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0-01-07 06:51福建省湄洲湾环境监测站林建国
海峡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磷酸盐环境质量污染源

福建省湄洲湾环境监测站 林建国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福建省湄洲湾环境监测站 林建国

通过对2004年~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近岸海域 质量现状 趋势分析

1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分析

1.1 近岸海域监测概况

1.1.1调查范围

调查站位分布于119°40′00″~120°21′22″,25°49′08″~26°24′00″。

1.1.2海域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

2004年~2008年3~5月、8~9月、10~11月进行了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调查监测,共设65个监测站位。

1.1.3评价项目

海水评价项目有pH、COD、DO、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石油类等10项指标。

1.1.4评价标准

根据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评价。

1.2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情况

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65个站位水质状况如下:一、二类海水占58.5%,与2007年的53.9%相比上升了4.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13.8%,与2007年的7.7%相比上升了6.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27.7%,与2007年的38.4%相比下降了10.7个百分点。福建省近岸海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

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点位数为54个,达标点位为26个,功能达标率为48.1%,与2007年的44.4%相比,上升了3.7个百分点。全省6个主要海域中,莆田海域水域功能达标率最高,为70.0%,宁德海域和厦门海域较低,分别为18.2%和16.7%。

2008年5月、8月、10月监测结果,见表1。调查海区各种营养要素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并都与盐度的相应分布相反,呈湾内测值高、向湾外有规律地递减的分布状态,反映出调查区的近岸海域各调查要素时空变化特征。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仍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表1 福建省近岸海域质量现状(2008年)

2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福建省海域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采用2004年~2008年五年海水常规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近五年近岸海域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结果,以及海域污染的特点,确定福建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2.1 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物入海状况

福建省近岸海域污染源主要来自陆域和海域两大部分,陆源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及禽畜养殖、农业污染源等,污染物类型主要为COD、氨氮、石油类等。

2.1.1直排海污染源

根据环境统计资料,2008年福建省沿海6个地市直排海污染源(日排放量大于等于100m3),直排海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畜牧业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市政污水排放口等,总数66个。其结果见表2。2008年福建省直排海污染源共排放113591.45万吨污水。

表2 2008年福建省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况

2.1.2入海河流

福建省主要入海河流有11条,分别是闽江、九龙江、交溪、晋江、霍童溪、木兰溪、萩芦溪、龙江、敖江、漳 江、东溪,其中闽江和九龙江的径流量最大。根据2008年福建省环境统计资料,11条河流共向近岸海域排放污水842.33亿吨,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海量见表3。

表3 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一览表

综合以上分析,近岸海域陆源入海污染物的负荷汇总见表4。

表4 近岸海域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估算

从污染物排放总量看,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大于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入海量。进入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氨氮、总磷。

2.2 主要污染物分析

2.2.1无机氮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无机氮浓度范围为0.009~1.870mg/L,均值0.288mg/L,较上年下降7.7%;最高值1.870mg/L出现在福州福清湾海域,超过二类标准的5.2倍,低于去年出现在泉州晋江安海湾海域的最高值(1.944mg/L)。全省无机氮超标率为37.5%,较上年下降6.3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无机氮浓度平面分布

6个海域中,厦门海域无机氮年均浓度最高0.510mg/L,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其次为宁德和泉州海域,莆田、漳州和福州海域达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008年,近岸海域无机氮平面分布总体呈近岸向远岸、湾内向湾口递减的趋势。其中在闽江口、兴化湾、海坛海峡、泉州湾及九龙江口五个区域形成等值线密集区,等值线梯度变化较高,无机氮浓度变化较大,受陆源污染影响程度较高。

采用Daniel趋势检验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2004年~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变化趋势,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全省海域无机氮年平均浓度与时间的秩相关系数为+0.3,低于秩相关系数临界值(0.90),上升趋势不显著,见表5。全省近岸海域无机氮变化趋势见图2。

表5 全省及沿海各设区市海水无机氮监测结果 单位:mg/L

图2 全省近岸海域无机氮变化趋势

2.2.2活性磷酸盐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活性磷酸盐浓度范围为△~0.170mg/L,均值为0.021mg/L,较上年下降12.5%;最高值0.170mg/L出现在福州福清湾海域的监测点,超过二类标准的4.7倍,高于上年出现在莆田兴化湾海域的最高值(0.152mg/L)。全省样品超标率为16.8%,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活性磷酸盐浓度平面分布与无机氮相类似,在三都澳、兴化湾、海坛海峡及泉州湾活性磷酸盐浓度梯度变化较大,九龙江口和闽江口超标面积小但梯度变化也比较大,大部分海域污染物浓度值超过0.03mg/L,超过海水水质的三类标准。

经Spearman趋势检验,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2004年~2008年全省海域活性磷酸盐年平均浓度与时间的秩相关系数为-0.7,略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见表6和图3)。全省海域活性磷酸盐年平均浓度各年度均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见图4。

图3 200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活性磷酸盐浓度平面分布

表6 全省及沿海各地市海域活性磷酸盐监测结果单位:mg/L

图4 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活性磷酸盐变化趋势

2.3 近岸海域环境压力分析

2.3.1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环境压力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劳动力需求以及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福建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根据《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2009年),预计到2010年、202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52%和62%以上,城镇人口分别达1900万人和2480万人左右。随着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将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带集聚,形成带动海西城市群整体发展的核心地带,沿海人口将继续集聚,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负荷总量将呈增大趋势,近岸海域环境压力也将明显加大。

2.3.2海洋经济及临港工业发展的环境压力

2.3.2.1临港工业发展

根据《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福建省将依托深水港口资源,着力培育发展三都澳、罗源湾、闽江口、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八大重点产业集聚区和六大临港工业基地。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湄洲湾、东山湾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基地,以厦门湾、兴化湾为重点的汽车制造基地,以厦门湾、湄洲湾、三都澳、罗源湾为重点的船舶修造基地,以及依托大型深水港口的沿海能源产业基地,临港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厦门湾、兴化湾为重点的装备机械产业基地,以三都澳、罗源湾、厦门湾为重点的冶金产业基地,以湄洲湾为核心区域的大型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全省临港工业和产业集聚程度更高,临港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2.3.2.2港口发展

根据《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年-2020年)》,沿海港口规划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要港口,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宁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布局。

到2010年,全省沿海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的码头,港口资源有机整合,港口结构趋向合理,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集疏运条件进一步改善,临港产业进一步发展。沿海港口吞吐量超3亿吨,形成2个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超1100万标箱。

到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的布局、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和对台等运输系统基本形成。沿海港口吞吐量超6亿吨,形成3个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800万标箱。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港口及临港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势必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将面临巨大压力。

2.3.2.3养殖业发展

福建省随着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几十、几百公顷连片的养殖区越来越多,这些大规模、大面积的养殖区为渔业生产的集约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也给附近水域的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从网箱养殖、对虾养殖和贝类等养殖所产生的COD、氮、磷、碳的数量来年看,是相当可观的,它们也是影响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的另一重要的污染源。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大的局部水域,养殖过程产生的残饵和养殖生物排放的COD 、氮、磷已成为近岸海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建议

3.1要加大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沿海城市要建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实行达标排放。

3.2采取深海排放方式,特别是临海大型企业的工业废水要经处理后实行深海排放,排污口应选择在海水自净能力强、不影响海水养殖的地方。

3.3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入海,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要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多元养殖,合理投饵,以减少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

3.4建立海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将近岸海域的环境和资源价格推向市场,解决海洋环境、资源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与可持续发展。

3.5进一步开展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及海洋生物、海底沉积物中污染因子的调查和监测,了解掌握污染因子在各介质环境中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度分布趋势以及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全省强化近岸海域海洋污染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

3.6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 环境保护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许珠华.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19(2):16-18

[3] 游建胜.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太平洋学报,2002,(3):88-96

猜你喜欢
磷酸盐环境质量污染源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A close look at Nauru’s ecosystem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AZ91D镁合金磷酸盐转化膜的制备与表征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