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研究

2010-02-10 21:58向静王琼莲龙海碧
中外医疗 2010年21期
关键词:面罩呼吸衰竭气道

向静 王琼莲 龙海碧

(四川广元市中心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00)

24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研究

向静 王琼莲 龙海碧

(四川广元市中心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00)

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4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呼吸衰竭患者24例,明显改善,好转出院,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加强临床护理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保障。

呼吸衰竭 护理 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是因某些疾病所致呼吸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学异常改变过程。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病房较多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能否做好呼吸道管理及护理是抢救患者成败的关键所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24例。24例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55.5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6例,支气管哮喘4例,重症肺炎4例。

1.2 诊断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根据其存在的原发病如:创伤、严重肺部感染、败血症等,以及密切观察其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常可及时做出诊断。动脉血气分析,能直接反映动脉血氧和二氧化碳的水平,可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

2 护理方法

2.1 气体交换障碍

因呼吸衰竭,肺泡气体弥散障碍所致。

2.1.1 临床特征 弥散功能障碍主要影响氧的交换状与体征,如呼吸困难,发绀等。

2.1.2 护理措施 (1)保障确实的氧疗效果。经常检查吸氧方式、并保持呼吸道通畅。①应用鼻塞给氧要与鼻前庭密切连接,不能只放在鼻孔前。但对危重病人来讲,不主张采用鼻塞给氧的方式。鼻导管给氧要插入鼻腔7~10cm左右,为病人耳垂到鼻尖的2/3长度,并以牢固外固定,每12小时更换鼻导管l根,每次重新放入消毒后鼻导管时、应清洁鼻腔,并润滑导管,以尽量使病人感到舒适。②面罩给氧是简便、易行、病人也易于接受的吸氧方式。其又分为3种:普通面罩。又被称为死腔面罩,可提供40%~50%以上的吸入氧浓度,但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再呼吸,因而不适用于II型呼吸功能衰竭病人。空气稀释面罩:面罩可提供FiO2,在24%~50%左右,且比较稳定,无明显的二氧化碳再呼吸。活瓣面罩:活辩使吸气和呼气分开。如在气聂和吸气阀之间设入空气入口活瓣,就可调节氧气流量以控制吸入氧浓度。③氧气帐:主要指适合于儿童及重症不合作病人的头部氧气帐,直径50cm,高65cm左有的圆形头帐。④人工气道与机械通气;人工气道主要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人工气道的建立解除了上呼吸道的防御机能,从而易于引起下呼吸道的细菌污染。一般建立人工气道24h内,就能发现下呼吸道有细菌移入,虽不能即致感染,但已构成发生肺部感染的潜在因素。使吸痰管直接接触气道,如消毒不严或呼吸器管路、雾化/湿化器被污染,都可造成或加重肺部感染,因而气道的护理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规定。

向用机械通气要保障机器稳定的正常工作效能。原则上,呼吸器管道,应1人1套或l~3d更换,而不应反复使用,尤其是有传染或重度感染的病人应用后。护士要在任何改变通气型式30min后,常规为病人做血气分析,以及时调整呼吸器,达到最佳氧疗效果。每小时记录病人纳呼吸支持频率、潮气量、吸入氧浓度,每天更换湿化器中液体,以新的无菌蒸馏水成盐水替换原液。随时记录呼吸支持方式、血气分析结果,及时处理报警指示问题。

(2)每口2~6次呼吸系物理治疗。

(3)每日拍摄胸片1次,血气分析4~6次。

2.1.3 效果 缺氧情况改善,血气基本正常,无明显肺部感染。

2.2 潜在的组织灌注异常

与机械通气,使胸腔内压力改变。

2.2.1 临床特征 学心静脉压下降,影响回心血量,使中心静脉压减少有关。

2.2.2 护理措施 (1)使用呼吸器前,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并记录,观察周围循环,确定外周血管充盈情况。并在应用机械通气中,每30分钟~1小时记录上述指标1次,待病情稳定店,除生命体征外,血液动力学监测值每4~6小时测量记录1次。

安全地使用机械通气的前提条件是保障充足的血容量,常规使用呼吸器前、应先行液体灌注,使血液动力学各值维持在较高水平,以防止正压通气后造成的循环障碍。有些急性重症病人,在必须应用机械通气时,来不及输入液体提高灌注压,此时应边使用正压通气边灌注。但应更密切给予血液动力学监测。

(2)严格记录每l2~24小时液体及电解质出入平衡。在病人大量液体灌注的同时,严格注意勿超负荷输液,以免造成肺水肿成全身水肿,旧加重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

2.2.3 效果 保障病人在平稳的血液动力学条件下,安全地接受呼吸器正压通气的治疗。

2.3 潜在的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呼吸衰竭使机体缺氧和应用呼吸器治疗所致被动体位及卧床期间缺少体位改变有关。

(1)临床特征:因缺氧所致皮肤发凉,长时间卧床位受压部位皮肤缺血、淤血或破溃。

(2)护理措施:保障有效氧疗,改善组织灌注和供氧。每日晨护予全身皮肤温水挟浴,按摩,尤是受压部位可用50%红花酒精给予按摩。每l~2小时改变体位1次。如受压部位皮肤已发红,应每次翻身即给予按降,并保障尽少再受压。如局部皮肤已淤血、水泡,进入褥疮期,局部既不能再受压,特大的水泡用无菌方法抽出泡内液体,局部予烤灯、通气。皮肤已破溃形成溃疡,为III、IV度褥疮,要每日1~2次给予精心护理,必要时请外科治疗。褥疮好发部位是所有的骨突出处,如枕后、耳垂、肩胛骨、肘部、足跟等处,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最易发部位既尾部,而忽视了对其它部位的扩理。

(3)效果:无皮肤淤血及完整性受损发生。

2.4 自我照顾能力减退

因卧床接受各冲治疗、机械通气和人工气道应用所致。

2.4.1 临床特征 因呼吸衰竭缺氧使病人虚弱无力,不能过多活动,且人工气道置入使病人不能发音,而出现病人表达问题的困难,尤以后者甚为明显。

2.4.2 护理措施 (1)照顾病人洗漱、饮食、服药、每日按时进行晨瞬间护理。(2)护士在病人应用人工气道时,不得离开床边,要随时解决病人需要。(3)学会与不能讲话病人的交流方式,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交班。

被置入人工气道,病人会自觉有咽部异物感,插管后出现的“失语”,常明显地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如认为插管损坏了声门,以后将不能讲话等。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因自己的问题不能被护士很快理解而易激动、易愤怒。有些病人难与医护人员合作,甚至拒绝护理治疗,因此,心理护理与对病人亲切的工作方式与同情心十分重要。

2.4.3 效果 熟悉病人的要求表达方式,不妨碍医护人员与病人交流,增强病人的自信。

3 结语

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24例,明显改善,好转出院,没有出现死亡病例。近年来,对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及护理,已被临床护理人员广泛重视和应用,特别是加强气道的湿化、温化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方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张秀琼,杨杰.COPD并呼衰患者氧疗时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2(8).

[2]杨军平,张宏.呼吸道管理的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1998(2).

[3]陈建裕.呼衰病人呼吸道管理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1(6).

24 Case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XIANG Jing WANG Qionglian LONG Haibi

Sichuan Guangyuan Central Hospital,Sichuan 628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are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4 cases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Results 24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markedly improved,improved discharge, there was no mortality.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clinical car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Respiratory failure;Care;Mechanical ventilation

R44

A

1674-0742(2010)07(c)-0016-02

2010-05-15

猜你喜欢
面罩呼吸衰竭气道
理想面罩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