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教学设计创新

2010-01-26 07:04邹兴明
物理通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电表意图电压

邹兴明

(东山外国语学校 江苏 南京 211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已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环境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也将成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工作的环境.让信息技术进入中学物理课程,成为物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信息化环境,加强物理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成为适应时代步伐的创新人才.因此,中学物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中学物理未来课堂”必须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下面通过一则教学设计与大家一起探讨.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雷电”(图1)的视频引入,给学生以图、文、声、色的共同刺激,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引导学生去追根求源,“闪电时强大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图1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是吃透教材、揣摩学生,还应该充分设计好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2 类比说明 认识电压

2.1 播放Flash 进行类比 化解难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Flash动画,如图2.然后,再将抽水机扬水至高处提供水压与电源提供电压做类比,如图3,达到化解难点的目的.

图2

图3

设计意图:

从心理和思维来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是习惯于静态分析,而对一些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的概念(如电压)感到比较困惑.因此运用多媒体则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为化解本节课的难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2.3 展示图片 回归生活 感受电压

设计意图:利用PPT呈现精选图片将学生带入生活,感知电就在身边,电的世界真奇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电的热情.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物理、社会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3 自学交流 会用电表

3.1 图片对比 运用迁移 认识电表

设计意图:

借助PPT将两种电表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图4为电压表)从外观加以区别认识,找到相同点,结合已有的电流表的知识,自主运用知识迁移来认识电压表.此处与实物展示相比,既便于观察比较,又节省了时间.

3.2 Flash动画 教你读数 简单易懂

设计意图:

运用Flash动画,形象生动、操作方便、再现迅速,进一步挖掘学生多种感官的最大潜能,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过程.与传统板画形式来认识读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图4

4 实践操作 测量电压

4.1 电路设计板 教你连接 高效快捷

设计意图:

运用电路设计板(图5)与传统的演示实验相比,灵活机动,操作方便,且感染力强,打破时空限制,尽管课堂的信息容量较大,学生也能充分愉快地接受,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有效率.本环节放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也作为本节的重点:为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对电压表的正确连接,铺平了道路.

图5

教学呈现方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是以黑板、粉笔、课本等作为教学的呈现方式,对感官的刺激量较少.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学有了新的呈现方式,对感官的刺激角度是多方位的,更有利于信息的输入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能力.(以上几个环节中均有体现)

4.2 设计表格 找出异同 加深认识

设计意图:

分组实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此时利用PPT展示表格,如表1.表格中的内容主要由学生们来填充,不全面的地方由教师补充.将两种电表的异同集中呈现,既加深了对两种电表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以PPT的形式展示,整个表格内容不要同时显现,而是即点即现,与传统的板书相比,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

表1

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实现师生互动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

4.3 课后实践 勇于探索 从我做起

课后作业:

(1)自制水果电池,并测量其电压;

(2)上网查找有关“生物电”的知识.

设计意图:

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制水果电池,探究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大小、正负极的可能因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生物电以及产生的原因,使学生体验物理问题解决的喜悦,也培养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6

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更能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明的动态视觉,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广阔的信息资源构成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鲜明特征.但是与其他教学仪器和教具一样,“信息技术课件”的作用,就是“辅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辅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破用其他教具或仪器难以突破的难点的一种手段.“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如物理的公式推导,实验探究的过程等.我们在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时候,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和整合,将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猜你喜欢
电表意图电压
巧判电表测量对象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Cartoons
让我们一起认识电压
谈谈电压
基于Multisim的滞回电压比较器的设计及其应用
高电压精密电压互感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