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价值引领的错位与复位

2010-02-10 06:09孙小冬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0年11期
关键词:王二小漓江八路军

孙小冬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否从文本中获取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引领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所说的文本价值引领的错位。是指教师对课文(或学生的反应)的感受、理解、评价等出现了偏差而使孩子形成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第一,缺少思考。不少教师对文本的研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比如说《落花生》这篇课文,有的教师往往简单地认为要突出花生的可贵,就必须贬低桃子、石榴和苹果,对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有的教师则特别依赖教学参考用书,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第二,刻意求新。最近一两年,一些杂志、网络对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进行了批评,有的不无道理,但有的却不顾国情,试图用西方社会的观念来解释中国特有的现象,有的则是用现代思想诠释特定历史时期的事情。于是像“王二小应该喊救命”、“张教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不值得”、“阿凡提是个狡诈贪婪的家伙”等“新鲜”论点不断出炉,甚至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第三,成人本位。因为我们是大人,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我们有比孩子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我们监护(抑或主宰)着孩子,所以我们总是以“强人”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我们总习惯于以成人的是非标准衡量一切。但是儿童有儿童的世界,儿童有儿童的标准,如果我们不能蹲下身来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错位当然难以避免。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文本价值引领复位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从矛盾对立走向和谐共生

我们不妨还从《落花生》说起。仔细研读文本就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贬低桃子、苹果、石榴的意思。从价值上说,桃子、石榴、苹果不仅外表美,而且味道美,对人又有益处,没有理由成为被贬低的对象;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上看,文中对它们的描写用的是“鲜红嫩绿”、“高高”、“挂”等词语,这些词语准确客观地写出了这些水果的本来面目,也是它们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原因。被人“爱慕”应该是值得自豪的事!

有一位教师对这一课进行了这样的引领:“石榴、苹果、桃子就像那些为社会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名人、伟人,而花生就是默默奉献的普通大众。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名人、伟人,而只是做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我们能为社会、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爱,我们的人生同样有价值、有意义。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仅要讲体面,更要追求自身的内涵。”

许多时候,世界并不是非敌即友,非此即彼,而是多元共存、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往往更有时代感,更具人文情怀。

二、从现代生活回归历史背景

请看《王二小》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会喊什么?

生:王二小会喊:“鬼子来了,八路军叔叔快开枪啊!”

生:王二小会喊:“鬼子来了,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啊!”

师:是呀,生命只有一次,是多么宝贵啊,王二小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喊救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是的,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保护儿童。但“王二小会不会喊救命?”这个问题只有回归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做出合理的回答。

用现代的目光看,让一个孩子为八路军放哨以致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但是在抗日战争中,有多少未成年的孩子被迫走上了战场,承担起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悲壮的现实,是一个民族追求自由的决心!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王二小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更是一种源自人物内心爱憎情感的英雄壮举。因此,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才是王二小英雄品质的真正内核,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王二小是不会喊救命的。

但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替王二小喊出“鬼子来了,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教师该如何引领呢?让我们来欣赏窦桂梅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

师:哦,王二小希望八路军叔叔来救他,说明王二小担心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

生:不是。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给八路军放哨,他特别恨敌人,他不怕死。

师:看黑板上这句话(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你还能从哪里看出王二小不怕死?

生:王二小沉着地给凶狠的敌人带路说明他不怕死。

师:从哪里看出王二小机智?

生:他能装出顺从的样子。

师:好,此时,王二小心里想的是怎么消灭这些敌人,惟独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死。

师:也就是说不怕牺牲的精神。(板书:不怕牺牲)

窦桂梅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用一句“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把孩子带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场景,巧妙地实现了对学生认知偏差的引领。当然,在肯定王二小英雄行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告诉学生,新的时代,我们学习王二小不能鲁莽地“见义勇为”,而更应提倡“见义巧为”。

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其中的人物自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必须回归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地触摸主人公的脉搏,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张教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不值得”“阿凡提是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用儿童视域置换成人意识

学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在漓江里游泳吗?”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大家纷纷表示“可以”。教师稍作思考后进行了如下引领: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漓江的水又清又静又绿,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你很有想象力,可是我们应该在哪儿游泳呢?

生:在游泳馆。

师:对。那儿是一个旅游胜地,一般是不可以游泳的。除此之外,游泳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安全。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据老师所知,漓江的水表面上很平静,但实际上水流湍急,水下还有许多水草,一不小心被缠上就麻烦了。据报道,每年都有人在漓江溺水身亡。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师:还敢吗?

生:(有点难为情地)不敢了。

“我们能在漓江里游泳吗”这一疑问是一种包蕴了潜台词的独特表达,是学生深深地为漓江的水所感染而产生的一个非常合理、非常自然的想法,是儿童“进入”了文字所描绘的优美意境的一种表现,是值得珍视的一种阅读状态。这时,儿童已沉浸在课文对漓江的水如诗如画般的描述里,已经进入了现实世界以外的“真实世界”,漓江已经成了孩子放飞心情、愉悦身心的梦想世界,儿童已从现实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心灵的解放和无限的自由。

但由于缺少对儿童视域应有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进行的却是“我们应该在哪儿游泳呢?”“游泳要注意什么呢?”等离题万里的引领。在这样的引领下,漓江一下子由一条恬静温柔的江变成了一个暗藏杀机、每年都要夺去许多人生命的“罪恶”的江,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审美愉悦,激发出来的探索大自然的美好冲动,也在“不想”、“不敢”的回答中消失殆尽了。

如果教师有一颗宝贵的童心,明白孩子的想法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反应的话,我们完全可以非常坦率地肯定儿童的感受,“是啊,能在美丽的漓江里游泳,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看来,你真的是读懂了漓江的美。其他同学看到这样的美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既保护了儿童的天真想象,又能启发其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产生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各种不同见解的碰撞中,丰富内心的感受,促进精神的成长。

朱自强教授说:“研究孩子,他究竟有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他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的喜好,他的能力,这才是语文研究的第一步。”其实,这也是文本价值引领走向复位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王颖

猜你喜欢
王二小漓江八路军
为王二小守墓
放牛娃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向小英雄王二小学习
漓江真美
漓江之美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