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间接回指认知对比与翻译

2010-01-05 01:43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回指所指英汉

姚 晶

(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37)

英汉间接回指认知对比与翻译

姚 晶

(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37)

从认知的角度对间接回指现象进行了探讨,通过详细的论证与分析,提出了基于对比与对照的英汉间接回指现象的翻译方法。如还原回指项,增添衔接词或衔接方式,省略衔接词或衔接方式和逻辑分析法等。

间接回指;认知;对比;翻译

一、回指的界定与分类

20世纪初,当索绪尔试图为我们理清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时,指称即已作为一种崭新概念蕴涵其中了,就其前瞻性而言,索氏实无愧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之执牛耳者这一称号。1976年,Haliday与Hasan对指称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两人依照指称对象所存在的语境空间对指称体系进行了完整的分类,其中包括内指(endophora)和外指(exophora)两大类别。内指是所指对象存在于语篇内部时指示词语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反,外指则是所指对象存在于话语情景,而不在语篇内部。在这里,以所指对象位于下文或是上文为标准,内指又可进而划分为预指(cataphora)和回指(anaphora)两项。继上述两人之后,相关研究可谓不乏其人,比如按照Sag和Hankamer的观点,回指可以划分为表层回指(surface anaphora)和深层回指(deep anaphora),而根据Quirk的看法,回指又有了直接回指(direct anaphora)和间接回指(indirect anaphora)之分。

直接回指(direct anaphora)实际上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回指,它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简单来说,回指或直接回指就是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指关系(coreference)。相比之下,虽然间接回指(indirect anaphora)出现频率低于直接回指,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指称形式和篇章语义衔接手段,后者于近年来也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例1 小山的香味只能闭着眼睛吸取,省得劳神去找香气的来源。(老舍《微神》)

例2 John became a guitarist because he thought it was a beautiful instrument.

在例1中,两个“香味”为互指关系,因而也构成了直接回指关系。而在例2中,回指项instrument与先行词之间的关系就不甚明确,这样一来,要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听话者在语篇命题的激发下进行简单推理:guitarist和instrument这两个单词留给我们的语言线索,再加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推理,我们便可得知it指代的应该是instrument,而并非guitarist。

一般来说,间接回指中先行项和回指项之间会遵循几条基本原则。首先,上面提到的有定名词短语除了普通名词的有定形式以外,也可以包括代词。先行项通常是一个非限定名词短语或形式(indefinite NP),回指项则通常是一个限定名词短语。其次,回指项必须出现在跟先行项有关的某一场景中,而且两者之间构成某种语义或语用关联,回指项所指的必须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否则这种关联也很难建立。再次,这种关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互指关系,而且必须通过间接推理才能确立[2]。

二、间接回指的认知基础

近年来,认知科学的理论开始逐渐涉及和影响到自然语言等多门学科,研究发现,在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推理中,由于交际双方的知识水平差异或是个人生活体验的不同,在交流时必然存在信息空缺,这就需要听话人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推理来填补语言结构所隐含的模糊信息,因此对语篇的理解过程实质上是对信息进行“认知处理”的过程。指称的理解就是这种典型[3]。而回指作为语篇中两个指称词语表达的一种同指关系,也成为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诸多认知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中,Ariel的可及性理论能较好地说明间接回指中的认知基础。说话者使用某个指称词语时,所指称的对象可在如下三个语境中找到:百科知识语境,有形交际语境和语篇上下文语境[4]。而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上下文语境中的指称关系,便是我们关注的语篇回指。Ariel认为,说话者之所以要在语篇中使用不同类型的指称词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向听话者表明所指实体的不同可及性(accessibility)。“可及性”是一个认知心理语言学概念,是指在语篇产生和理解过程中,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或难易程度。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是名词短语表达的一种篇章语义属性,是说话者指称某一实体时,通过某个指称词语,向听话者表达这个指称对象在语篇表征中的可及程度。而听话者则可根据指称词语表达的指称对象的可及性,在自己大脑储存的语篇表征中找出那个指称对象,语篇回指从而得以确认[5]。

Ariel认为,说话者在话语中选择什么形式的指称词语,取决于四个因素:①距离;②竞争力;③显著性(salience);④一致性。通常,先行语的显著性和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相关性越大,回指语语篇实体的可及性越高,确定回指所需的认知力就越小,因为大脑在处理回指语的时候,前面离它较近的成分刚处理过,其所指的实体很可能仍留在短时记忆中。反之,则可及性越低,所需认知力越大。就间接回指语而言,由于回指的确定需要经过认知推理才能获得,其先行语的显著性及二者的相关性一般较低,可及性也较低。

Ariel进一步将可及性标记语分为三大类: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是低可及性标记语;指示词语是中可及性标记语;代词及其零形式是高可及性标记语[6]。而许余龙在对汉语指称词语进行分析后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可及标示语,其中包括零代词和反身代词;另一类是中可及标示语。试从以下两例来分析可及性理论在间接回指中的实际运用。

例3中先行语session的显著性较高,听话者在没有看到回指语this boring class之前,就能从先行项推导出某个class的存在。因此,在例3中,先行项与回指项之间的相关性较大,回指语语篇实体的可及性也较高,确定回指所需的认知力也较小。

而例4中尽管我们都知道学术论文中必然会有一些想法和见解,但大脑在对“you write papers”这一信息进行处理时,很难直接联想到“those ideas”这一表征。因此,两者之间的显著性与统一性都较低,可及性也较低。相反所需的认知力就较大[7]。

三、间接回指与英汉互译

毋庸置疑,英汉间接回指在表达和构成方式上有着不少相同之处,但是由于英汉语本身的差异再加上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化因素等,给英汉互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译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判定,并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

1.还原回指项

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最大的区别在于,先行项和回指项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互指关系,回指项所指称的概念却与某个先行成分在大脑中激活的心里表征有着常规性关联,但这种关联通常需要读者自己经过推理才能得到。于是在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还原回指项和先行项之间隐形关联的方法,使译文更加明朗易懂。

例5 We finally arrived at a restaurant quite late.The door was already closed.

译文:我们最终很晚才找到一家餐馆,但那时候餐馆已经关门了。

例6 Choose a number from 0-9 and add 5 to the number you choose,then multiply it by 6.

译文:从0-9里任意选一个数字,然后加上5,再把所得结果乘以6。

例7 There was not a man,woman or child within sight;only small fishing boat,standing out to sea some distance away.Harriet waved wildly in its direction,but they either didn’t see her or supposed that she was merely doing some kind of reducing exercises.(Adapted from Gundel et al.,1993)

译文:视线范围内连个人影都没有;只有一艘小渔船停在海上某处。哈里特朝着渔船的方向拼命挥手,船里的人要么没看到她,要么就是以为她只是在做减肥运动吧!

对例5中回指项“the door”的理解必须以前述表达中的非限定名词短语“a restaurant”为参照对象。通过简单推理便可得知回指项the door和先行项a restaurant之间是所属关系,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试着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还原,使读者能够有更好的理解。

2.增添衔接词或衔接方式

一般来说,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英语是由综合性向分析性过渡的语言。英汉语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汉语以意合为主,英语以形合为主[8]。但由于间接回指的特殊性,间接回指在英汉互译时,为使译文通顺并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采用增添译语衔接的方式,即根据原文中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增加一些衔接词或衔接方式。

例8 He checked all the properties before the performance started.The candles were missing.

译文:演出前他把所有道具检查了一遍,发现蜡烛不见了。

例9 She broke the pole-vault world record for the 24th time.She once again won the gold medal.

译文:她第24次打破了撑杆跳高的世界记录,因此,再一次赢得了金牌。

例10 He lost his job not long ago.There shouldn’t be much money in his wallet.

译文:他前段时间下岗了,钱包里肯定也不充实。

回指项“thecandles”是先行项“the properties”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回指项“the gold medal”和之前所描述的事件构成因果关系。汉语是一门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重形合。因此,在回指项和先行项构成一定逻辑关系时,英语中可以用一定的衔接方式来使这种关系更加明朗化。如上两例所示,汉译英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和回指项以及先行项的逻辑关系,补充适当的衔接词,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表达习惯,也更加流畅通顺。

3.省略衔接词或衔接方式

就笔者对语料的收集和分析情况来看,间接回指英译汉中需要省略衔接词的实例并不多,但省略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也值得一提。

例11 He threw up and I happened to step in it.

译文:他吐了,我一不小心正好踩着。

例11中,只有参照整个句子,才能清楚地确定代词it的具体指称,它指代前述话语所描述的事件或状态的结果。如果要将回指项明确地翻译出来,可能需要整个重复前面的半句话,这样难免会有重复之嫌。因此,我们不妨合理利用汉语的语言结构特点,省略回指语,既简洁也达意。

4.逻辑分析法

基于英汉语在衔接手段上的差异,英语多使用照应和替代,汉语偏重于复现和省略,而英语频繁使用照应和替代的结果有时候也容易造成歧义,比如在句中如果出现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先行项时,往往需要我们对句子进行分析才能最终确定。所以,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逻辑分析法往往可以有效地避免歧义的产生,这也是解决歧义回指的主要方法之一。

例12 My mum bought an exercise tape and so I’ll go nuts and play it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afternoon and do the added things she says for those that want a more intense workout.(alt.support.Eating-disorders)

译文:我妈妈买了一盒健身录像带,跟着带子早练晚练,连里面的教练为那些热衷健身的人们量身定做的附加项目也不放过,我都快要发狂了!

当看到回指项she时,第一反应的先行项可能是my mum,因为她一直处在焦点状态,但我们仔细读完这句话之后,发现把she理解为my mum并不是特别合理,再综合其他信息,经过逻辑推理,发现she应该指的是健身带里的教练,她才是后面述谓成分真正的主语。

例13 I am getting divorced.It’s very hard with 2 kids,4 and 3 years old.But it’s what I want and what he needs…(alt.support.Eating-disorders)

译文:我离婚了。带着一个三岁一个四岁的孩子,日子过得不容易。但这是我想要的结果,也是我前夫所需要的。

在没有上下文提示的情况下,he可能会让人误解是她孩子中的某一个,但divorce能够使人联想到夫妻,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便能确定句中的he指的就是说话者的前夫[9]。

总结来说,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分别采用还原回指项,增添衔接词,省略衔接词及逻辑分析法等来进行间接回指的英汉互译。还原回指项主要适用于译文中倾向于将间接回指关系明朗化的情况;而当先行项与回指项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时,通常采用增添衔接词的翻译方法;对于歧义回指,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法来帮助确定正确的回指项;而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省略衔接词也是可以选择的方法之一。

四、结 语

讨论了间接回指的认知理论基础以及间接回指英汉互译的主要方法,不难发现英汉在间接回指上的异同,首先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在两种语言中都主要用作低可及性标识语,不同之处在于间接回指的手段。英语中的高可及性标识语主要由代词充当,而汉语中则主要由零代词和那些用于无指称词语间隔的篇章环境中,并通常由出现在主语/主题位置上的代词和指示词语充当[10]。

尽管对间接回指这一概念有了初步探讨,但间接回指的出现频率远不及直接回指高,学者们对于间接回指的研究也相对有限,这点从语料数量和研究理论上都能得到体现。就间接回指的英汉互译而言,译者在互译实践中,还应多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选取最合适有效的翻译方法,达到最佳目的。

[1]徐明,李更春.间接回指的分类及其解释模式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66-169.

[2]王军.论间接回指的释义基础[J].外语教学,2003(6):1-6.

[3]Gunde.Cognitive status and the for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J].Language,1993(69):274-307.

[4]ArielM.Anoun-phraseantecedents[M].Lolldoll:Routledge,1990:35-37.

[5]ArielM.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8,24:64-87.

[6]Ariel M.Representing and accessing focused referents[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88(3):207-231.

[7]王军.间接回指的确认与语义网络激活扩散[J].外语学刊,2003(4):61-66.

[8]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178-180.

[9]项成东.代词性和指示性间接回指语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10-14.

[10]王军.汉英间接回指形式对比初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108-111.

Contrastive Study of Cogn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Indirect Anaphora

YAO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The phenomenon of indirect anaphora was discussed from a cognitive point of view.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and arguments,based o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some methods on translation of indirect anaphora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revert to the anaphora item,adding the convergence word or convergence method,omitting the convergence word or convergence method,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etc.

indirect anaphora;cognition;contrast;translation

H 04

A

1008-9225(2010)01-0095-04

2009-07-09

姚 晶(1985-),女,湖南益阳人,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立欣】

猜你喜欢
回指所指英汉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遗忘者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火柴迷宫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包含复杂限定语的回指关系浅议
基于角色与值的指称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