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

2009-12-21 02:57
经济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指标体系工业

牟 静

摘要:文章从工业投入水平、工业产出增长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能力等五方面构建了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给出权重,据此对当前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并用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为各省市工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064-03

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它已成为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能回避的历史潮流。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将集中表现为各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科学评价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在国内市场或区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状态及程度等,已经成为所在区域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发展和贸易政策,对区域经济进行必要干预和调控的基本依据。因此,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新领域。

一、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从研究内容来看,既有对竞争力概念、来源、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又有对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一般定性的描述和逻辑推理,又有各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运用;从研究范围看,既有针对宏观层面上的对国家(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又有较为微观的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与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型方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在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时。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SWOT分析法等,常用的定量方法则包括计量经济研究方法、单项指标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国外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多采用计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法。

我国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借鉴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对我国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一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地区内的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技术创新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地区内产业组织竞争力的研究;对制度创新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如陈红儿等(2003)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技术水平、市场绩效、可持续发展五方面考虑,建立了包含1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对浙江省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贾若祥(2003)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适应能力三方面设计了包含13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对济南和青岛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仇方道(2003)从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增长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能力等六方面构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对徐州市产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樊锐等(2005)从产业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三方面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现有工业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喻荣春等(2005)从基础条件竞争力、竞争实力、竞争潜力以及环境竞争力四个要素方面,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千庆兰等(2006)从规模、市场、效率、成长、结构和创新6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到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王秉安(2001)提出了区域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的构造思路,从地区工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衡量区域工业竞争力。不过这一模型很不完善,仅仅是指出与竞争力相关的一些因素,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究竟哪些因素真正对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和影响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武义青等(2002)@是采用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的乘积来衡量地区工业竞争力。但仅仅采用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总体情况,比如区域内工业的盈利能力和工业结构对竞争力的影响就完全被忽略了。魏后凯等(2002)认为工业竞争力是由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有机构成的综合体,并据此设计了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对产业竞争办影响因素认识的多样性,使得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目前我国已有的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的随意性较大,经济意义也不甚明确。指标体系或是照搬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或是计算方法过于烦琐,选择指标过多;或是指标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因此,从地区特点出发。构筑一个全新的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文章将设置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内学者根据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认识,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本文综合考虑已有的研究,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等,从工业投入水平、工业产出增长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能力等五方面构建了如表l的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工业产业投入是决定区域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表l主要从投入的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方面考察工业的竞争力,主要指标包括工业人均装配率指数、工业平均规模指数、工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三者都是正指标,指标值越大,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产出增长能力反映了地工业产出的效率,包括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业增加值率指数,工业资金利税率指数、工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指数、工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指数,五个指标都是正指标。

工业技术水平及进展情况是决定工业技术创新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基础,本文选用了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相对比重两个指标。

作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工业品的市场状况直接决定了区域工业未来的竞争能力,本文用区域工业市场占有率、对外依存度两指标表示。其中,前者是正指标,后者是逆指标。

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的产业政策也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重要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衡量了产业长期、核心的竞争力,包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指数、工业单位产出三废排放量指数、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率指数,前两者是逆指标,后者是正指标。

三、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的指标体系主要基于仇方道(2003)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但仇并没有运用该指标体系分析区域工业竞争力,目前与工业竞争力评价

紧密相关的、权威的研究只有魏后凯等(2002)基于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的指标体系,对全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上文建立的指标体系,搜集全国各省市2006的数据,对各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探讨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动态变迁。

1定量分析方法的选用。对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既可以采用主观权重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权重,也可以采用等权重处理的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层次分析法,但是层次分析法需要先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计算综合得分。由于判断矩阵本身并不精确,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还需要进行专家调查,因此,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客观确定权重。

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要用来浓缩数据,即采用较少的概括性的因子来反映原本众多观测所代表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首先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把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因子,取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当这些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时,就能够说明这些主要因子能够集中反映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而一些琐碎的信息就可以摒弃掉,通过观察主要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步骤主要为以下几步:

(1)搜集数据。本文选取了2006年我国各省市的指标体系中的变量观测值,对此观测值进行矩阵排列,建立了15列30行的数据矩阵。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指标均按照指标体系的解释处理,采用相对值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差异,对于正指标直接采用,对于逆指标取其倒数。由于2006年西藏个别指标数据短缺,且自西藏特有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不具备发展大规模加工制造业的能力,与其他省份不可比,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含西藏。

(2)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验证因子分析的显著性。

(3)对矩阵求相关系数矩阵后,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各个因子的特征值以及各自的方差贡献率。

(4)根据特征值大于l的原则确定主因子数,并通过正交因子旋转计算各个因子的载荷值。

(5)通过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省市的竞争力得分,并对此进行排序比较。

2因子的提取。通过求解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得出15个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通过比较,选取其中特征值最大的前五个因子,作为评价省市竞争力的综合变量,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到,主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28.37%,主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6.57%,主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3.11%,主因子4的方差贡献率为7.90%,主因子5的方差贡献率为4.75%,这五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7%,可以利用这四个因子代表所有的观测变量。

3载荷矩阵的分析。对提取的五个主因子F1、F2、F3、F4、F5建立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使因子更具可解释性,选择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见,指标x2、X4、X5、X7、x8在第一因子上皆有较高的正载荷,X9有较高的负载荷;指标x1、X13、X14在第二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X12有较高的负载荷;指标X15在第三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指标x3在第四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X6有较高的负载荷。因此,第一因子可以认为是反映各地区工业产出增长能力的因子;第二因子可以认为是反映省份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因子,其中X10固定资产新度相对指数域因子的高度负相关表明工业能源消耗系数越大。三废排放量指数越大,意味着固定资产新度相对系数较小,表明技术水平越低,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越弱;第三因子可以看作是反映某一省份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因子,其中X12出口依存度指标与该因子高度负相关,是因为该指标是逆指标,某省市的出口依存度越高,表明该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于外部市场,产业的发展能力受到外部影响较大;第四因子可以作为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映;第五因子可以看作是反映某一省份产业投入方面的因子。

4基于因子分析的竞争力得分的比较。

通过对因子得分的矩阵进行计算,把各个省市的观测值代人得分的函数中可以得出各个城市的因子得分,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各个省市的工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基于各主因子的排序见表4,综合竞争力的得分见表5。

四、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验证

1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验证。仅仅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可靠,因此本文还将通过聚类分析法对30省市的数据分组,检验上述的排名是否可靠。聚类分析是根据样本的多项观测指标,按照一定的数学公式具体地计算一些样品或指标的相似程度,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把不相似的归为一类。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其中,系统聚类法应用最广,本文尝试了样本之间、样本与类之间、类与类之间不同的距离定义准则,比较了不同的聚类结果,最终采用了标准化后的欧式距离作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采用离差平方和法作为样本与类之间、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最终的聚类结果见图1,对应的省市分类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除北京、河北、黑龙江三省的结果与表5的结果有较大差别外,其余省市的聚类结果基本与表5的得分排名区间对应,天津、上海处于排名的最前列,对应于第一类;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市处于排名的第二区间,对应于第二类地区;太多数的中西部省份工业发展水平差距不大,都归于第三类地区,在综合排名中处于中间部分;新疆、云南两省排名在30省市中排名最后,对应于第四类地区。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互对比,可以看出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做出的省市工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可靠性较高。

2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比较。目前对全国各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的只有魏后凯等(2002),虽然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与魏的不同,排名结果会有差异,但是我国各省市工业发展水平的客观性决定了排名本身又有一定的相似性,表7给出了本文排名与魏等的排名的汇总结果。由表7可以看出,除了黑龙江、宁夏的排名与魏等的排名有显著差异外,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6省市的排名结果基本一致,山西、安徽、江西等第三类省市因为发展水平差别不是很大,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得到的结果不一致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总的而言,这些地区的排名区间没有变化,只是有第三类内部小的顺序调整。结合魏后凯等的分析,本文认为,2006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工业竞争力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工业竞争力与地区长期的工业积累相关,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

五、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的结论

在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天津、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广东、北京、江苏、福建、河北10省位列全国综合排名前十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它们占据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的龙头位置,其工业产业投入水平、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反映出其强劲的工业竞争能力。

本文的研究结果中,黑龙江的排名位于第一。与各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在本文所选的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28.37%,反映了工业增长能力和工业管理创新能力,黑龙江在主因子1上排名第一,这主要是受石油工业的影响。黑龙江石油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极大,近几年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也使得其工业产出效益较高。从企业结构分析,黑龙江石油企业又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居多,本文的数据是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计算而来的,因此出现了分析上的不准确。如果剔除石油工业,黑龙江的工业竞争力系数在全国的位次将大大后移。

西部地区工业竞争能力普遍较低,从共性因素方面分析,西部区位闭塞、经济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教育文化水平低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了其工业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发展水平低,竞争力较弱,工业结构以资源性产业为主,优势产业相对分散。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今后西部地区应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猜你喜欢
竞争力指标体系工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工业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