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设《应用统计方法》公共选修课几个问题的量化研究

2010-01-18 10:04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
关键词:报告同学方法

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

(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作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立项课题:《在普通高校非统计专业进行统计学方法普及性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实验课程,同时也作为全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首批公共选修课程之一,在2009年3月~7月,面对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学生开出了《应用统计方法》公共选修课[1],共有53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为了对学生学习这门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2,3],在课程结束时对选修本课程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3份,回收有效试卷41份,回收率约为77%,符合作为研究依据的有关要求.本文拟从学生学习状态方面对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研究.

1 关于学习状态几个相关问题的量化分析

1.1 学生选课动机

关于学生选修《应用统计方法》课程的首要原因我们给出4个选项:(1)感兴趣;(2)修学分;(3)感觉有用;(4)其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41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2名学生选课的首要原因是“感觉有用”,占78%,另有9名学生选课的首要原因是“感兴趣”,占22%,选择“修学分”和“其它”选项的均为0人 (见图1).据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首要原因在于课程的实用性.

1.2 学生到课情况

选修课程大都安排在下午7~8节,与学生晚餐时间有部分重合,这可能会影响一些同学的到课率.但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选修《应用统计方法》的同学“从未缺课的”达到34人,约占41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的83%,而缺课次数在4次以上的仅有1人,约占41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的2%,见图2,据此可以看到,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到课率还是非常高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于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图1 学生选课主要原因频数分布图

图2 学生缺课情况频数分布图

1.3 学生听课效果

《应用统计方法》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总学时为36学时,主要讲授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统计图表的绘制、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基本统计方法,并且作为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上述基本内容都要使用最普及的Excel应用统计软件得以实现.而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除了大部分来自理学院、文学院、经管学院外,还有个别的来自艺术学院.于是所面对的教学现状为:(1)教学时间紧;(2)教学内容多;(3)学生专业和基础不一,这确实是开设这门选修课程需要面对的实际困难.于是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些教学内容学生能听懂和掌握吗?能够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吗?这是开设这门选修课需要首先面对的实际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主要采取了如下对策:首先在编写《应用统计方法》教材时,采用了“淡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统计思想讲述,结合具体案例教学,实现统计软件应用”的基本原则[4],其次在教学中,均采用PPT课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课后布置在机房实际应用Excel统计软件完成的课后作业,再次是“管教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这些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呢?在本课程结课后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1名学生中:(1)全能听懂的2人,约占5%;(2)基本能听懂的25人,约占61%;(3)部分能听懂的14人,约占34%;(4)大多听不懂的0人,约占0%.这说明,有60%以上的学生能够基本听懂讲授内容,同时也说明,《应用统计方法》这门选修课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4 学生学习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感觉有所收获呢?问卷显示:在被接受调查的41名同学中,(1)认为“很有收获”的为13人,约占32%;(2))认为“比较有收获”的为15人,约占36%;(3))认为“有一些收获”的为13人,约占32%;(4)认为“没什么收获”的为0人.这说明,约69%的人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1.5 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本校教务处关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选修课的实际情况,期末考察采用了让学生“自选实际问题,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在结课前两周,用一节课的时间结合实例,专门介绍了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范围、撰写要求、写作规范等有关事项.学生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还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师生间的问答交流,为学生较高质量地完成统计分析报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还做出了统计报告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但最多只能二人合作规定.很多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等,最后全部完成统计分析报告.学生的统计分析报告内容丰富,涉及本校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手机普及率”、“学生体重”、“买衣服花费”、“上网时间”、“宿舍满意程度”、“课外书阅读”、“考研意向”、“男生吸烟情况”、“生活费水平”、“睡眠情况”等范围问题,甚至还有“方便面消费”、“每月给父母打电话次数”、“生活用背包”方面的调查分析等.在评阅这些调查分析报告时既感觉这些统计分析报告生动有趣,也对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感动,因为这些统计分析报告,是同学们辛勤付出后的劳动成果,这里面没有雷同、没有抄袭、没有应付和敷衍,不少统计分析报告确实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作为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满意.

这种考核方式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对41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最适合《应用统计方法》的考核形式是哪种?”的问题时,有37名那个同学选择“撰写研究报告”,约占90%.

1.6 学生综合评价与主要课改建议

为了更好地开好《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在问卷调查中,还就“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应用Excel软件”、“教师评价”等内容征询了学生意见,学生反馈的意见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学生关于《应用统计方法》公共选修课的综合评价表

在问卷中,还非选择的开放方式征求了学生对继续开好《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的建议,学生们认为在以后开课时最应该继续发扬的三个方面是:(1)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Excel软件相结合;(2)教材通俗易懂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3)利用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本课程考查.学生们认为在以后开课时最应该注意和改进的三个方面是:(1)再增加一些统计案例;(2)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3)安排统一上机时间,加强实际操作[5].

2 结论与建议

作为在普通高校非统计学专业进行统计学方法普及性教育立项课题的实验课程,通过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的实用性,选课原因为“感觉有用”约占78%;(2)教学中结合应用Excel软件深受学生欢迎,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学生达到97%;(3)对于本课程,约69%的人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4)课堂教学中“能够听懂和基本能够听懂”的学生约占63%,这说明,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在36学时内讲授《应用统计方法》具有可行性.(5)对于本课程,90%认为最适合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学是非常有用的一门学科,在普通高校非统计学专业进行统计学方法普及性教育既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目标,又有利于提高不同专业大学生基本素质.学生通过学习不但可以了解基本的统计学思想和统计学方法,而且将来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一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为继续深入学习统计学打下了一定基础,符合学生志趣,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建议继续开设这门公共选修课,并继续本课题的有关研究工作.

[1] 袁卫,庞皓.统计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68

[2] 吴喜之.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14

[3] 苏柏山,崔晓华.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2-158

[4] 苏柏山,崔晓华.关于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J].统计教育,2007,8(02):24-25

[5] 周国富.高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统计教育,2008,9(01):33-34

猜你喜欢
报告同学方法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报告
用对方法才能瘦
报告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报告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