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老人”几多欢乐几多愁

2009-12-23 03:39屿
老同志之友 2009年21期
关键词:北漂异乡大妈

兰 屿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老年群体,他们为着亲情团聚、为着助落脚城市的子女一臂之力,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拖着年迈之躯从异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国际化大都市,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北漂老人”。

据一项专门针对北京流动老年人口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多的老年人到北京来是为给子女看孩子和照料家务,有15.3%的老年人到北京来的原因是年老需要精神慰藉、享受天伦之乐,14.7%的老年人到北京来是因为年老体弱需要孩子照顾,另有8.8%的老年人到北京来是因为喜欢北京的都市生活。

那么,他们生活得如何?面临着怎样的心理压力?有多少问题亟待解决?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

不服“水土”受“洋罪”

在北京很多小区,推着婴儿车天天转悠,或是大包小包拎着新鲜蔬果准备回家煮饭的老人里,不少是“北漂族”。这些来跟儿女团聚安享晚年的外地老人,往往被家乡人羡慕自己儿女有出息的满足感还没消退,就陷入完全陌生的异乡生活。

调查一:

孙大妈今年72岁,是个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她来北京完全是为了陪要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孙子。

然而,在北京,除了气候以外,还有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都令孙奶奶感到不便。最令老人感到不便的是她不会说普通话,一口地地道道的闽南话,让她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尴尬。她很难与人交流,整天装聋作哑,寂寞难当,终日与电视为伴。

这样的日子仿佛被软禁一般,孙大妈下定了决心,等明年孙子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立马回福建老家去,再也不受这份“洋罪”了。

调查二:

江女士51岁,去年从老家湖北宜昌的单位退休后,时间变得充裕起来。她一寻思,便决定去北京女儿家养老,还可照顾忙于工作的女儿。

到了北京,江女士这才发现,对她这样说一口方言的外地人来说,京城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彩。女儿忙工作经常整天不回家,江女士只有自己打理一切。

最难受的还是寂寞。女儿出门后,家里只剩她一个人,整天守着电视也无聊,出去溜达溜达吧,社区里没几个认识的,尝试过“主动出击”交朋友,可一张嘴一口方言,又不好交流……

专 家 观 点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姜向群教授分析说,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独生和少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异地养老人数会迅速增加。

“北漂老人”大部分放弃了家乡社交关系、福利待遇,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等诸多问题,如果无法自我调节,心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他建议,对外来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社区、街道或老年协会应担起责任,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专门活动,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融入新环境。城市规划时,也应将异地养老这样的人口因素考虑进去。

生病还得回家治

据了解,大部分老人来到北京其实并不是纯粹为了养老,更多的是帮儿女们看孩子,这对一些本来身体就不好的老人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此外,年纪大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病。而身在异乡,加上各方面的不适应,很容易引发病症。在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里,面对陌生的环境,看病无疑是件不易的事。这比生活上的不适要难受得多。

调查三:

家住天通苑的于大妈是安徽人,她和老伴在北京的儿子家住了一年多。渐渐有了自己一圈玩伴,儿子小两口也孝顺,可于大妈这几天却打点行装,准备回趟老家。

“回家办个医保手续,以前没想周全。”老伴有高血压,以前在老家可以定期检查、取药,医保都能报销。可在北京,去趟医院就要好几百,什么都得自己花钱。

62岁的李先生和56岁的齐女士是江西人,他们是来北京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子的。可李先生的身体非常不好,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半年前来的时候,他们是大包小包带足了药,如今,药吃完了,老夫妻正在为这事犯愁。最近,他们终于听说可以办理异地医保手续,在北京看病能回老家报销了,这下可乐坏了老两口。

像于大妈及李先生夫妇这样,生了病想回家乡看的“北漂老人”不在少数。据介绍,我国的医保政策是区域性的,各省各市各有政策,除了在当地指定医院就医外,去其他地方一般都得自费。对老年人来说,医疗花费几乎是最大支出,能否报销关系重大。

专 家 观 点

姜向群教授介绍,按现有体制,老年人医疗、福利等政策都是地区性的,流动人口很难享有暂住地资源。他建议,加快对老年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统筹政策;养老金领取和医疗保险报销逐步实现全国联网,为流动老年人创造更多方便。尤其在社区和街道层面,对外来老年人与本地老人应一视同仁,为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要提供更切实的服务。

猜你喜欢
北漂异乡大妈
大妈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大妈为何尿失禁
台湾影视人的“北漂”路
I LOVE SPIDER—MAN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北漂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