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风邪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2010-02-11 04:17胡凯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内风肝风邪气

肖 俐,胡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肿瘤科,北京 100078)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恶性肿瘤及相关疾病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恶性肿瘤的转移通常早期发生,在临床诊断出原发瘤时,约有60%的患者已产生远处转移。针对恶性肿瘤产生与转移的原因,现代中医亦随之开始深入探讨,认为在恶性肿瘤发病与转移的过程中,风邪是重要因素之一。

1 风邪与恶性肿瘤发病与转移的关系

风邪致病在中医病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风邪的致病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的论述:(1)风为百病之长。《素问· 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六淫中的寒、暑、湿、燥、火易乘虚而入,多附风邪侵犯人体致病,所以《内经》中经常以“ 风”作为所有致病因素的总称;(2)风胜则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风胜则动。”自然界的风是大气流动,所以古人认为风邪致病也同样具有“动”的特征;(3)风为阳邪。其性具有向上向外、升发开泄的特性;(4)风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游走不定、变化多端等特征。

从对风邪特点的描述,可以发现恶性肿瘤的发病与转移的一些特点是与之符合的。风为百病之长,常常夹带其他邪气侵犯人体,同时其他邪气有了风邪的帮助播散则更加迅速,肿瘤病人有可能在感受风邪后,体内邪气迅速强盛,导致肿瘤的发病或者转移。

风邪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指外感六淫中之风,“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类病理表现。外风致病既可由表入里,也可以直中脏腑,外风参与肿瘤发病,加速病情变化而不直接致病。而内风则在肿瘤发病转移过程中更加重要。

内风产生原因:一是肿瘤化风。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主要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肿瘤机体在邪盛正虚、积块渐成的同时,亦伴随着因阴阳不和而致内风的生成,积块渐盛,无论寒热还是虚实、痰湿或者血瘀,盛极均可化风;二是肝风内动。过度劳累、起居无常、情志过激等各种因素均会导致气机瘀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渐至虚风内生而致肝风内动。

2 “祛风”与抗肿瘤治疗

针对风邪之劳,在抗肿瘤治疗时要注意御风、搜风与息风3点。

2.1 御风

就是以抵御外风为主,在肿瘤未发病或处于稳定期时注意培补体质,防止风邪外侵。表虚或者阳虚的病人如有风邪外侵应及时驱邪外出,不能耽误治疗时间使邪气缠绵体内,久之生变。可辨证用药温阳固表、发散祛邪以御风邪,如麻黄、薄荷、桂枝、羌活、葛根、柴胡等。培补体质则要顾护病人元气,尤其是老年病人体质较弱,基础病史通常较多,在创伤性治疗的时候(手术、放化疗)要避免过度治疗,过度损耗元气以致身体无力抵御风邪。平素注意益气固表,重者可以药疗,轻者则可以使用食疗,如人参、黄芪、白术、防风等。

2.2 搜风

首先指剔除肿瘤所产内风,肿瘤内风病机特点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瘀生风等。积极综合治疗肿瘤病灶的同时要避免肿瘤动风,给予清热解毒、养血活血、滋阴润燥等祛风方法把肿瘤所产生的内风逐渐化解,如羚羊角、钩藤、龟板、鳖甲、白芷、藁本等。其次要使用一些走窜通络的风药,驱除顽固、潜伏的风邪,如白僵蚕、全蝎、蜈蚣等。也可以使用一些固摄收涩的药物防止或减少邪气外散,如龙骨、牡蛎等。

2.3 息风主要以平息肝风为主

用药如珍珠母、石决明等,同时要注意情志及起居习惯等,临床常见肿瘤患者或因情志过激、过度劳累,甚至外出旅游而出现肿瘤的发病以及复发转移。因此,避免情志过激以及过度劳累等用来减少引发肝风的诱因。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风邪的治疗虽说不能是最重要的,也绝不能忽略轻视,尤其在尚未发病或疾病非常稳定阶段,没有典型的外感风邪或者内风暗动的证候时,一定要警惕风邪的存在,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治疗,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猜你喜欢
内风肝风邪气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幸福来自感动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别轻易拔罐刮痧
调肝熄风汤治疗肝风痰扰型小儿抽动障碍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