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痿证理论钩玄

2010-02-11 06:44王中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8期
关键词:痿证内经五脏

王中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0011)

今之痿证,《内经》称为痿或痿疾。《内经》论痿,除散见各篇的内容外,更立《素问·痿论》专篇论述,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乃至治疗原则阐释颇详,为后世提供了探微索隐的广袤空间,尤其为指导临床辨治痿证奠定了经典的理论基础。谨将结合学习《内经》的体会,谈几点认识。

1 病因分内外,为后世开示矩雞

对于痿证的发病,在病因学方面《内经》主要论及六淫之邪、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伤过度、误刺损伤等五大致病因素,概之为内外两端。

1.1 外感致痿

《内经》在多篇记述了外感六淫致痿现象,如《素问·阴阳别论》有“三阳为病发寒热……为痿厥胆疾”;“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之论,即是对六淫致痿的描述。其中对湿邪(或夹热夹寒)致痿的记载尤为多见,如《素问·痿论》对伤于湿邪,浸淫内渍,形成脾之气热的肉痿有“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的论述;《灵枢·九宫八风》也有“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是对湿热致痿的认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是对寒湿肉痿的描述。但《内经》并未片面强调湿邪是痿证的惟一病因。如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对风邪致痿作了阐述:“厥阴司天,风气下临……体重肌肉萎”;《素问·痿论》对触冒热邪、热气内伐于肾的骨痿认识是:“逢大热而渴……发为骨痿”,“骨痿者,生于大热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论述了寒邪致痿:“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燥气致痿也作了明确的论述:“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筋痿不能久立”等,这些理论对认识外邪致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内伤致痿

《内经》对内伤致痿之因所赅较广。《素问·痿论》将五脏气热之痿归纳为两大原因:一是情志失调,郁热内生,可分别形成肺热叶焦的痿躄,心气热之脉痿和肝气热之筋痿,即原文所谓:“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为痿躄”;“悲哀太甚……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发为筋痿”。二是劳伤过度,耗阴损液,阴虚内热,可分别形成肝肾之热的筋痿和骨痿。如原文所说:“入房太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所远行劳倦……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等,皆示过劳致痿。

此外,在《内经》其他篇章中,对于内伤致痿的论述也不乏吉光片羽,与“痿论”交相辉映。如《素问·疏五过论》对由于社会地位急速变迁而忧郁致痿也有认识:“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灵枢·本神》又对因恐惧而精伤致痿作了描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素问·通评虚实论》则认为,痿证系饮食长期偏嗜膏粱厚味所致:“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而《素问·刺禁论》又有“刺脊间,中髓为伛”的记述,伛为筋脉拘挛,属痿之表现之一,此系误刺损伤致痿的最早记载。

凡此等等,既诠外感之因,复释内伤之由,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充分说明《内经》对痿证病因的认识是较为全面的,对后世影响颇为深广。

2 病机突出在肺但又非“肺热叶焦”所能尽赅

在《内经》诸篇中,对痿证病机阐述最为精详者当属《素问·痿论》,该篇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概括。

2.1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此句开宗明义,在句首冠以“五脏”二字,示意“肺热叶焦”乃五脏痿的主要病机。何以为此?首先,《素问·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由于肺朝百脉,行气于脏腑,输精于皮毛,凡滋养五脏的精气津液均赖肺气以敷布,故《素问·痿论》称“肺者,脏之长也。”又肺主气,司宣发,凡气血津液之布达周身,亦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若肺有热邪,则肺气失调,气血津液无从宣畅布达,终使五脏失养,五体失用,而痿躄生矣。故张景岳说:“故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热,则五脏之阴皆不足,此痿躄之生于肺也。”再者,肺为五脏华盖,肺热叶焦,热气“相传于五脏”之后,引起他脏虚损内热,诚如张元素《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说》所云:“总由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局方发挥》亦说:“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症。”故《素问·痿论》虽又有心气热之脉痿,肝气热之筋痿,脾气热之肉痿,以及肾气热之骨痿,但五脏气热诸痿与“肺热叶焦”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肺与诸痿皆有关,故不曰“皮痿”而谓痿躄。

2.2 五脏气热致痿

五脏与五体相合,故五脏气热,则其所合发生病变而为五痿,具体机制可参合原文及前述病因部分的内容,兹不赘述。

2.3 阳明虚,宗筋失养成痿

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以滋养。若阳明虚弱,气血亏损,宗筋失养,易生痿疾。故原文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说明阳明胃经气血的盛衰与否与痿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论述,特别强调了痿证与肺的密切关系,揭示了肺的病理在痿证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同时表明“肺热叶焦”并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综合《内经》论痿经义,其实质多是围绕气血津液的荣养作用而言的,因此可以认为气血津液的消损,是痿证病机的重要内容。

3 痿证治疗的原则

《内经》在《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的三条原则,即“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各以其时受月”。这原是指导针刺治疗的法则,但现代已远远超出针刺范围而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3.1 全面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

“治痿独取阳明”,《素问·痿论》对其有深入的阐释,其要有三:一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体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二是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气血充盛,宗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痿躄不生;三是“阳明总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人身阴经阳经中有九脉会于宗筋,但阳明之脉为众经脉气血之本。以上说明人体脏腑、经脉、宗筋都需依赖阳明气血的滋养,方不致生痿,故治痿“取阳明”乃是痿证重要治则之一。

由于痿证病因病机主要涉及肺热叶焦、五脏气热、阳明内虚和湿热浸淫等诸方面,若单从补运阳明气血一个角度来理解则未免有失偏颇,结合前贤所论以及今人的认识,广义上“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可见并非1味言补也。

3.2 “独取阳明”之“独”并非“独一无二”之意

考历代医家著作,许多著者将“独取阳明”理解为“惟独”之法,如张志聪云:“诸痿独取于阳明”;陈士铎也说:“痿证……自宜专治阳明胃火。”此等均有失经旨原义。综合诸家所论,笔者认为以张景岳所解较为可取。张氏认为要理解“治痿独取阳明”必须结合参考《灵枢·根节》的观点,在该篇中将太阳、阳明、少阳三者相提并论:“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其中暴病者独取太阳而不取阳明、少阳;痿疾者则独取阳明而不取太阳、少阳;骨繇则独取少阳而舍太阳、阳明。由是观之,《痿论》所谓“论言……独取”,实乃肇始于《灵枢·根节》的“痿疾者取之阳明”一论,而并非指治痿证仅独取阳明,何况痿证具有复杂的病因病机,仅“独取”阳明恐难应对诸多纷繁的症情。故“痿论”又提出:“治之奈何?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各以其时受月。”是教人临证时要针对痿证之虚实,或刺其荥穴以补其气,或刺其俞穴以通其气,并且还要根据不同的时令,在各脏腑受气的时节治疗相应五体的痿证。

总之,治疗痿证既要重视阳明,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因时”治疗,辨证论治,才符合《内经》的旨意。

猜你喜欢
痿证内经五脏
名老中医陈卫川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经验举隅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