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衔接与连贯

2009-12-28 05:15浦惠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态连贯显性

浦惠红

首先提出衔接概念的是Halliday & Hasan。在其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Halliday和Hasan对衔接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衔接就是有助于句子顺理成文的语言特征,它出现在文章中某一成分需要其他成分的帮助才能解释清楚的时候。”(Halliday & Hasan,1976:293)对连贯Halliday从未下过明确的定义,只说过如下一段意义模糊的话:“必定存在语篇特有的、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某些特征;因此如同语言学描写中常见的那样,我们将论述本族语言者已经‘知道但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现象。”尽管对连贯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Halliday却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他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下衔接,二是符合语域的要求。所谓上下衔接,就是通过reference(照应),substitution(替代),ellipsis(省略)和conjunction(连接)等四种语法手段与repetition(重复),synonymy(同义),hyponymy(上义),collocation(搭配)等词汇把语篇中的不同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

一、Brown & Yule

自从Halliday & Hasan提出上述观点后,它们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与赞赏,但也招来了不少人的尖锐批评。许多学者要么对Halliday提出的第一条连贯标准大做文章,即以为Halliday所列举的五种衔接手段(四种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是连句成篇的必须手段;要么他们断章取义,只看Halliday提出的第一条连贯标准,忽略其第二条标准,因而对Halliday提出了批评。Brown和Yule就是其中的例子。他们(1983)就指出在没有明确的衔接手段的情况下,句子的结合也能够被看作是通顺的文章。另外,他们认为表面的明确的衔接手段并不能保证一个段落是通顺成文的。他们(1983)举了这样两例来批评Halliday & Hasan的衔接和连贯理论:

(1)John wants to go to the movies.His blue eyes are beautiful.Beauty is truth.Truth condition is an important notion in semantics.

(2)A: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B:B.E.A pilots are on strike.

他们指出,在第一例中,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二句与第三句以及第三与第四句都有指代作为衔接结,但全篇不知所云,没有连贯性。而在第二例对话中,没有任何的衔接结,但对话是连贯的。因此,他们认为,连贯并不只看话语中有没有语言上的那些衔接结,而应该看整个被描写的事件能否成一体。

二、Enkvist和Widdowson

Brown和Yule的观点得到了Enkvist 和Widdowson的认可和支持。Enkvist就是只看Halliday提出的第一条连贯标准,却忽略其第二条标准的最典型人物。他(1978:110)创造了充满衔接手段但意义不连贯的例证来批驳Halliday的观点,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衔接手段的使用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请看他提供的例证:

I bought a Ford.The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 Elysees was black.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The discussions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up last week.A week has seven days.Every day I feed my cat.Cats have four legs.The cat is on the mat.Mat has three letters.

的确,这段话中含有大量的衔接手段但意义毫不连贯,不过Enkvist忽略了Halliday的第二条连贯标准,即连贯的语篇在语域方面必须是一致的。

与Enkvist不同的是,Widdowson将Halliday提出的第一条连贯标准大做文章。由于Halliday(1976,1985)先后多次强调衔接对连贯的重要性并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Widdowson就拿出语言交际中的实例来证明连贯的语段不一定是衔接的,如上面所举的第2例。此外,他还指出,有些语段虽含有衔接手段,但上下文的连贯仅仅依靠这种衔接手段的使用还是无法建立。

如:

A:Does the baby cry at night?

B:He's two months old.

他是这样解释这段话的:衔接词He的使用,只能说明会话的双方谈的是同一人(the baby),但在cry at night和two months old之间无法建立意义上的联系,即不能解释一问一答是否连贯。因此,Widdowson(1985:52)在区分衔接和连贯两个概念时对连贯作了更明确的界定。他说:“衔接指的是语篇构筑过程中借助各种结构上的运作把不同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而连贯指的则是这些命题的言外功能以及这些命题如何被用来创造不同类型的话语,如报告性话语,描写性话语,解释性话语等等。如果读者认为话语中按某种顺序出现的命题与他自己能接受的言外功能做到彼此相联,那么他就认为这段话语是连贯的。”

作为Halliday的学生胡壮麟教授深化、扩大、修正和补充了老师的理论。在他的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和多篇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认为,由于语言是多层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必然也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限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和语用知识;第二层是语义层,其中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句法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述位;第四层为词汇层,主要以词汇搭配为主,也包括了照应和指称性;最后为音系层,其中包括了语调、信息单位和语音模式。他强调任何一个语篇必须依赖其中的某些层次实现其语义的衔接与连贯。

尽管任何一个语篇必须依赖其中的某些层次实现其语义的衔接与连贯,但综观前面的研究,笔者发现其实所有连贯的实现都是通过了两种衔接手段的一种或两种,笔者把实现连贯的这两种手段称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所谓显性衔接指那些通过语法、词汇实现连贯的衔接手段,它包括Halliday & Hasan所提到的四种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还包括了(1)一致的时态、语态;(2)平行结构句;(3)句子的排列顺序等。隐性衔接则指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或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及其他知识等实现连贯的衔接手段。它包括:(1)语境;(2)世界知识;(3)语言风格等。

三、时态和语态

显性衔接中,保持一致的时态和语态,可使文章的连贯性一目了然。请看下例:

(1)Linda was reading.Julia was watching TV.Shelly was listening to music.

(2)Galileo studied,thought,and experimented.

句子(1)和(2)中尽管没有Halliday & Hasan所提出的衔接结,但其连贯性毋庸置疑,原因是三个同时态、同语态的句式。

四、平行结构句

平行结构句的使用,使得句与句之间自然连贯起来,如:

I knew I had the knowledge,the experience to handle any surgical situation.

I knew I had the experience to deal with any surgical diseases.

此例中,句与句之间没有别的衔接结,但读起来很连贯,主要靠的是平行句结构。

衔接和连贯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的概念。连贯的实现需通过衔接手段,而衔接手段可简单归纳为两类——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显性衔接指那些通过语法、词汇实现连贯的衔接手段,而隐性衔接则指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或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及其他知识等实现连贯的衔接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衔接模式的思考.外国语,1996(1).

[2] 孙晓乐.语篇分析中的衔接.外国语学习,1996(1).

[3] 王红孝,李民权.衔接手段与连贯.国外外语教学,2000 (1).

(责任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语态连贯显性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动词的时态、语态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时态与语态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