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农业学院农学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0-01-01 04:18赵东风张玉贤徐瑞东王永力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6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学校

赵东风 张玉贤 徐瑞东 王永力

(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为用人单位又好有快地培养急需新技术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后顾之忧,帮扶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适用于学习暂无兴趣急于离校的学生和广大的学生。

意义:

1.1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遵循认知规律,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培养劳动技能密切结合,学生既学习课本知识,又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工人师傅传帮带,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技术,形成技能。

1.2 工学结合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能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目前用人单位招募员工时非常重视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有些学生求职应聘时就是因此而功亏一篑。现在大学生就业跳槽频繁,除了知识技能经验不足之外,其原因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实行工学结合,能使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逐步体验劳动辛苦,磨练坚强意志,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这正是当代青少年身上最缺乏而又最需要的优良品质。

1.3 工学结合改变了许多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毕业时基本达到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那些平时学习懒散,甚至吊儿郎当的学生,在工学结合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行为习惯得到了调理,个人形象获得重塑,企业文化的约束力在他们身上逐步显现。

1.4 工学结合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此外,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1.5 工学结合,有利于企业早发现人才,快培养人才,多储备人才。现在不少企业一直在为技术工人的断层担忧。通过工学结合正好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缓解了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匮乏的状况。同时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1.6 工学结合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双师型”教师最有效的办法,让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工学结合,了解企业、“工教结合”,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2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及研究现状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英国出现“三明治”教育模式以后的第3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3 农业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内容及安排

农业高职院校,农学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必须搞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为三农事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1 对该教学模式的全面推广做可行性论证,工学结合有充分推广的理论依据,符合人类学习规律更能适应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2 按学制三年的要求,集中教学的总量为1800~2000 课时。要按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各专业教学计划,注意处理好工学关系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训练课的权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材讲义、教学手段等要全面考虑,明确要求,积极进行各项教学改革。学生毕业时,要使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

3.3 选好顶岗实习的企业。把学生安排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大中型企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尽可能选择专业对口或大类专业对口,要加强实习指导,注重学生的技能提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产安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4 努力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引导学生把劳动报酬用于学习费和生活的补贴,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做法。

3.5 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科研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职业教育实现“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规律,为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4 目前主要问题

4.1 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外,主办方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这方面已有的经验很多,主要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是美国上世纪提出的“以他方为中心”办学理念的产物。具体做法是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却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然而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只要学生受益,再难也要克服。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确实使学校增加了不少工作和麻烦,但却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因此,提高学校知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的敬业精神,是开展工学结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2 减少影响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

学生理论学习课时减少影响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国外同样存在,他们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由于国外多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因此实施起来较为方便。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尽快进行相应的改革。后者在我国一些高校试点后得到较好的效果,在不影响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暑期适当延长,学生通过4个暑期可以有半年多的真实工作经历,毕业时学校给合格的学生颁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了优势。

5 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必须搞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为三农事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廖哲勋.课程新论[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伍棠棣,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学校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学校推介
工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