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落实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2009-12-23 02:28王亚洲张心志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蛋白质理念

王亚洲 张心志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甚至有的教师还出现了畏难、不知所教的状况。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有:教师不适应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体系、实验教学不能充分落实、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不高、课时紧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均源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深刻,对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得不到位。

下面就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谈几点体会,以使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改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教师应加强在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无“能力”可言。只有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如何将教材所体现出来的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之中,充分落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是在每一堂课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能力也是在每一堂课中培养起来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新课程实施最关键的环节。

教师在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中,要转变角色,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变主讲为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的表现自己,暴露思维过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如在学习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的内容时,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落实的话,教学目标就不能真正实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有二:其一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其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第一点原因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对于第二点原因则会出现认知障碍。教师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最终感受和体会出即使相同的两条肽链,不同的R基之间相互作用也会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蛋白质,学生才能真正的明白仅由二十种氨基酸所形成的蛋白质种类为何如此众多。

其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科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密切相关。只有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生物学,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教材中 “与生活的联系”栏目就是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而呈现的。

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教材就编排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鸡蛋清中加盐即蛋白质盐析和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的实例,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就“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像为什么早期汞中毒可服用大量的鸡蛋清或乳制品?卤水豆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如何消毒?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自然会加深学生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理解,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视角从教材引申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这不仅是理解与应用知识的需要,更是落实课程理念的有效手段。

第三,要加强“模型”教学。

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概念、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新增的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下面谈一谈模型:

模型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在某种意义上,理解模型和进行模型建构活动是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一把钥匙。例如,教材中“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所给出的参考——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细胞模型:单从细胞膜的角度来看模型中黄色小球所表示的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充分体现了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黄色小球所表示磷脂分子的数量远多于其他颜色小球所表示的载体蛋白质分子,也能够很好地理解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一生物学事实;另外代表载体蛋白质分子的小球颜色不同,每一种颜色小球的数量也不尽相同,这有助于学生加深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时所需要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这种在背景知识清晰的情况下进行的理解真核细胞模型和建立模型的活动,能够形象地表现出真核细胞的结构,加深对真核细胞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从教材中呈现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氧呼吸的过程模型”等等可以看出,新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来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并由此来巩固和加深有关生物学的概念学习,因此,我们要加强“模型”教学。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教师的观念直接关系着任务的完成。面对新课程,我们唯有更新观念,建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蛋白质理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蛋白质自由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