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式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初探

2009-12-24 01:59廖建干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导学自学探究

摘要“三导式”教学模式是指“导学、导疑、导练”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具体的教学操作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一、“三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背景

背景一:借鉴“洋思中学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2007年11月我校校长到江苏洋思中学考察学习回来后,开展全员培训,全校掀起了“学习洋思经验,深化课堂改革”的热潮,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洋思经验”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背景二:追求“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所谓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其特征为: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二是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四是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低效或无效教学现象必须改变。

背景三:倡导“自主学习”理念——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努力培养学习者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语文是最能具有自主学习条件的学科。

为此,我校结合实际,借鉴以上成功经验和现代教育理论,确立了“三导式”(导学一导疑一导练)课堂教学改革总课题。

二、“三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理论思考

思考一: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推进中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对语文教师而言,应注重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思考二:新课标执行的教学要求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观的要求,因此随之而来的是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教学大纲改了,变为课程标准;教材改了,变为必修和选修以及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改了,变百分制为学分制和等级制等等。采用“三导”式课堂教学。使教师角色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角色变为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学习者。

思考三:建构拘主义教学理论的要求

学生学习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大脑,对知识进行吸纳、加工、重组,是主动积极的构建过程。实践证明,“三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定考,因教导学,完全符合教与学的客观规律。“三导”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下课堂教学较为完整的结构,它们环环相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每个环节做好了,既可较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又可提高学生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思维等能力。

三、“三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方法实践

(一)导学——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要求。

(2)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设置探究问题应围绕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难问题以及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置。

(3)学生自学,围绕学习目标、预设问题,认真独立阅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即不能理解的问题或新的独到见解)。

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研读课文的思考题(幻灯片):

①“送去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②第一段中用何种论证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其中作者点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是不是讽刺他?

③第一段中“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的“进步”的含义是什么?其修辞手法是什么?

④第三段中的“丰富”“大度”的含义是什么?

⑤第三段中例举了尼采和国人的什么表现?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⑥第六段中的“抛来”和“抛给”的含义是什么?

⑦第六段中例举了英、德、法、美、日“送来”的洋货,我们国人为什么被吓怕7

⑧第八、九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指出“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词的含义。

⑨第九段中有“国粹”一词,请发散思维,例举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国粹?

⑩第十段中的“拿来”“使用”“存放”“毁灭”的对象是什么?

探究讨论:概括“拿来主义”的含义,结合实际谈谈“拿来主义”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一环节中,学生自学是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学,老师积极巡视,可辅导个别学生自学,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

注意事项

一是设置问题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要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要有问题性、思维性、深刻性,难易适度,切忌太大、太泛。

二是自学期间,老师切忌唠唠叨叨,总不放心学生自己会学,或者“牧羊式”的漠然放任,或者过于期望预设与生成一致。

(二)导疑——是指通过生生互动、生本互动或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导学情况,共同解决导学环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导疑的形式

一是提问与评价,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对中等生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以互助合作的形式解决。

三是讲解,对全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或隐含文本中的深层义等,则需要老师讲解点拨。

以《鸿门宴》(第2教时)为例。笔者在课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项羽为何在鸿门宴上不击杀刘邦?学生们回答问题归纳如下:

①项伯充当说客,且替刘邦说话,项羽碍于长者的面子。

②刘邦主动谢罪,让项羽抓不到把柄。

③项庄舞剑被意想不到的项伯“翼蔽”之。

④对范增的“数目”“举玉块”未以理睬。

⑤樊哙闯帐,减缓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⑥项羽不愿背个“暗地杀刘邦”的骂名,

⑦贪于杯酌,暂忘宴会的主题,

⑧刘邦如厕逃脱。错过机会。

⑨项羽不敢打破“先入成阳为王”的约定。杀有功之人。

2讲解的原则:“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讲学生自学讨论后还不懂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不讲”,即学生不自学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未提出问题不讲。

3注意事项

一是教师怕学生独立学习解决不了问题,又按设置的导学提纲或探究的问题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不认真独立自

主学习的习惯。

二是提问回避学困生,怕浪费时间,仅让中等以上学生举手发言回答一遍了事,掩盖学情。

三是试图烘托课堂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来进行讨论。

四是教师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

(三)导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包括基础知识的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的达成度等。训练是当堂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手段,

1主要做法

一是教师根据本节课要求拟出问题当堂训练,时间约10-20分钟。

二是反思与总结,对本节课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点拔指导,又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中。

2注意事项

一是要深刻领会有效训练的含义,不要以练习代替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是训练题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对言语思维方法的训练,

三是训练题切忌难、偏、怪、杂。综合性训练可尽量少些或安排在课后,

以《荆柯刺秦王》为例。笔者设计了一道拓展探究题:“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归纳如下:

燕太子丹制定行刺方案不当,以“生劫”为第一方案,行刺次之,多多少少影响了动手的果断性:

荆柯有贪生的念头,为报答燕太子丹的厚遇之恩,不得已而为之:

秦武阳进殿时突然“色变”,未发挥副手的作用,影响了行动计划:

荆柯剑道并不精湛,如“把袖堪之”未中;追逐秦王,奔跑速度之慢;被侍医夏无且药箱掷中,反应之迟钝;最后提匕击中柱子,大失水准。

荆柯易水诀别,“有所待”之人未来(无法一同前往);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为之送行(而不是用酒壮行);上路前还要祭祀路神祈求保佑(信心不足),情绪受挫,不祥之兆的阴影早已笼罩,

课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写成研究性小论文。

四、“三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反思改进

1教学过程管理还需要精细化

教师在导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没有,有多少学生学会,还没有找到科学检测的办法。在导疑环节中教师的讲应该讲多长时间,讲的少了,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知识,在导练环节中如何控制当堂训练的题目的数量和难度,部分学生在课堂未达标怎么办,等等。同时对教师教学各环节的监督、指导尚缺乏力度。课堂教学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各种课型中如何使用“三导”式课堂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如课堂教学如何克服讲得多而学生学得少、练得少,且练得还不精:面上教得多而点上辅导得少:重视尖子生而忽视学困生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提高。

3教学设计的问题要讲求质量

每堂课设计的问题,要吃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有时不一致的矛盾,防止以考题或教辅练习代替问题,简单了事。

4教学反思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会整体教学设计,会创设教学情境,固然是个不错的老师,而会写教学反思(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会收集整理教学典型案例,并会持之以恒地搞一个真实有效的课题研究,做到了“五会”,那才是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

作者简介:廖建干,福建省龙岩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

猜你喜欢
导学自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我是小导游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