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灵魂 / 反省自我”构思演练

2009-12-28 05:46吴小平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反省灵魂

吴小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哲人说:“不知反省的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文学家写道:“我们经常把内心遮得严严实实,把外表包装得漂漂亮亮,苦心经营着算计,用心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醉心营造自己灵魂的城堡。然而,每每夜深人静之际,我们总是用良知来拷问灵魂。”

请以“拷问灵魂”或“反省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解】

这是一道附材料话题作文题,吃透材料是正确构思立意的前提。对于“言论类材料”,关键是读准核心信息。哲人的话语言简意丰,除字面上的意思外,还包含着“人生需要反省”“不懂得反省,人生就会方向不明”“懂得反省的人生才是理性的人生”“反省自我有利于克服盲目”等内涵。文学家的话多一些,核心信息有二:一是人(“我们”)存在着外表和灵魂分离的现象,二是人在独处时常常用良知拷问灵魂。由此引申开去,就会有如下思考:1.掩饰灵魂、伪装自己也许是人的本能。2.灵魂的涂饰和封闭往往有着客观的社会原因。3.独处时,人往往容易良心发现。4.用良知拷问灵魂,会使我们走向人性的完美……

“拷问灵魂”与“反省自我”这两个话题同中有异。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指向自我心灵,都能对自己实行灵魂的解剖和精神的自诊自疗,都强调人的完善在于自我心灵的不断清洗和净化,都是既可以将某个个体作为“拷问”或“反省”对象,也可以将所有人(所有的“我”)作为“拷问”或“反省”的对象。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拷问灵魂”既可指向自己,也可指向他人(即拷问他人的灵魂);“反省自我”一般说来只能指向自己。

如果写记叙类文章,关键在于精选素材,让所记人或事具有“灵魂深度”;如果写议论类文章,要适当体现理论的厚度,作透彻的分析。

【名言展台】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明莫大乎自见,听莫大乎自闻。

(《论语》)

3.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注语)

4.直率地坦白自己的过失,这是赦罪的一个阶梯。

([古罗马]贺拉斯)

5.最大的过失,便是不知有错。

([英]卡莱尔)

6.明己之过难。

([英]罗素)

7.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

([苏联]高尔基)

8.我是自己的一切批评者中最凶、最严厉的批评者。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9.在忏悔者的背后有着美丽的极光。

([日本]荻原朔太郎)

10.人最大的智慧在于反躬自问。

(法国谚语)

11.经常拷问灵魂的人是最讲精神卫生的人。

(德国谚语)

【思想卡片】

1.陀思妥也夫斯基笔下的索尼娅说:“要是没有上帝,我们还怎么活下去?”他笔下的伊凡说:“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是不是什么都是可能的?”也许冥冥之中真有一个上帝在看着我们。但是,我们应该成为自己的上帝,随时拷问灵魂,防恶防堕,积德向善。

2.对于接受了众多教育的人们来说,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马克思说:“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反省自己,就是让兽性渐少,人性渐多。

3.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经在一篇专访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浮躁时代谈灵魂很奢侈。”现在,被欲望俘获的人太多了。人心被“声色财”所迷惑,被金钱所压,被声名所累。而真正品味人生,感悟人性,让灵魂解放的人少之又少;敢于拷问灵魂,向自己心中魔鬼开战的人就更少了。

4.灵魂也许是一面镜子,重要的不是它所反射的现象,而是它背后掩藏的那些本质的东西。

5.拷问灵魂,是为了净化灵魂。一个经过自我净化的灵魂是人类真善美的守护神和质检员。当本色渐渐褪去,当虚荣变成光环,当真诚慢慢模糊,当贪欲清晰可见,灵魂说:“快给我一个安宁的家园。”当官腔在恭维中变成习惯,当承诺在掌声中变成空谈,当仕途在虚伪中变得通畅,当责任在私欲中变成谎言,灵魂说:“快给我一片无悔的青天。”

6.灵魂的堕落将带来不尽悔恨和无比空虚,一个人一旦灵魂空虚,必然无所事事,堕落为行尸走肉。面对肮脏的灵魂,我们需要坚定的信仰和无比的勇气。不知反省的灵魂最终会漂泊无依。拷问灵魂,净化自己,就能找到回归“家园”的感觉。

7.反省既是痛苦的,又是幸福和高尚的,因为“自胜者强”。反省是一种向善的力量,一种无法抗拒的情感力量。它迫使你必须直面自己,接受灵魂的拷问。即使你的内心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惆怅与悲凉,那也要勇敢地面对。

8.文学巨擘巴金是一个真诚的人,也是一个有人格缺陷的人。他的缺陷在于做了一个正直的人不该做的事,但他的可贵在于做了错事能够反省。尽管他没渴求谁的宽恕,但是世人原谅了他,依然给了他足够的尊敬。这当然得益于他的真诚,得益于他那近似“忏悔录”的《随想录》。对于勇于拷问自己灵魂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再去责备他什么,因为人性原本就不是完美无缺的。

【范文引路】

向天自问

吴余成

我是谁?

我到底要做什么?我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

现在的都市人似乎都在忙,忙着养家糊口,为了聚敛财富,为了出人头地,也为了扑克麻将……

可是,我常常感到无比失落,内心总是空荡荡的,没有理念,没有信仰……

我每天都在庸碌度日,耗费时光!

我觉得别人似乎什么都有了,锦衣玉食,甚至名车、别墅、宠物、健身器、大书房……

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刁钻的嘴和一副空空的皮囊……

我没有幸福感,没有成就感,没有充实感,常常感到脚下无路,生活无根,无所适从,困惑迷惘……

是啊!

我的灵魂在饱受煎熬,我的精神在荒野中四处流浪,多少次日落日升,多少次月亏月盈,我在辛辛苦苦地寻找……

我的灵魂却不知道皈依何处,我的信仰却不知在哪里安放,不知道如何排解心中的孤寂,不知道如何抚慰心灵的创伤,越在人群中越感到孤独,越研读书本越感到彷徨……

何处是锚地?何处是港湾?何处是寓所?何处是故乡?

我问己问人,问天问地,人活着难道就只是为了吃喝玩乐,为了空气和阳光?

我如行者苦旅,我如孤雁夜航,我每天似乎都在向前奔走,却不知命运到底要将我抛向何方……

【点击】

这是一篇指向自我的“天问”,这里的“我”,固然包括作者但绝不仅仅是作者,更多的是泛指一切人的“我”。“我是谁?”“我到底要做什么?”“我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这些应该是整个人类的“向天自问”,它涉及人的本质、本源和未来,涉及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文章通过一系列的自问,揭示了人类为了片面的物质追求而导致精神的空虚、灵魂的虚脱和心理的焦虑。“我的灵魂却不知道皈依何处,我的信仰却不知在哪里安放”,这是一种精神的无依、信仰的失落和灵魂的虚漂。这样的心灵拷问,是一种深刻的自省,它令我们思考人类发展方向和个体自我完善的深刻哲理。

拷问灵魂

章扬

在希腊的戴尔菲城有一座神庙,神庙里刻有这样的题词:“认识你自己。”我认识自己吗?我时常拷问自己!

一次一位朋友问我:“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你敢冲上去吗?面对某些领导的胡作非为你敢仗义执言吗?面对不义之财却又很容易得手你能无动于衷吗?这一辈子你对得起父母吗?这一辈子你对得起朋友吗?这一辈子你对得起妻子吗?”朋友那犀利的目光直逼得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老实说,我无法回答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不敢正视自己,我不敢说出真实的我……

多少年来,明哲保身是我的处世哲学。对坏人坏事避之唯恐不及。一怕无人撑腰,二怕没人做主,三怕打击报复……但有时评论社会,指责时弊,却又慷慨激昂。每天喊“有虎!有虎”,但又不像景阳岗的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使有人问起虎在哪里都会谈虎色变!

多少年来,爱吹不爱批是我的行为准则。听到表扬就笑,听到批评就跳。老子天下第一,谁说“不是”跟谁干。 多少年来,不学无术是我的真实写照。对任何事情都一知半解,现学现卖,有时甚至不懂装懂。不懂时,强词夺理;懂时,装腔作势。尽管如此,还十分清高,自以为是。

多少年来,大手大脚是我的生活习惯。公出在外大吃大喝,不该买的买了,不该吃的吃了,不该请的请了,为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摆阔气,有时甚至挥金如土……就这样欠下大量公款,还发明了“公出赔钱论”,以博得同情……

这些,当然不止这些,还有朋友的提问,都如芒刺在背,令我痛苦万分。就像一条鞭子从空中抽打下来,拷问着我的灵魂。灵魂,在一分一秒地挣扎,我在痛苦中煎熬。然而,当我静下心来,自己拷问灵魂的时候,就没有了任何回避的理由,只有面对和正视。这个时候,任何辩解都是那样苍白无力,即使闭上眼睛,在灵魂面前,所有的错误,所有的过失,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丑陋,都会铁证如山,闪现的是无奈和悔恨。我想,每个人若是真正地拷问自己的灵魂,过程和结果都会一样,那就是我们居然是那样的不完美,甚至是那样的无耻……

我无法想象,当我们脱下伪装,赤裸裸地面对世人的时候,还会有谁能够真正地认识你。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灵魂!一次灵魂的拷问就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美好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要时常拷问自己的灵魂,唯拷问灵魂才能知己,唯拷问灵魂才能知耻,唯拷问灵魂才能知止;唯拷问灵魂才能拭净思想和心灵的龌龊,从而调整自己,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让自己的心灵充满睿智,让自己的人格充满阳光。

【点击】

这是一篇拷问灵魂的宣言书,作者由希腊神庙中的题词“认识你自己”引出下文,直接进行自我拷问。朋友提出的问题,令“我”无言以对,“我”不敢正视自己。接着具体反省自己多年来奉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奉行爱吹不爱批的行为准则,奉行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是啊,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一个“我”或多或少都患着这样的“人格分裂症”:正义而邪恶,勇敢而胆怯,清高而庸俗……“我”就这样在灵魂的拷问中饱受煎熬。最后,作者由“我”到“我们”,“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灵魂”,这是对全人类提出的沉重而又严肃的问题。当然,作者最终告诉我们,“一次灵魂的拷问就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可谓一语中的。

【学子试笔】

背阳阴暗向阳明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二石洵

随手拈一片绿叶,背面,是浓重的墨绿色,透露着阴冷与黑暗。翻转过来,向阳那面,是明快的嫩绿色,昭示着快乐与明朗。原来,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没什么不好……

转回头,去省视自己那些逝去的日子,蓦然间,心悸的感觉如一根冰冷坚硬的针,硬生生戳进柔软的心。曾经不懂事的我,做过多少错事……

十三四岁时,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朋友。我努力把自己伪装得和别人一样,卑微地去迎合别人。或许我伪装得很好,可那次……

那时我有一个不错的朋友。她很孤独,常常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如果她不是我的同桌,或许我永远也不会和她熟络起来。我渐渐了解了她困窘的家境,她的自卑,她的沉默——一切都事出有因。她把我当做最好的朋友,非常信任我,和我说话时,眼睛里飞扬的神采让她有种别样的魅力。

我有一个挺大的朋友圈,我们常常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事情。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们说:“你看她,清高个什么劲儿,整天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装淑女啊?”语气里满是不屑。

“谁啊?”有人明知故问。

“还能有谁?”又有人朝我同桌努了努嘴。

“听说她特不讲卫生。”

“就是就是,我还听说她特别喜欢挑拨离间!别看她不说话,背地里不知说咱们多少坏话!”

“真的假的?真看不出来!我还以为……”

……

就像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池塘,激起一层一层的涟漪。周围嘈杂的声音,争先恐后地钻进我的耳朵。很多很多卑劣的品行,不管有的没有的,全都强加到那可怜的女孩身上。我突然替她感到悲哀,仅仅是因为她与常人不同的沉默,却要背负那么多无端的指责。

嘲讽和谩骂越来越放肆,越来越离谱,我真想大喊一声:“不是这样的!”内心涌起为她辩解的冲动,可有什么东西堵住喉咙,我发不出任何声音。

“你跟她同桌,感觉怎样?”突然有人问我。

我真想告诉她们:“其实,她人挺好的!”可我害怕这样一句话,会使我辛辛苦苦营造的“友谊”土崩瓦解,使自己的人气一落千丈。十几双眼睛一起射向我,我害怕丢失这十几份“友谊”,狠一狠心,我装出轻蔑的笑:“她啊,讨厌死了。我早不想和她同座了。”

“你真倒霉。”听不出是同情还是幸灾乐祸。

胸腔中有什么东西碎掉了,一片片分崩离析。我在吵闹声中安静了,不,应当说是麻木了。

后来调座位,我和她分开了。没有人愿意和她同座,她被独自搁置在角落。

看见我的时候,她仍会向我微笑,我扭头装做没看见。一种叫做内疚的情感吞噬了我。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将对她的愧疚倾吐出来,她以微笑和理解宽恕了我,我才得以释怀。道德审判庭对我的指责,会减轻我的罪过吧?

将自己暴露在阳光下,就像面向阳光的叶子,终究会收获一份坦荡。

【简评】

“背阳阴暗向阳明”,标题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含蓄蕴藉,首尾以绿叶为喻,耐人寻味。叙事紧扣往事,拷问灵魂,详略得当。本文最突出的亮点是心理描写精细到位,如“胸腔中有什么东西碎掉了,一片片分崩离析”,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将心灵的忏悔很好地表达出来。

【底蕴揭示】

“拷问灵魂”“反省自我”是人类自我救赎的永恒话题,这样的话题,本身就有高度、有深度。但好话题未必就能出好文章,这既有理解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构思是否合理的问题,还有手法是否巧妙的问题。

先说理解是否到位的问题。“拷问灵魂”“反省自我”肯定与认错改错有关,但决不能将它完全等同于后者。一般说来,小学生也会写到睡懒觉迟到之类的认错改错,但高中生如果还写此类小儿科式的悔过书式的文章,就过于幼稚了。人类每个个体,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高中生“拷问”和“反省”的对象应该尽可能深入。只有理解到位,才能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

再说构思是否合理的问题。构思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思想是否健康、导向是否正确、有没有现实针对性、对人性的挖掘是否深刻等。总不能为了求异思维,否定人的灵魂有高贵和低俗之分,否定人类的自我完善需要自我反省吧?当拿起拷问灵魂的道德教鞭时,应该注意到它对现实社会有没有意义,如果浮言虚语地乱侃一通,言不及义,那就不如不写。至于对人性的深度挖掘,需要的可能不是才气,而是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构思的思辨性自应包括对人性阴暗面的通透认识。

最后说手法是否巧妙的问题。理论上讲,文无定法,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本文所示的几篇文章来说,前两篇,一看就是出自“老江湖”之手,纵论灵魂之拷问,自我之反省,论说纵横捭阖情文并茂,读来酣畅淋漓。这显然走的是文化散文的路子,那种恢宏的气势确能抓住读者眼球。后两篇,于生活中提取好素材,于细小处刻画微妙心理,走的是“具体化”的路子,同样别具一格,得到青睐。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并无高下之分。你觉得哪一种手法与你的写作潜质相符,那就不妨对它实行“拿来主义”。当然,也可以在精读细品之下,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利用。

猜你喜欢
反省灵魂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神转折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记事簿
反省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灵魂树 等
见贤思齐
只有灵魂能触动灵魂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