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选择题的评析与启示

2010-02-08 08:54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362000
地理教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雪线纬向经向

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362000) 陈 静

题目 (2010年高考福建地理试卷第3~4题)图2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3~4题。

图2

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一、评析

要对本题作出正确的选择,首先要熟练掌握坐标图的判读方法,正确地判断雪线海拔在经向与纬向的递变关系。其次要正确理解雪线的概念以及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所以可以简单地说题3是一道读图题,题4是应用雪线知识分析主要因素。

本题的解题思路:

(1)题3,图2左为雪线高度的经向变化趋势图,横坐标经度(E),纵坐标海拔,读出越往西雪线海拔越高;图2右为雪线高度的纬向变化趋势图,横坐标纬度(N),纵坐标海拔,读出越往北雪线海拔越高;故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综合经向和纬向变化后递变趋势就是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选项D正确。

(2)题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分析。先考虑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①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相关。纬度越高雪线越低;同一山体,阳坡因日照强,气温高,故雪线高于阴坡。②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低。③地表起伏: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失,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而题3知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综合经向和纬向变化后递变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增高,先排除A. 海拔;再与气温降低,雪线降低这规律不吻合,即可先排除C.热量和D.坡向;那么只剩B.降水,B为正选项。与降水的递变规律一致。

二、启示

第一,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雪线,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那没法做题4。

第二,重视读图,掌握读图步骤。本题图为平面直角坐标图,判读方法:①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内容。②根据 “线”的高低分析其变化趋势。③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注意:特别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不能简单以“柱”或“线”的高低来比较大小;坐标的变化趋势不能有定势,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平时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文图转换、图图转换,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并完成知识的“厚积薄发”。

第三,平时可以进行陈题改造,总结规律。本题与2008年全国文综Ⅰ卷5~7题图相似,即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5~7题。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

解析:将左右图合并画成经纬网图描点可以得出①向西南,②向东南,③向北,即第二产业向西南,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产业向北。

答案:D

又与2010年某地模拟卷21题相似:

读过X点沿经线(126°E)和纬线(42°N)做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图(右图)

21.若a、b为同一山脉,则山脉走向大体为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答案:C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高考命题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应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碰到新题型也能很坦然,以不变应万变。

猜你喜欢
雪线纬向经向
浸胶帆布经向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纱线强力对纯棉平纹面料强力的影响
2018年8月大气环流中水汽经向输送特征
利用掩星温度数据推算大气月平均纬向风场
雪线上的金刚
——致敬其美多吉
雪线上的金刚
温度对丝绸面料粘衬热缩率的影响
柞蚕丝面料在粘衬过程中的热缩率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