要问题上公开反对中国,后来有其他一些国家也表示反对。6个月前,孟加拉国、岛国和其他穷国成立一个“最脆弱国家”非正式联盟,采取共同立场,要求所有大经济体(包括中印)接受具有约束力的减排及呼吁对最穷国家资金援助。

《华尔街日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说,从政治上来看,哥本哈根峰会应该是奥巴马和其他国家领导人飞抵这里宣告一个全球环境合作新时代的到来。而事实上,峰会正逐渐成为美国和中国之间一场关键的经济对决。美中之间的争论反映了两国在未来数十年争夺经济权力的更广泛的竞争。美国许多商界领袖担心,大幅削减化石燃料消耗会提高他们的生产成本,让他们与中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应警惕“腹背受敌”

丹麦气候与环境问题研究所专家克里斯坦森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如果将人类以前的碳排放基数定为100,那么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基数中所占的比例不会超过10%。有一句在西方很有名的话用在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特别合适,这句话就是“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发达国家现在恰恰就成为了“犹大一样的背叛者”。他们在讨论气候问题时,总是避开历史责任,空洞地描述未来,依据“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快,所以碳排放量增加大,于是就该负更多责任”这样一个逻辑试图引导这次谈判。但这个逻辑一是忘记了历史,二是剥夺了发展中国家要求更加富裕的权利。

克里斯坦森说,最近英美很多媒体刊登学者文章,为发达国家政府出谋划策,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分化发展中国家,二是找准一个发展中国家集中攻击。从这几天欧盟、美国等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实际采取的策略看,他们已遵循了那些“高参”的建议,比如全力把巴西从“基础四国”中分离,集中攻击中国等。所以,目前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就是团结起来,否则如果被发达国家各个击破,最终受损的只是发展中国家自己。他说,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可以预料的是,在未来几天,大会会进入暂时无法达成协议的“暗战”,西方媒体上一定会出现新一轮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舆论攻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说,哥本哈根峰会迎来最后阶段,谈判白热化,由于感觉自己的需求可能得不到满足,一些发展中国家撑不住了,可能出现分化组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内部有分化迹象,一方是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一方是小岛国以及孟加拉国等最不发达国家。对于小岛国等的提议,中国、印度等不宜像对待丹麦草案那样针锋相对,而是要柔性处理,充分释放善意,同时防止腹背受敌,提防西方借此裂痕分化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庞军博士说,中国对西方舆论攻击要有心理准备和预案。从一开始,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权就主要掌握在西方手中,西方媒体喜欢强调绝对排放量,不愿意说人均,他们喜欢说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大国,努力给全世界制造中国承担责任不够、减排力度还不大的印象。另一位中国专家说,如果哥本哈根能通过理想的条约,西方肯定会在清洁技术的出口上提高要价;如果通不过理想的协议,它们则可能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对这两种前景中国都需提前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美借北约峰会煽动对抗中国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哥本哈根自行车数量超汽车
丹麦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记
G20匹兹堡峰会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