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12-23 02:28杨太伦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0期
关键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国际物流是物流领域在地域上的延伸和扩展,随着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发展。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相比,不仅空间距离、范围更广泛,而且过程更复杂、更具风险性。本文阐述了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组成要素,分析了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与国际水平接轨,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国际物流 信息化 信息系统

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相比,不仅空间距离、范围更广泛,而且过程更复杂、更具风险性。国际物流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物流信息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数字化。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降低了国际物流成本,提高了国际物流效率。

国际物流信息化组成要素

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技术既是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也赋予了国际物流以信息化的特征。

信息是国际物流的灵魂。国际物流信息化在国际物流经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是否及时准确、真实可靠,管理和应用是否合理都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物流运行的效益。因此,信息对于国际物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馈控制、支持保障以及作为一种资源的作用三方面。信息在国际物流系统中可以视为一种重要资源,可以替代库存、储存和经营资金,国际物流活动可以看作是物资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分配和竞争,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掌握相关的信息,以利用现有物资资源取得最大效益。

国际物流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传递、电子化储存以及在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共享都要依赖于高效先进的信息系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对国际物流产生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国际物流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提高和国际物流成本的节约三个方面。

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国际物流领域,有利于减少信息采集、处理以及传递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提高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效率,减少信息传输时间,提高物流操作效率,降低成本。物流信息网络化和标准化是实现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国电子口岸是一个政府带头建立的公共信息平台,也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一个实践。除了物流中涉及到的通关、税收、交通、保税监管等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外,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跨部门的合作联网。

物流信息系统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国内外著名物流信息系统供应商开始关注我国的中、低端市场;物流信息系统供应商己经开始从单纯的信息系统供应转变为参与物流业务的运营,变为服务商。

电子政务对于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国家把电子政务的重点放在有关市场秩序、市场整合方面的一些部门,如海关、税务、工商等,并且加大了投资。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应用方面,我国EDI的应用相对集中在进出口企业与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之间。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我国网络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物流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应用水平低。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服务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远程通信能力和决策功能;物流信息系统普及和应用水平不高,说明我国物流整体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瓶颈。

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发展缓慢。如果一些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仅能满足政府管理的内部需要,不能向社会开放,那么将大大降低这些投资的效益,延缓物流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步伐。另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的服务对设施要求程度高,成本较高。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发展缓慢,势必影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使我国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也势必影响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相关应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开发,国家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如利用国家扶改资金鼓励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各种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和物流相关的信息化技术等;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二)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物流要实现信息化,标准化是前提条件。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的统一,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是物流信息系统正常运作和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必须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国家为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零售企业、制造企业、物流企业、软硬件提供商、集成商及一切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支持和推动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

通过建立物流信息标准体系,使物流信息交换协议公开化、标准化,物流单据文档标准化、条码化,使物流信息采集自动化,企业之间物流信息能方便的共享、互动。使企业内部的系统能够达到“即插即用”方式,方便与外部信息的接口,避免大量重复劳动。

要从重点行业,如家电、IT、零售、电子商务等入手与行业领先企业互动,推进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进程。

借鉴国际标准,在国家标准没有覆盖的领域根据实际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对没有相关标准的,应该根据实际制定物流信息标准。

(三)制定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首先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予支持,对于现行阻碍物流行业利用先进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对传统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其次,考虑到物流行业具有的社会效益和微利企业等特点,在物流园区、仓库以及一些高科技、大投入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给予适度的优惠。这将有利于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步伐,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信息化水平低,不仅制约物流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有很大影响。

(四)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首先要服从物流整体规划,在物流整体规划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符合物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使物流规划的效果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其次要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稳步前进。第三要在政府推动下,进行市场化运作。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各类物流企业及供需方,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有政府的协调和推动。同时,物流信息平台只有具有独立性,才能使其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提供有序的竞争环境。因此,物流信息平台的经营要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了调动主要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主要经营者持股方式,并实行风险抵押,使经营业绩和经营者的利益挂钩,增加实体运行活力。

(五)充分认识服务在物流信息化中的核心地位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提高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改进物流服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流信息化要求信息服务应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成为实现物流伙伴之间信息沟通与共享的工具,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供客户服务水平来改造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并以此业务需求为依据建设物流信息系统。

(六)强化培训和人才培养

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经验,由行业社团组织来执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批准拥有国家职业资格的物流师培训标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经建立全国培训网络,并且制定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因此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物流人才的在职培训。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阐述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国际物流信息、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化技术。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物流信息网络化和标准化。其次对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物流信息系统没有普及应用,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发展缓慢。最后提出了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制定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认识服务在物流信息化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培训和人才培养。

为了排除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我国应在遵循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被证明的物流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实践,开创一条适合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在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在来自国内和国外激烈竞争的影响下,我国国际物流需要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步伐,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才启.中国物流标准化发展概况.交通标准化,2003(1)

2.张铎,王耀球.国际物流和国际物流系统网络.中国物资流通,1999(10)

3.曹深江.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有效对接.中州学刊,2002(3)

4.黄维梁.国际物流竞争趋势与我国物流企业策略创新.中国流通经济,2003(8)

5.张良卫.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模式. 商业时代,2002(3)

作者简介:

杨太伦(1967.11-),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交通运输系讲师,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信息化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