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

2009-12-21 01:29
经济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危机

胡 磊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彰显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额收益和非国际国币发行国的巨大风险。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丰厚的潜在收益,也面临严峻的潜在风险和挑战。人民币的未来选择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而审慎地走向国际化:(1)顺应市场需求,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结算和投资范围;(2)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3)加强国际协调和区域合作,逐步改善人民币的使用环境;(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08-02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其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高度外部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逼迫我国尝试摆脱对美元和美国经济的过度依赖,发挥中国和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应有作用。本文试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额收益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大风险入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潜在收益和风险,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路径。

一、国际金融危机彰显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额收益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大风险

1.国际金融危机彰显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额收益——以美国为例。(1)通过发行美元获得巨额铸币税。铸币税,是指货币发行当局获得的税收,即铸造和印刷货币的成本和货币代表的购买力之差。“二战”后,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1976年以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推行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和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但美元仍是全球范围内最普遍使用的计价尺度、交易手段和储备货币。由于充当国际货币的美元印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美元的国际铸币税就是美国以外的美元数量。“截止2008年,美国发行国债总额为9.6万亿美元,欧洲美元约4万亿美元以上,两项合计,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3.4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到部分美国境内的外国存款、境外流通的收入以及境外持有的约12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券,美国的铸币税收益将会更大。仅考虑前两项,此数字也已与美国2008年GDP总额相当,其中就包括中国大约7%的贡献。”①(2)通过增发美元获得巨额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是一种隐蔽性税收,指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货币余额价值的下跌。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而美国已将大量制造业迁至国外,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科技创新项目来融资。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军事扩张,美国政府对兜售次贷衍生产品以刺激透支消费的行为疏于监管,并通过“双赤字”政策大量发行美元。在封闭的国家经济中,这样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但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美元是全球主要贸易和储备货币,美国放任美元扩张的后果首先被与其经济关联较为密切的经济体消化了,表现为他国美元储备的大量缩水和贸易利益的大量流失。“2002—2006年,美国对外债务消失额累计达3.58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为7331亿美元,而对外净债务不增反减,比2006年减少了1218亿美元。也就是说,2007年美国有8549亿美元对外债务‘无缘无故地消失了。这比6000亿美元规模的次贷本身还要大,美国人亲切地称之为‘暗物质,这种‘暗物质帮助财富从世界各地转移到美国。”②从一定意义说,美国依托美元的国际地位“挟持”了拥有美元外汇储备或购买了美国国债的其它国家,为其获得由增发美元带来的巨额通货膨胀税“埋单”。(3)通过国际货币发行权获得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调整的主动权。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能否获得足量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美元,已成为一国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是否稳定的标志,是一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内政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凭借国际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性控制,美国人为地通过货币供给通胀和收缩造成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显著地影响它国的经济活动水平。过度发行的美元形成大量游资,往往最先冲击一些资本市场开放早又缺乏金融监管经验的发展中国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常常拥有巨额外债,汇率频繁波动加大了其汇率风险和外债管理难度。它们往往倾向于采取带有固定性质的“盯住汇率制”,这不仅削弱了调控本国宏观经济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冲击。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往往被美国控制,“任何重大问题的表决都需要85%的投票权才能通过;而美国一家持有的表决权达到了17%左右。因此,美国一个国家就拥有一票否决权。”{3}在面对国际收支失衡时,美国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促使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升值,帮助自己解决贸易赤字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和最近的中国都遭受过来自国际金融组织的升值逼迫或“建议”。

2.国际金融危机彰显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巨大风险——以中国为例。(1)外汇资产贬值的风险。2009年上半年末,国家外汇储备突破了2万亿美元。高额外汇储备能为国家金融稳定和危机救助提供保障,但在全球流动性过剩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也蕴藏着诸多风险。目前,中国已购买8000多亿美国国债,加上其它各种债券,有上万亿美元资产在美国。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收购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和1.25万亿美元的两房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经济刺激计划将引起美元进一步贬值和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我国面临蒙受更大程度的外汇资产贬值风险。更严重的是,如果中国政府抛售美国国债,那么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都是贬值的;“据报道,中国3月份再次增持237亿美元美国国债,总持有额度达到7679亿美元。从2008年3月以来,中国一直在增持美国国债,一年间的增持总额约为2773亿美元……使中国外汇储备贬值风险不断增大。”④(2)出口急剧下滑的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是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对外贸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2008年11月,我国出口结束了长达7年的持续增长局面。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5.4%。剔除价格因素,出口实际下降18.1%,进口下降9.9%。贸易顺差略有减少,上半年实现顺差969亿美元,同比减少21亿美元。“相关研究表明,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当年消费增长0.68%,拉动与投资增长相关的国内资本形成0.74%。”⑤外向型企业出口受阻,直接导致了今年保持8%的GDP增速和解决农民工、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困难重重。(3)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为应对危机,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大幅降低利率并实行“量化宽松”等政策措施,使全球通胀风险隐忧增加。一旦内外市场的均衡机制发生改变,立即会引起大规模的资本转移。大规模资本的流入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过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资产泡沫越垒越高,利率开始上升,投资者因还贷困难而抛售金融资产套现,大量资本撤离将引发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过去几年资本过度流入情况要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严重得多。资本流入在历史高位上翻番,这在过去还未出现过。现在已经出现了流入下降的苗头,一些国家已经出现净流出。一旦大规模逆转发生,危机的严重程度实在难以想象。”⑥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丰厚的潜在收益,也面临严峻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职能超越我国地域限制,在国外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部分或全部职能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契机,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

1.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丰厚的潜在收益。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各国逐渐看到过度依赖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给世界带来的诸多风险——国际流动性的供给由美国的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而不是按照国际经济基本面的客观需要来提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革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迫切需求。例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0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有必要仿照联合国安理会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合国“经济安理会”。同时,由于我国GDP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币发行量世界第五的经济实力,加上人民币在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稳定币值,国际商品贸易、劳动力流动等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往来投机等虚拟经济活动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难得的历史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收益是十分丰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避外汇资产的“美元危机”。目前,放任美元扩张实际上已成为当前美国的重要经济政策,而我国大部分外汇储备都是美元资产,美元贬值一个百分点,就是对这部分资产多征收一个百分点的税。人民币国际化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日益减少,将降低因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有效规避外汇资产的“美元危机”。(2)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在目前使用外币交易和结算的情况下,一旦选择币种不当,经济主体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民币如果成为国际货币,对外贸易和投资就可以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将随之减少,这将有效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3)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的使用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将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融资和投资的自由选择。中国银行业在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天然地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扩大本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收入。由于货币使用环境不断改善,中国资本市场将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到中国融资,资本市场也在资金不断流入的情况下迅速发展。(4)获取一定的铸币税。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采取印钞票的方式来获取国际资产,获得在国际范围内的购买力。国外的人民币需求直接构成铸币税收益,其数量大小取决于人民币与美元等其它国际化货币的竞争能力。

2.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严峻的潜在风险和挑战。一国货币职能的扩张及其反映的国家权威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在国际范围内被接受是有前提条件的,一国货币国际化以后将面临更加广泛和深刻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表明:对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来说,如果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对利率波动非常敏感,一旦利率下跌,资本大规模流出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出口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更多地来自于人民币贬值带动的净出口增加而非内需。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完全通过对外市场来完成,通过降低国内利率水平来刺激投资需求的货币政策将无效。(2)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后,资本在我国境内外的流动更加便利,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资本大规模流入将加大我国的对外负债,一旦内外市场的均衡机制发生改变,立即会引起大规模的资本转移,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易于波动甚至动荡。同时,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可能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贸易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和我国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力弱化,国家调控物价和GDP增速等经济目标的能力将被削弱。(3)面临其他国际货币的排斥与挤压。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将触动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将进行“市场进入阻扰”。这一点从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进程可以洞悉。日本提出“日元国际化”已20多年,但日元并未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货币,依旧作为美元的“附庸”而存在。1999年1月1日欧元产生后,许多人认为欧元将击败美元成为国际性主导货币,但欧元这几年的走势并不理想。美国前总统布什宣称,当前金融体系仍然是促进生产的“最好制度”。另一方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各有主张,不会轻易对人民币国际化作出让步。2008年11月的G20金融峰会上,欧盟极力鼓吹“新版布雷顿体系”,日本借援助之机为自己“拓展”空间,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力争更多的本国“话语权”。可以预见,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注定需要经历一场新的“货币战争”。

三、人民币的未来选择:积极而审慎地走向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全流通,离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更是相去甚远,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等到全部基础条件完善后才能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而审慎地推进人民币步入国际货币行列。

1.顺应市场需求,稳步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投资范围。从根本上说,货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市场需求,国际市场交易者的信心和需求决定了该种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自由流通已受到“第二美元”的待遇,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并积极寻找将收集到的人民币存进中国银行的途径。对此,我国政府十分务实,从与周边国家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和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到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珠海、深圳、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再到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均被国际社会视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阶段性标志。我们必须顺应市场需求,鼓励边境贸易结算和居民出国旅游使用人民币,逐步放宽使用人民币在国内进行投资的限制,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结算和投资货币。

2.完善国内金融体系,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制度弹性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首先,国内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衡量竞争力的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国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香港地区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使人民币成为境外借贷资产,并努力把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次,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再次,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成为境外储备资产。具体政策包括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均衡开放战略、逐步放松外汇管制等。

3.加强国际协调和区域合作,逐步改善人民币的使用环境。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支持,这既是逐步减少对美元和美国经济依赖的需要,也是化解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西方国家政治压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更加主动地参与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对话、磋商和合作,逐步减少对美元和美国经济的依赖,改善人民币使用环境。具体政策包括:积极发展与东亚国家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推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东盟就汇率机制进一步展开交流与合作,对区域内目前存在的各种汇率安排进行管理,从而“防止竞争性贬值,实现中国—东盟区域开放性经济稳定”⑦等。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一国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继续快速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和基础条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尚未解决。而且,我国一直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成为国际货币要求一国能承受逆差和满足其他国家对本国储备货币持续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稳定对外经济和提高利用外贸水平的同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同时,要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注释:

①徐洪才.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53

②丁志杰.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受益者[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27

③代鹏.换马——危机时代的中国抉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52

④吴庆才.中国3月再次增持美国国债1年间增持2773亿美元.中国新闻网,2009.5.16

⑤傅自应.实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有机结合[J].求是,2009.7.8

⑥⑦刘仁武,刘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76,265

(作者简介:胡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教研室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 江苏南京 210003)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