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损毁“中国制造”声誉

2009-12-24 14:16
环球时报 2009-12-24
关键词:中国制造产品

本报驻墨西哥、南非、德国、法国、英国记者 王新萍 裴广江 青木 姚蒙 霍斯欧 本报记者 王娜

“虽然我不喜欢中国货,但看看家里,从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到卧室里的床单被褥,再到卫生间的洗漱用具,还有屋里的各种小电器和装饰用品,都是中国产的。事实上,去年这个时候的各种装饰用品和圣诞礼物也都来自中国。”美国《论坛星报》20日刊登的这段话代表了不少西方人对于中国制造的看法,谈不上喜欢却又离不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已经30年了,中国以“世界工厂”为世人熟知也有10多年了,但对许多西方人甚至一些还不如中国发展得好的国家的人来说,中国制造仍然是廉价货的代名词。这种包袱也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正如《华尔街日报》说的那样,世界虽然是平的,但利益分配却是不平衡的,在全球化的价值链上,发达国家不仅享受了廉价制造的好处,并且获取了价值链中最大部分的利润,而中国制造则不时背上恶名。中国制造差在哪里?谁在损毁中国制造的声誉?这是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实惠的廉价货”

圣诞节将至,墨西哥人家中以及城市街头、酒店大堂等都摆上了各式各样的耶稣降生模型,大都是中国生产的。当地一家网络媒体评论说,尽管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尽管质量并不过人,但中国制造的耶稣降生模型以其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墨西哥人的青睐。

不仅“圣诞老人被外包到了红色中国”,墨西哥无论传统的小集市上,还是大型超市或者连锁商店里,到处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每年9月墨西哥国庆节时,许多人会买国旗、徽章或者带有墨西哥标记的发带以示庆祝,翻到背面,总会看到“中国制造”的字样。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的农贸市场上,同行的墨西哥朋友向《环球时报》记者指着摆在一家小店门口的袜子说:“一双卖5比索(约合2.7元人民币),便宜吧?显然是从中国来的,虽然质量一般,但总归是能穿的。”一直在这里做生意的拉米雷斯说,市场上卖的类似产品都是中国货。不少人购物时首先看的是价格,所以中国货很受欢迎。

“实惠的廉价货”是一些墨西哥人给中国制造贴上的标签,也正因如此,他们在购买汽车等非轻工品时往往不会考虑中国产品。墨西哥城出租车司机维克多开的是一辆日本本田。当记者问他会不会考虑买中国汽车时,他说,虽然中国产的汽车更便宜,但质量不让人放心,他情愿多花些钱买个放心。

在西方,经济危机让许多人不得不捂紧钱包过日子,也让中国制造受到了更多青睐。在巴黎一家商店,《环球时报》记者碰到了正在挑选鞋子的大学生索菲。她对中国鞋赞不绝口:“中国现在做的鞋子很漂亮,颜色和款式同法国的沒什么两样,但价格绝对便宜,用一半的钱就可以买一双,何乐而不为呢?”

在非洲一些国家,中国产品的境遇要稍好一些。今年上半年,中国已经成为南非第一大进口货来源国。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长戴维斯日前在一次有关中非关系研讨会上说,按贸易额计算,南非从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前10名中,鞋类仅排名第7,服装排名第8,排在它们前面的有手机、汽车、计算机等。南部非洲上海工商联谊总会会长姒海是1992年来南非的,他对十几年间南非市场上中国商品的变化有亲身感受。他说,过去中国主要做轻工类产品贸易,现在越来越向五金机电类产品发展。过去南非人主要是开日本、德国和美国产的汽车,现在中国制造的汽车也在慢慢进入,像北汽的吉普、江铃的皮卡、长城汽车、一汽的大货车等都开始在南非道路上驰骋。

多种问题抹黑中国制造

中国产品在南非总体质量还算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当地华商介绍,中国产品在非洲受欢迎一开始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但有的时候华商为了迎合当地人的消费心理,为追求便宜而偷工减料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比如中国毛毯在非洲就很受欢迎,《环球时报》记者一次碰到一个马拉维商人,他说从约翰内斯堡的唐人街将毛毯贩卖到马拉维至少会赚一倍,但有的中国商人为了生产便宜的毛毯而偷工减料,结果毛毯洗一次之后就不能用了。其次,中国机电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是影响中国产品声誉的原因之一。比如日本人到非洲卖汽车之前先要建立售后服务网络,而中国厂商则相反,往往是先卖产品再建售后服务网络。

追求廉价而忽视质量是中国制造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既有中国生产商的责任,有时候与国外的经销商也不无关系。在伦敦一家黎巴嫩人经营的便利店,记者拿起一把铁锹询问价钱,店主说要16英镑。看到记者面露难色,一脸精明的店主赶紧说:“朋友,为什么不买这把中国做的,才7英镑。”见到记者大吃一惊,这位店主赶紧解释说,中国做的东西可能不够结实,但是看在价钱便宜的分上,买一把也不错。记者追问为什么不结实还要进货,店主说,进货商是订做的,他们要求生产商在有限的成本里做成成品就行了,至于销售问题,就是店家向顾客解释了。

假冒伪劣更是导致中国制造形象不佳的重要原因。《环球时报》记者在尼日利亚采访期间碰到一名做电子产品生意的小伙萨姆,他说本来对中国产品印象很不好,有时候买的电灯泡只用了三四个星期就坏了。去年,他来了一趟中国大吃一惊,中国建设得太好了,中国产品不仅丰富而且质量很好。“中国制造质量有高有低,价格也有很大差别,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被假货给骗了”,萨姆说道。《环球时报》记者最近在蒙古国采访时了解到,假冒的中国产品在蒙古一度非常普遍,明明是著名品牌的电池,可放在手电筒里就是不亮。一名长期从事中蒙贸易的商人说:“有时候去中国市场批发商品,摊主还会问我卖给中国人还是卖给蒙古人,这里面的质量差异可想而知!”

在西方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许多中国产品质量已经很过硬,但更多的却是代工品。以制造闻名的德国是接受“中国制造”最多的欧盟国家,但大多只是代工产品。比如中国生产的电动工具占了德国市场的90%,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一些世界名牌贴牌生产。一台汉特尔切割机,德国企业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是30欧元,包装后便以600欧元出售。虽然是“汽车王国”,但不管是大众还是宝马、奔驰汽车,其“内脏”几乎都塞满了中国制造的配件。英国思想研究所所长福克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制造多年以来给欧洲人的印象就是代工品,缺少原创新意,也缺少自己的品牌。贴牌生产不仅利润少,还经常成为反倾销的对象。福克斯说,如果说中国制造的声誉被损害了,其实与海外市场的销售商也有关系,他们只想通过大宗销售从中获利,很少会鼓励中国制造商有创新的设计,或是自主研发的技术,代工过程中的差价利润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不安全和“抄袭”也常和中国制造扯上关系。最近两个月,欧盟对中国产品的警告就不下5起。10月16日,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对产自中国的拼图垫子发出消费者警告,认为该产品含有可拆卸的小部件,如果被儿童误食,可阻塞其消化道。由于频频被指“抄袭”,几年前曾高举进军欧盟旗帜的中国汽车业目前在欧洲发展得很不顺利,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中国车商更是集体“失踪”。

中国制造在西方还常被媒体或者政客贴上“政治商标”。比如德国《金融时报》前不久就说,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扶植太阳能产业,德国太阳能产业不敌中国竞争将掀倒闭潮,德国人将因此失业。很多德国企业则呼吁,德国人买德国产品。还有德国政客称,“中国制造”是“中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明镜》周刊等媒体称,中国企业从来不考虑人权、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很少捐助所在地的学校和医院等公益事业,至不惜和一些独裁政权合作,而这一切只为赚钱。

整体形象正在改观

虽然面临众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正呈现积极变化的趋势。

“中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廉价牛仔裤和塑料玩具的代名词了。在一个外墙悬挂着红灯笼的工厂里,已经开始生产乔治·阿玛尼的手工缝制服装。”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这样写道,从T恤衫和袜子等简单产品开始,“中国制造”逐渐过渡到那些裁剪讲究的上衣和衬衫等复杂产品。部分中国公司甚至可以达到意大利奢侈品牌苛刻的质量要求。美国彭博社的报道称:“中国出口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靠的是什么?多少年来,对这个问题早已没什么争论,靠的是低廉的生产成本。不过,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迅速提升。”1995年,中国高科技商品的出口总额占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6%,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35%。国际市场上80%的影印机、60%-70%的手机、60%的数码相机以及50%的电脑均产自中国。而2007年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日本进口的商品中,中国商品的质量排在了很多国家前面,甚至排在一些发达国家前面。

英国劳胜多德公关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更了解新一代中国产品的年轻人对中国制造的看法要好许多:在55到64岁和65岁以上的两类受访群体中,分别有60%和56%的人认为中国产品不如英国产品;而在18至24岁和25至34岁两个年龄层的受访者中,持这种看法的人显著减少,比例分别为33%和32%。

劳胜多德行政总裁乔安娜女士对《金融时报》说,虽然一些中国产品的确存在着质量问题,但也有许多中国产品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如今中国制造也在转型,从低价低质转向廉价高质,一些中国公司也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但中国公司不能忽视公众的看法,哪怕这些看法与事实存在一定的距离。

谈到“中国制造”,在伦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广场经营餐具店的克拉克感慨万千,他说,10年前曾经有过一次机会同中国一家企业合作,但当时他就是不相信中国企业能够打制出和英国本土一样完美的西餐刀叉以及碗碟,最终放弃了合作机会。3年前,高额的经营成本迫使他不得不从中国进货,而当他拿到中国产的西餐具时,他几乎看不出和自己店中存货之间的区别。“就是因为不了解才不信任,一耽误就是这么多年,我的损失可以想象”,克拉克说,“中国制造其实并不代表别的意思,只是将人们所用的一些产品搬到了一个新的生产基地而已,而制造出的产品并没有区别”。

应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问题专家万军2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制造形象不佳与中国长期实行的对外贸易模式是分不开的。中国制造业走的是“三来一补”的对外贸易模式,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长期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长时间以来都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输出的是廉价商品。除了中国制造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存在海外利益集团从中作梗的因素,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关行业利益集团就可能会与媒体结合,为中国制造扣上罪名。近期中美之间发生的轮胎特保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福克斯对记者说,改变目前的现状还要靠中国人自己。在全球化日趋加快的形势下,市场的成败在于设计和创新。另外,中国企业还应在国外做好广告推广,中国最近在CNN等国际媒体上为中国制造打广告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中国制造的形象最终还要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来提升。

万军认为,中国制造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模式,实现产品高质量和多样性。这就要求本土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时,不能急功近利。以日本为例,上世纪50年代日本提出“贸易立国”,30年前日本制造也背着“廉价货”的标签;但后来日本开始奉行“技术立国”,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并予以消化,从而使日本产品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中国制造也应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中国创造转变。▲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产品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玩具产品供求
玩具产品供求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