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保护主义:现实与挑战

2009-12-17 06:22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金融稳定保护主义金融危机

伍 戈

摘要: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大幅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及放松银根以刺激经济,但目前政策的实际效果尚未明显体现。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为了使自己尽快摆脱危机,提出了一些有明显保护主义倾向的方案,与西方国家一直积极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本文对近期国际社会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趋势、支持保护主义的学术观点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护主义;金融稳定

Abstract: Most of the governments in the world are conducting active intervention policy to deal with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but the real effects are still not being see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some countries proposed some measures with protectionism,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free market dictum they advocated before. The paper focus on the current protectionism trend and some related academic points, and propose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Protectionism,Financial 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27-03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全面传导,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经历着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实体经济迅速陷入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面对危机的挑战,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大幅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及放松银根以刺激经济,但目前政策的实际效果尚未明显体现。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为了使自己尽快摆脱危机,提出了一些有明显保护主义倾向的方案,与西方国家一直积极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本文将对近期国际社会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趋势、支持保护主义的学术观点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护主义趋势明显抬头

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项附加条款规定:部分救援资金只能“购买美国货”,任何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所使用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该方案还规定: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为百分之百“美国制造”,除非联邦政府认定购买美国货可能面临成本远高于外国货以造成“公众利益损失”。2009年2月4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的票数也通过了经济振兴方案中的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此后,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河村建夫去函美国,表示担心美经济振兴方案中有关“购买美国货”条款有保护主义之嫌。欧洲、加拿大等国也表示强烈反对。国际社会普遍担心,美国会此举会向全球传递保护主义的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外,国际上针对金融业的保护主义也有明显升温迹象。2009年1月份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会代表对金融保护主义抬头表示出了忧虑。英国首相布朗表示,全球经济正在滑向金融保护主义的危险状态。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近日也指出,最令人担心的是保护主义扩散至金融领域。目前金融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国家在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救助时,只局限于自己国内的金融机构,而在这些国家有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却不允许从中受益。二是各国商业银行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政治压力,要求其缩减海外业务,维持对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贷款。例如,英国政府要求接受其救助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必须向本国小型企业提供贷款。目前也有迹象表明,一些美、日等商业银行被“劝告”减少向欧洲企业的放贷。

此外,国际上资源保护主义倾向也值得密切关注。资源保护主义主要集中于对能源、粮食等战略资源的保护,表现为资源丰富国家试图主导资源价格、限制资源出口等行为。除了众所周知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ECF)外,2008年,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泰国提议,与其他4 个东盟成员国成立“大米输出国组织”(OREC)。此前,已有一些产粮大国开始限制出口。

二、近期涌现出支持保护主义的学术观点

2008年12月,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发表文章指出,为了大幅提高政府支出为主的财政性刺激政策的效果,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建立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或者直接规定财政刺激计划不允许购买进口商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财政扩张的效应漏出到国外,从而有效保护本国工业和工人的利益,支持本国的增长和就业。当然,这些做法必然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甚至引发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报复。但罗德里克认为,如果不这么做,美国可能会面临更低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失业率。他指出,为应对当前的深度经济危机,保护本国产品、降低进口,对于奥巴马政府而言,未必是完全不可涉足的政策禁区。罗德里克表示,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的政策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一国贸易盈余必然以另一国的贸易赤字为代价,在短期之内采取进口保护和货币贬值的政策,对于就业和增长而言可能是有效的,对于急需提振内需的贸易逆差国来讲尤为如此。罗德里克的观点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贸易保护主义最明确直接的理论表白;更重要的是,这种观点给美国目前正在重新抬头的保护主义情绪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学界对自由贸易和投资的质疑并不鲜见,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来自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级”人物。2004年,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展望》杂志上发表一篇极具争议的论文,其核心观点就是自由贸易政策并不必然提高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通过技术进步取得福利增长,可能恰恰以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福利损失为代价。

2006年3月,美联储前任副主席阿兰·布林德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对美国产业外移和业务外包表示忧虑:由于信息革命和通信技术使服务产品可以远程传递,许多传统的非贸易商品变为可贸易商品,从而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其结果将造成美国数以千万计的工作机会流失。

2007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文反思贸易和社会公平的关系,他认为自由贸易在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异:正是由于中国等的崛起和国际分工的高度细化,许多支撑发达国家就业的产业向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造成发达国家国内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贫富差异加大。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自由贸易怀疑论的出现,拥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即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中国等国家迅速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美国在传统行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削弱,美国民众特别是中低阶层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产生失望和恐慌。目前这些论点虽还不是学术界主流,但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质疑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三、大萧条时期保护主义政策的深刻教训

此次美国新经济刺激方案中的保护主义条款,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推行的经济孤立主义。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美国将2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55%以上,目的在于保护本国工农业。《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在全世界激起了保护主义浪潮,各国纷纷加强贸易壁垒,矛头主要指向美国。该法案几乎损害了美国所有的欧洲和拉美贸易伙伴等的利益,迫使它们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措施。

美国的高关税,使美国1930年从瑞士进口的钟表比1929 年下降48%。瑞士政府强烈抗议, 瑞士媒体号召对美国产品进行抵制。法国也因此恢复了尤其是针对美国的进口配额制。西班牙和加拿大均通过了新关税法,对美国的产品施加高关税。更为负面的影响是促使英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由自由贸易转向保护主义。1932 年2 月,英国通过了《进口税法》,在近一个世纪内首次为英国工业建立了全面保护制度。7 月,英国、印度及英国的其他殖民地共同签订了《渥太华协定》,规定在英国和其自治领地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但对从美国进口的全部产品施加高关税。由于英国对美国的报复,免税进入英国的美国产品占美国总出口的比重从1930 年的70.5%降至1932 年的20.5%。作为美国的两个最大市场的英国和加拿大之间也达成一致:尽最大可能相互购买原来在美国购买的产品。此外,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也极力谴责美国的法案,日本也对美国提出了警告。1930 年美国的法案使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受到巨大负面影响。1933 年世界贸易总量只相当于1929 年的70% ,贸易总值只相当于1929 年的35%。美国的出口从1929 年的51.57 亿美元降至1932 年的15.76 亿美元(下降了69%)。事实上,美国自身对外贸易的下降幅度比整个世界外贸的下降幅度更大。直到罗斯福总统上台,推行《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并实行“最惠国待遇原则”,才使美国重回自由贸易轨道,经济开始复苏。

事实上,当时国际社会对于贸易保护可能带来的危害并非毫无觉察。早在1929年秋,“国联”便呼吁所有成员国签署“关税休战”协定,规定2至3年内各国关税水平不得提高。然而,随着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暴跌,为保护本国就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诉诸抑制进口策略。大萧条时期保护主义政策的教训告诉我们,每个国家都试图将自己与外部危机隔绝开来,结果反而加剧了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四、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复苏形成挑战

自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世界平均关税水平已从26%降至2007年的8.8%。但如果顶不住此次危机的压力,各国政府以邻为壑,那么全世界多年来的集体努力可能将付诸东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将下降2.8%。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近期报告指出,若主要经济体将目前实际执行的关税水平升至世贸组织允许的约束水平,则全球贸易额将锐减7.7%。如果一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国际贸易大幅缩减,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将很可能被严重推迟。国际社会甚至担心,如果全球主要国家不能协同对抗危机,全球经济将重蹈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覆辙,即各国为应对国内危机加剧贸易对抗,并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与贸易战,最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重度衰退。

(二)金融保护主义对国际金融稳定造成威胁

金融保护主义是影响当前全球金融稳定的新隐忧。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预测,2009年流向新兴市场的净私人资本将大幅下降至1650亿美元,不及2007年的20%。降幅最大的将是欧洲新兴国家,2009年的流入额预计仅为300亿美元,远低于2008年的2540亿美元和2007年的3930亿美元。资本流动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金融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这对资本流出国尤其是金融业脆弱国家的金融稳定形成了严峻挑战。

英国首相布朗近日表示,金融保护主义的危害性将远远超过贸易保护主义。事实上,目前英国经济正受到了过去贷款条件宽松的爱尔兰和冰岛银行撤出的冲击。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近日预计,保护主义下外资的大举撤离无疑会使依赖海外融资的发展中国家雪上加霜,一些国家将可能出现第二波“金融海啸”。

(三)反对保护主义,通过协调化解贸易金融纠纷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都会对一国经济的灵活性以及社会福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为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应该增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而不能扼杀竞争(Greenspan,2005)。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我们应强调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及外交等手段强化国际领域的协调,积极化解各种贸易和金融纠纷,一味地采取对抗或以邻为壑的政策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

与制止贸易战相比,遏制金融保护主义难度要大得多。各国为削减关税已进行了50年的全球贸易谈判,世贸组织是仲裁全球贸易争端的专门机构。但目前却没有与世贸组织相似的机构来解决金融争端。2009年1月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些领导人提出可考虑用三种方法来应对金融保护主义:一是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以便它能更好地仲裁金融领域的纠纷;二是修补金融监管体系,以推动市场信心的恢复;三是通过协商等途径限制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买本国产品”条款。值得一提的是,G20华盛顿峰会和伦敦峰会都将反对保护主义作为重要议题,体现了各国政治领导人的基本立场。我们认为,无论是采用哪种具体应对措施,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和争端解决机构才是各国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Blinder, Alan. 2006. Offshoring: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eign Affairs Magazine.

[2]Davis, Bob. “Financial protectionism is latest threat to global recover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eb 2, 2009.

[3]Greenspan, Alan. 2005. Economic Flexibility,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特约编辑 王 馨)

猜你喜欢
金融稳定保护主义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福州电子签证业务改革经验刍议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经济开放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