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旅游”世界正流行

2010-02-02 12:52
环球时报 2010-02-02
关键词:布里克墓园景点

编者的话:西班牙《趣味》杂志2009年评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我国唯一入选的景点。据悉,其他入选的景点有世贸大厦遗址(美国)、广岛(日本)等。相比“红色旅游”,“黑色旅游”的悲剧色彩更具震撼力。各国如何搞黑色旅游,做到教育、文化和经济“三赢”?《环球时报》驻外记者为您揭开谜底。

德国:鲁尔煤矿变身“艺术部落”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德国“黑色旅游”的起点与德国学校的历史教育有关。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教育基地。它建在魏玛北部的埃特山坡上。

《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全长3公里的围墙上还有通着380伏电压的铁丝网,再加上22个瞭望塔。围绕在“主营”周边的是为数不少的附属“分营”。尽管保留下来的建筑只是当年极小的一部分,但用了一整天时间记者也无法全部参观完。

上世纪50年代末,德国政府正式将集中营原址作为“黑色旅游”点开放。导游介绍说,每年都有数十万青少年来此参观。有的青少年和老师在此居住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认真了解纳粹的历史。

德国人的记忆中除了二战和纳粹,还有工业化进程中高污染的惨痛教训。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区,就是有关高污染的“黑色旅游”景点。在煤矿区看到的景色令记者颇感意外:在高高的运煤提升井架下,一栋栋红砖建筑排列着,建筑之间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和宽宽的人行道。矿区内,展示了从煤的开采到加工的全过程。其面积相当于200个足球场,且原汁原味。

听导游介绍,该煤矿已有15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二战后 ,该煤矿成为德国经济的发动机。但之后“黑色黄金”末日来临,煤矿污染使当地成了“癌症区”。1986年圣诞节前一天,煤矿被关闭。

后来,煤矿区所在的鲁尔区的53个城市经历了结构转型。如今,煤矿区已经成为一个艺术、创意和业余活动中心。在厂房里举办各种艺术展或音乐会,主题很多与保护环境有关。而且,这里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夏天,人们可以在用集装箱焊接的游泳池内游泳,或者蹬着一部大轮子车在焦化厂的老炼焦炉之间兜风游览。矿区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德国政府希望民众在这些真实场景中,寓教于乐,牢记为环境污染曾付出的代价。2001年,该矿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并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煤矿工业区”。

当然,德国最有名的“黑色旅游”点当属柏林墙。1989年作为冷战象征的柏林墙被拆除,但近几年,柏林墙却不断被修复。特别是“东面画廊”,作为目前柏林墙残余最长的一段,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在墙壁前拍照留念。1990年,即柏林墙倒塌后的第二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这段围墙上画下了各种各样巨大的壁画。以柏林墙为主线,柏林还开放东德越墙纪念馆、东德国家安全部博物馆等纪念场所,让世人铭记这段历史。

“黑色旅游”点甚至已经与德国人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就有一个欧洲最大的墓园——奥斯多夫墓园,其面积达405公顷。

记者行走在墓园中,举目看到的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即使偶尔看到一片墓地,其墓碑也非常具有艺术性,分别是和平、天使、爱情、忧伤、希望等主题。据当地老人讲,这个墓园已经有150多年历史,当时设计这个墓园的建筑师希望:每个死去的人都应该在天堂般美丽的花园中得到安息,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美景。

到目前为止,已有150万人在这里安息。开始时,这里埋葬的大多是来汉堡的外乡人,包括很多贩卖到欧洲的奴隶。二战时,这里又成为战争死亡者的墓地,至今仍有大片战亡的德国士兵的墓碑。二战前后,有不少华人因战争、迫害死亡,也埋葬在这里。

当地人希望,因战争死亡的人能在这里安息,也让活着的人记住和平。现在,墓园已成为一个城市公园,是人们休息疗养的好去处。墓园里有大约17公里长的专门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者修的公路和小道,还有两条公交车线路在这里穿过。记者看到,墓园里还有不少家庭在野餐,日光浴,让人根本感觉不到这里是墓园。▲

英国:黑奴交易市场是活教材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除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之外,欧洲还有不少“黑色旅游”景点,虽然充满血与泪,但对于后人来说却是了解历史的“活教材”。

英国首都伦敦就有不少“黑色旅游”景点。从白金汉宫附近的地铁站只要乘车8分钟就可以抵达纪念黑奴贸易的小镇布里克斯敦。2007年3月25日,英国举行了纪念废除奴隶贸易200周年的活动。面对一直以来非洲裔团体要求英国政府正式道歉并赔偿奴隶后代的要求,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议会上对英国曾参与奴隶贸易的做法表示抱歉。与此同时,伦敦东南部小镇布里克斯敦也因为是当年黑奴聚集的主要地点,成为纪念这段历史的“黑色旅游”景点。

从地铁站出来步行两分钟就可以看到路边的一块路牌:风吹广场——奴隶贸易制度纪念地。这也是伦敦乃至英国第一块明确标示有关奴隶贸易历史的“黑色旅游”景点路牌。如今在布里克斯敦生活的黑人后代多是来自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当地的后人后裔怀特告诉记者,布里克斯敦并没有修建什么大型历史博物馆来讲述当年的历史,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生活化的方式,把街区各个角落都布置成纪念场所。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在布里克斯敦街角的一些蔬菜水果铺门前都嵌有一块铜牌,上面写着过去几个世纪里哪些黑人曾在这里生活。记者在街角看到的一块铜牌上写着:1981年,布里克斯敦当地黑人再次因为不满政府不愿为当年历史道歉,加上对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歧视不满而发起大规模骚乱,当时这个商店被完全焚毁。

在布里克斯敦,你可以看到一艘后人打造,停靠在泰晤士河边的奴隶贸易商船。船上最醒目的就是一个木制的飞镖靶,靶下写着一行小字:在伦敦,无论你把手中的飞镖投向何处,都能找寻到当年被贩卖来的黑人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如今,布里克斯敦已经成了当地年轻一代了解祖先历史的最好课堂。

讲述发生在布里克斯敦的奴隶贸易历史已经成为当地“黑色旅游”产业,虽然前期的资金由当地政府和一些基金会承担,但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当地人从参观门票、小纪念品以及观光马车等项目中都不断获得收益。

来这里旅游的人不仅是英国本土的,而是来自世界各地。伦敦旅游局的发言人对记者说,根据他们的统计,每年来伦敦旅游的国际国内游客人数超过600万,其中半数都来过布里克斯敦,足见“黑色旅游”市场的乐观前景。▲

日本人将烦恼留在神社

本报特约记者 川 陵

从古代起人们就认为诅咒可以让敌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发展到后来,有扎小人、打小人的做法。这个方法是否灵验,很难去验证,但就算不能害到敌人,也能让自己心头的怨气消散,不失为一种原始的心理疗法。在日本今天的神社中,依然能看到这种消除烦恼和怨气的活动,只是形式上变得更加柔和,不再是诅咒,而是以消除烦恼的形式出现,毕竟诅咒别人是一种见不得光的行为。神社里会提供一小张白纸和铅笔,让你把烦恼写在白纸上。这些白纸有些是长方形的,有些是小人的形状,日本人称之为人形。来访的信众把烦恼写在纸上,并留在神社里,这样自己的烦恼就没了。

常见的办法是把纸条系在神社的树枝上或栏杆上。小纸人的处理方法则有些不同,人们选择写小纸人的时候,这件烦恼往往和一个人有关,系在树上也不是办法,烧掉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火灾。于是人们把小人放在水里,慢慢融化。如今这个活动已经完全没有诅咒的意味了,只是消除烦恼,小纸人不一定代表敌人,常常代表自己,把有烦恼的自己化掉。▲

韩国:在崇礼门灰烬中受教育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詹德斌

韩国《朝鲜日报》最近请各界专家预测了2010年引领人们生活的新趋势,其中“黑色旅游”成为十大流行时尚之一。《朝鲜日报》说,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让一些人感到厌倦,而提供“反省”机会的主题观光——“黑色旅游”有望受到关注。作为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的“失败学”的一个类别,黑色旅游可以让你亲临历史中的悲剧性现场。

韩国语言文字主管机构将英语直译的“黑色旅游”翻译成“历史教训旅游”。在韩国,“黑色旅游”兴起于具有600年历史的韩国国宝1号——崇礼门在2008年2月的纵火中成为灰烬之际。当时,每天都有数百名来自韩国各地的游客前往崇礼门现场参观,并从中接受相关教育,于是一些人提出了将崇礼门火灾现场开发成黑色旅游商品的想法。之后,韩国观光公社开始积极寻找灵活利用黑色旅游的方案,韩国各地方政府也兴起了开发黑色旅游资源的热潮。

韩国很多地方都具有打造成“黑色旅游”景点的潜力。如,韩国开化时期迫害天主教的忠南瑞山海梅邑城,日本殖民时期在济州岛留下的“4·3事件”遗址,朝鲜战争遗留的非军事区(DMZ),举行各种祈祷南北统一活动的临津阁,废弃的矿山和铁道等。有些人甚至提出将三天两头上演打架的国会会议厅、双龙汽车工会与全副武装的警察对峙的现场等,都保留下来作为黑色旅游资源。

一些专家称,“黑色旅游”并不是单纯主题旅游,要想收到黑色旅游的教育效果并不容易,最关键的是不能让游客陷入廉价的欣赏中,而要让他们客观地认识惨状,学习历史知识,并从中汲取教训。

猜你喜欢
布里克墓园景点
Where Empires Meet
借一场火
假期后,景点在干什么你想象不到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勇闯糊涂岛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点
人们还在热议他是否来自未来
太辛苦了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