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

2009-12-24 10:48王卫群
老区建设 2009年21期
关键词:温饱界定贫困人口

“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对农村工作提出的求,是当前扶贫工作所要面对和思考的课题,也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巩固温饱的重要举措。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无疑为稳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如何做到有效衔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些探讨:

一、建立健全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国家应对扶贫开发作出相关立法。简言之,应通过立法形式规范各种扶贫关系,形成制度性扶贫,即由法律制度界定出扶贫标准、扶贫对象、扶贫主体、扶贫方式,并按照法律制度实施扶贫。制度扶贫的核心是要制定《国家扶贫法》。通过《国家扶贫法》,明确界定扶贫的宗旨、主体、对象、标准、目的、内容、途径、方式、措施,明确界定执法的主体、违法的处罚等等。从而改变目前扶贫工作只有扶贫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二是对贫困人口进行普查并建档立卡。根椐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造成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立档,使贫困人口识别更加准确,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

二、因户制宜分类帮扶。根据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一是蔸底型。对因病、智障、年老体弱丧失劳能力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贫困人口列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全部纳入低保,实行“固态管理”。二是共享型。将产业空白村的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扶贫入户投入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共享。三是交叉型。对临时返贫对象、无劳动能力的及时纳入农村低保“固态管理”,有劳动能力的实行一定时期的农村低保救助。对能基本维持生存的,不享受低保救助但享受扶贫政策的帮扶。对有劳动能力但无生产条件和生产资料的,在实行劳动技能训前,纳入农村低保,培训转移后实施动态管理,对有劳动力且有一定数量生产资料的,实行多种类型的种植、养殖业开发扶持,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信息共享,在未见效益前享受低保,实行动态管理。对已纳入农村低保的,通过社会帮扶和政策引导,通过生产资料获得收益的且超过低保线的实行动态管理。

三、适时调整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一是调整扶贫开发对象。新阶段扶贫开发对象,首要的是贫困人口,包括没有纳入低保范围的低收入群体和纳入低保范围但具有劳动能力和开发条件的绝对贫困人口;其次是农村落后地区,重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区、库区及滨湖地区的贫困群体。二是调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全面低保后应该不存在绝对贫困人口,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不应再是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是要着力于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即是由原来的“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调整为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应由注重点上扶贫开发,转变到点面结合,侧重于促进贫困地区区域发展,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其它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三是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在扶持重点上应由目前划分重点县、重点村,转变到确定贫困区域,由片强调整村推进,转变到以稳定可持续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自身发展,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王卫群,九江市扶贫办。

[责任编辑:卢林仁]

猜你喜欢
温饱界定贫困人口
蜘蛛(外一首)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隐形贫困人口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高血压界定范围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论地区发展中的温饱与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