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训练对乒乓球竞技水平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0-01-02 00:59桂文亮
体育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恢复性训练课乒乓球

桂文亮 倪 钊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系 武汉 430079)

恢复性训练对乒乓球竞技水平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桂文亮1倪 钊1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系 武汉 430079)

运用文献综述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乒乓球恢复性训练的效果及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我校运动训练专业20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恢复性训练的对照实验,探索乒乓球恢复性训练对技能水平的迁移作用。结果表明,在训练中合理地采用恢复性训练能有效提高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技能和体能,降低损伤发生几率。

恢复性训练;乒乓球;迁移;实验

1 前言

根据项群理论,乒乓球运动属技能主导类的隔网对抗项群,具有速度快、变化多、竞争激烈的特点,强调个体的快速启动和强制动,其动作结构复杂性又决定了个体技能要获得同等自动化程度,需要更长的训练周期,因此,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常常会发生因疲劳或损伤而影响正常训练和比赛的情况。

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退役比发达国家优秀运动员早的多,竞赛激烈仅仅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体能方面的问题。不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尤其是训练后的放松活动和恢复性训练,把恢复性训练当成可有可无,从理论上看必将会导致运动员积累疲劳甚至伤病而影响其运动生涯。恢复性训练对于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究竟有何种迁移作用,迁移的幅度有多大却少有研究,本文运用对照试验法对该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探究,以期能为运动队的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对象

华中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随机抽取20名运动员,10名男运动员,10名女运动员,运动年限均为六年以上,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2.1.2 调访对象

在2008年全国乒乓球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暨国家女子集训队期间,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和部分国家队教练、科研人员以及各省市少体校的教练员及部分集训队运动员、武汉市体校运动员进行调查访问。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访谈法

2.2.3 实验法

(1)实验前,利用多球训练法对20名要研究运动员进行技战术能力以及灵敏、体能进行测试。

(2)测试内容:全台拉下旋、推侧扑、全台反拉、摆速四项。每项测试指标为:规定时间内击球总球数,上台数与频率。

(3)按测试成绩和性别将20名运动员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名男运动员和5名女运动员。两组运动员一周训练课时数均为6节。

甲组队员(对照组):每堂训练课前自行做准备活动,训练课期间有间隙时间。课后自行调整休息。

乙组队员(实验组):每堂训练课前进行有计划的准备活动,训练课期间有间隙时间。课后进行专门的恢复性训练。

(4)六周集训后再次进行测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恢复性训练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乒乓球运动员,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每天要进行两到三次高强度训练。此时,运动负荷必然要接近甚至超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身体的机能以及工作能力都将随之降低。如果疲劳在第二次训练前没有得到充分的恢复,长此以往,将会导致运动员出现反应迟钝,动作效果差等疲劳症状。这些会引起个体生理以及心理的焦虑和紧张,这些紧张将影响训练,特别是会影响运动员在短时间内重复训练的能力。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训练与机体恢复间保持平衡。

现代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以及训练专家们在不断地寻求新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延长运动寿命。据文献统计,目前专家们普遍认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做法之一是把恢复性训练科学地运用到乒乓球训练中去,使其成为乒乓球训练中必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教练员往往更注意增加训练量,运用更大的刺激强度,但忽视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后的能量再生,这是不科学的。在训练课中加入正确的恢复性训练可以加快两次训练课之间能量的重新动员,消除疲劳,加强超量补偿,这将有益于大运动量训练的实施,减少受伤的次数和几率,并延长运动寿命。

在被调查的137名乒乓球运动员中,有专项运动损伤者82人,平均发生率为59.86%。经访谈,笔者了解到在所调查的乒乓球少体校训练中,恢复性训练的内容几乎为空白。专业队训练中恢复性训练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为简单的拉伸性恢复,持续时间较短,由于专业队训练强度大,但未很好的重视运动员的机能恢复,帮助指导运动员科学地消除运动疲劳,因此,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71.86%。体育院系中运动员损伤的发生率相对最低,为36.67%,经访谈,笔者了解到多数运动员的损伤均为在原专业队训练时的遗留。见表1。

表1 各级乒乓球运动员损伤发生几率调查表

在各级乒乓球队中,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随运动队的训练强度和恢复训练实施程度而有所差异,专业队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以上数据更加证实了加强恢复性训练的重要性。若想获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和优异的比赛成绩,就必须保证运动员有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机能,就必须对训练和恢复两者同等重视,循序渐进地制定训练计划,使每一次训练课都在上一次的训练课的超量补偿阶段进行,并取得进步。由于运动员在两次训练课之间往往很难达到完全恢复,因此教练员必须考虑采用多种恢复手段,科学地指导队员进行恢复,加快机体疲劳的消除,提高训练效率。

3.2 恢复性训练对运动水平具有正向迁移作用

3.2.1 六周集训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测试结果分析

基本功训练两组的总球数过少,平均在100~110之间,并且在第一板没有形成回合的失误球数较多,应加强击球的准确性,特别实验组要注意全台拉下旋的技术要领及感觉,提高命中率。

在多球测试中密度可再稍加大一点,在10min的测试训练内容上,上台时间如果能达到4min左右,效果将更趋于理想。

多球训练的失误率在一半以上,在保证频率的基础上,争取多上台,并有一定的质量是目前训练的关键。

3.2.2 六周集训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测试结果分析

表2 六周集训前两组的测试结果比较表

表3 六周集训后两组的测试结果比较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了六周的集训,对照组的技术水平比六星期前有所提高,说明在这六周的集训中,达到了一定的训练效果,但提高幅度不是很明显,在全台反拉的技术统计中总球数、上台数和频率没有变化,仍然保持116、58、39;其余三项测试内容的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效果不显著。

实验组通过这六周的恢复性训练得到的训练效果相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较原先都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摆速指标中,在相同的时间内,总球数由6周前的108个增加到117个,说明单位时间内的击球速率有了显著提高,上台数由6周前的68个增加到78个,说明在增加击球速率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击球的命中率。在推侧扑指标中,相同时间内的总球数、上台数和频率较6周前均提高了5个以上,增大了步法练习活动范围的上台数和命中率,提高了练习难度。说明相同时间内不仅击球数量得到提高,击球命中两次也较对照组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耐力也得到提高。

3.3 恢复性训练的设置应贯穿训练始终

许多教练认为恢复性训练应该安排在一场训练或比赛结束后。然而在乒乓球训练中身体的各种机能并非在运动结束后才开始恢复,实际上在运动时,能量物质的分解、消耗,再合成贯穿着整个训练过程。所以在乒乓球训练中恢复性训练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训练前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训练中的间隙阶段:第三阶段:训练结束后的恢复阶段。只有把三段完整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恢复性训练的效果。

3.3.1 训练前准备阶段

训练或比赛前做好准备活动,能促进乒乓球运动员快速进入状态,使身体机能得到更大的动员,增强肌肉的粘滞性和收缩性,降低肌肉受伤的机率。

3.3.2 训练中间隙阶段

由于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果在训练的一开始,就大强度、时间过长地训练,不利于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调整与适应,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神经系统由于未能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这样,由大脑指令传出的反射动作将会受到影响,体现在训练中就是击球点不准或动作变形、步法混乱等。所以合理的安排好这一阶段的训练间隙是很必要的,尤其在高难度动作训练时运动员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兴奋点和集中点。如果没有神经系统的最佳支配,这些都将难以奏效,所以必须重视对神经系统疲劳的恢复。

在间隙性运动时,体能的恢复,取决于运动的次数、持续时间、组数以及间隙的时间和长短,也与个人训练水平等有关。在间隙性运动时,人体机能可以多次达到较好的状态。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此阶段间隙后的恢复时刻,提高训练效果。

3.3.3 训练后恢复阶段

“恢复”实质上也是一种体能的表现。体能的好坏还要看其恢复的好坏、快慢,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代表体能,促进恢复,从根本上说是加强科学训练。因而运动后的“休息”,实质上是一个恢复的过程,而休息的方式直接影响恢复的快慢。要想在下一节训练或比赛中发挥出更高的水平,训练后的恢复不可忽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经过六周集训,实验组的技术水平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表明恢复性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能力具有正向迁移作用,特别是在击球速率、命中率以及专项耐力上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应予以重视和贯彻。

4.1.2 测试指标的数据充分表现出在乒乓球训练中采用恢复性训练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有利于教练员及时掌握训练强度,控制训练效果。

4.1.3 在乒乓球训练中运用恢复性训练必须养成习惯,保证运动员在承受训练刺激后可以很快获得能量的再生,防止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4.2 建议

4.2.1 运动训练的恢复问题,关键在于把握好恢复的最佳时间和最佳状态,所以应制定一套详细的恢复性训练方法。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好训练的准备阶段、间歇阶段、和训练后恢复阶段的内容和强度并且及时的加入恢复性训练手段。

4.2.2 一般在准备阶段中加入15min的恢复训练,准备活动后最好休息3~5分钟再进行技术训练;在间歇阶段中加入10min的恢复训练;而在训练后的恢复阶段中加入30min的恢复训练。

4.2.3 在乒乓球训练中教练要根据运动员某阶段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现实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步成熟,全身心投入训练,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1 张贵敏.浅谈运动训练恢复[J].田径,2001(6)

2 吴焕群.论乒乓球训练的若干特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6)

3 韦波.浅谈乒乓球训练的恢复[J].安徽体育科技,1999(1)

4 苏丕仁.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5)

5 杨克军.关于恢复的感性与理性认识[J].安徽体育科技2000(3)

The Effects of Resumed Training Experimental Study Migration for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Level

GUI Wenli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The effectsof resumed training experimental study migration for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level through literature,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mathematics statistics.With professional training 20 students to experiment control for renew training and the effects of resumed for skill level.The results show that effects improving the players skills and physical fitness by reasonable resumed training,reduce the risk of injury.

resumed training;table tennis;migration;experimental

桂文亮(1985-),男,江西鹰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乒乒球专项运动训练,技战术特征分析及教练岗位培训教学与实践。

猜你喜欢
恢复性训练课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单节幼儿跆拳道训练课教学方法研究
对比美英与北欧监狱制度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被偷听的训练课
乒乓球与大铁球
训练课时间负荷量理想模式的建立
迷你乒乓球
真空开关动态介质恢复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