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水果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2010-02-09 20:29甘肃省农牧厅
中国果业信息 2010年1期
关键词:果品甘肃省全省

甘肃省农牧厅

甘肃省是全国北方水果主产省份之一,生产苹果、梨、葡萄和桃等水果,尤其是黄土高原苹果生产区域优势明显。2007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41.53万hm2,产量228万t,产值突破了35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其中,苹果产值达到25亿元。

甘肃省是全国北方水果主产省份之一,生产的果品有苹果、梨、葡萄和桃等几大类,尤其是黄土高原苹果生产比较优势明显。近年来,甘肃省抓住农业部实行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利机遇,把水果业作为主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住产业来对待,以市场为导向,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突出黄土高原的区域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组织领导,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2007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41.53万hm2,产量228万t,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2万hm2和23万t。其中,苹果栽培面积24.73 万 hm2,产量 142 万 t,同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万hm2和17万t。2008年,根据各地统计,全省水果产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预计全省水果面积可达45.4万hm2,产量在250万t以上。其中,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8万hm2和162万t,同比分别增长13%和14%。2007年,全省水果产值突破了35亿元,同比增长近11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其中,苹果产值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9亿元。果园面积最大的静宁县2007年果园面积1.38万 hm2, 挂果面积 0.87万 hm2,产量13.5万t,实现产值1.7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403元。

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对水果产业的组织领导和投入力度。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扶持包括蔬菜产业在内的农业重点产业。200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将水果产业作为甘肃省重点发展的十大农业产业之一,出台了优惠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2004年,甘肃省再增加3000万元,使农业发展资金达到8000万元。2008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 《关于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也将水果产业作为重点之一,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水果产业发展速度。黄土高原优势产区的天水、平凉、庆阳3市,立足当地的资源、技术、规模和产品优势,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把果品生产作为当地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支柱产业来对待,设立了果业产业办公室,专门组织和协调苹果产业发展。平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平凉金果”品牌,加快果业发展的意见》,重点扶持自然条件优越的静宁、泾川和庄浪等县发展苹果生产;庆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强果品出口创汇工作的意见》,明确把西峰、正宁、庆城和宁县作为苹果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

二是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把水果产业作为全省最具优势的农产品之一,结合各地资源、技术、经济基础,制订了《甘肃省“十一五”水果产业发展规则》,并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的要求制订了《甘肃省苹果优势区域规划》,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已建起了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南浅山丘陵区和陇东中南部川塬区两大苹果优势产业带,以河西、平凉及中部为主的梨果产业带,以天水为主的鲜食桃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为主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带动了全省水果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的优化。2007年,包括庆阳、平凉、天水和陇南等4市的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苹果种植面积达21.6万hm2,占全省果园面积的88%,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

三是加快科技转化,搞好标准化生产。近年来,甘肃省始终坚持把加快科技转化放在重要位置,做了大量工作,不仅使果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也促进了水果经济效益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继续加大优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快老劣品种和老残果园改造;加强适用技术推广,重点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果园覆草、定植无病毒苗木、高光效树形、果形剂应用、生态果园建设等十大技术为主,完善果园管理技术规范,搞好水果标准化生产;坚持化学、物理、农业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搞好以苹果蠹蛾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全省水果生产的技术到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水果良种覆盖率已达75%以上,完成果实套袋数量近65亿只,同2005年相比,良种覆盖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果实套袋数量增加了40万只;创建了静宁、庆城两个国家级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和泾川、秦安等8个省级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平凉市已率先开展了苹果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创建和认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河西走廊苹果蠹蛾疫区面积减少了6226.67 hm2,果树被害株率和蛀果率分别由40%和7%下降到19.8%和2.75%;全省果品优质率由不足30%提高过到60%以上。

四是大力扶持加工销售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针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的实际,多年来,甘肃省在水果产业发展上坚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品质,一手抓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水果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扩大销售渠道,延长果品贮藏与销售时间,在主产区形成了一批集聚度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有效地化解了市场风险,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显著提高。2008年,果品主产区建立各种运销企业和组织达到1322个,各类果库、果窖达到1.2万个,贮藏量达到30.83万 t;加工企业 1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54万t。为了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做大做强“平凉金果”品牌,平凉市积极培育果品龙头企业,2007年由平凉市5家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和倡导,联合平凉果业开发有限公司、果业协会、果树研究所和6个苹果出口基地,组建了金果集团公司,集生产服务、苹果加工、鲜果出口为一体,全年创汇500万美元以上。庆阳市有苹果加工企业5家,果品贮藏库3310个,贮运企业243家,年贮藏苹果6万t,占该市苹果总产量的40%。

五是加快产品认证和保护步伐,打造果品品牌。首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果品)保护、地理标志认证等工作。全省已成功注册了 “平凉金果”、天水“花牛”、“临泽小枣”等一批著名的水果商标。静宁县李店河流域6666.67 hm2绿色苹果基地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中心一级认证。其次,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广泛宣传,扩大甘肃果品的知名度,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天水、平凉和庆阳等苹果主产区多次组织果品销售企业,参加北京、济南、深圳、上海和杭州等地的水果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并多次获奖。平凉、天水两市还都由政府组织,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企业参与,在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开展了“平凉金果”、天水“花牛”推介会,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市场知名度大幅提高。

发展思路

一是进一步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在优势区域集中发展优势苹果产业带,形成一大批专业乡、村。

二是继续搞好优果工程。加强现有果园管理措施,大力推广陕西省“强拉枝、大改型、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措施和覆反光膜、果实套袋、摘叶转果等十大优果综合措施。新植苹果园鲜食与加工并重,全面推广脱毒优质品种苗木。加强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建设优质示范园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名牌,提高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增强品牌的影响力,统一品牌,创建绿色果品基地。

三是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产业集群。坚持两手抓,一手大力发展保鲜、贮藏、深加工、精包装业;一手抓农村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完善市、县、乡、村各级果业协会组织体系,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促进生产者、企业与市场形成紧密联合体,延长产业链、效益链和利益链,大力提高苹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生产经营中的附加值。

四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继续按照“政府组织、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统防统治”的防治策略,在加大对疫区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非疫区的监测力度,切实遏制住苹果蠹蜂东扩的势头。

五是努力开拓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市场、特别是中端和终端市场,加大出口量,着力提甘肃高苹果市场占有率。

猜你喜欢
果品甘肃省全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