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治理路径分析

2010-02-13 20:49程召湘
中国煤炭 2010年4期
关键词:政府经济发展

殷 涛 程召湘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山东省枣庄市,277300)

★经济管理 ★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治理路径分析

殷 涛 程召湘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山东省枣庄市,277300)

认为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包括: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明确政府治理角色;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确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等。

循环经济 政府治理 生态文明

AbstractI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in the course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governments’governance is to include to provide benign public policy environment,to enhance relevant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nurture the sense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society,to identify governments’role in the governance,to create open information mechanism for circular economy,to formulate green GDP accounting system,to establish multi-participator mechanism and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n active way,etc.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governments’governanc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1 循环经济与政府治理

1.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一样,其产生和发展以及观念不是哪一个人提出和决定的,也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理论也不是由某一个人总结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决定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使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认为,“一个生产部门的产品是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反过来也一样。生产工具本身是一个生产部门的产品,在另一个部门才充当生产工具。”生产排泄物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的循环中,是生产条件节约的一个途径。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其关注点越来越多地汇集到环境治理与保护上。

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来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也就是说,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R)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2 政府治理的提出

政府治理就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活动和过程。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后,治理 (governance)就成为国际社会科学中最时髦的术语之一,成为多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研究领域。

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以满足公众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其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这种权威不是传统政府“统治”的僵硬的权力和方式,其更多的是靠灵活多样、多主体等方式进行管理。从政治学角度看,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政治管理是对于政治生活中的人的管理,是对于社会成员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指挥、规范、监督和协调,其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

创新能力是当代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是推动各行各业向前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进取,不断实践,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治理的本质是国家与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的最佳关系。政府治理就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良好互动与合作管理,是国家、社会的新型合作管理方式,二者是相互促进、互动协作的关系,是两者的最佳协作状态。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可以改善国家,特别是地方、地区、企业、机关和学术机构等的治理结构,以提高管理和办事效率,增加透明度和增强民主。

在许多国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循环经济已成为政府追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在全球人口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发展新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政府治理需要运用全新的治理模式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治理路径

循环经济的发展关乎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技术的创新,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

2.1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由于内在本质和外在影响等原因不能有效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很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我国资源对于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承受力,已经到了危急的时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配置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需要政府阶段性地发挥主导作用,由政府牵头,统一思路,制定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

2.1.1 做好循环经济战略规划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引导作用是值得借鉴的,即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战略规划,如日本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等。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我国在“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国际贸易格局,同时编制节能、节水、节约土地等专项规划,提出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战略规划的制定应该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和谐、立足于发展。

2.1.2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对照德国经验,我国必须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要尽快出台基础性的核心法律,规定政府、企业、公民在个人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规定一些具体的、有根本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力的原则和方向;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法定框架下,各个行业和领域制定具体的实施法规,明确技术标准和发展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可以作为法律体系的第一层次;综合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计条例》是第二层次,但是我国目前在资源再生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重要领域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第三层次是专项法,要制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约能源资源、废物利用的专项法律。

同时,还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鼓励排污权交易,完善环境、资源税收体系等。此外,应该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2.2 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确立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管理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在自身转变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对于循环经济的认知,还有许多局限。首先,狭隘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一种模式,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次,单纯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有靠政府的调控或者单纯认为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才能够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两种认知都是片面的,由于市场和政府都存在失灵的可能,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单纯靠政府或市场是完全不可行的。基于此,政府要转变观念,然后带动社会逐步认识循环经济。

在巩固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方面,政府需要在全社会展开行动。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程度,让其了解什么是循环经济,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理念意识,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内化为公众的心理认同,并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机制,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知识,将环保、节约、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层面。二要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政府应该鼓励家庭或个人购买环保型产品,减少和避免奢侈型消费,倡导节水节电、废物利用和垃圾分类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倡导和形成新的消费模式是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2.3 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的角色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该干预的就负责任地干预,不该干涉的就不应该干涉。

(1)政府是循环经济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比如在环境治理方面,环境问题直接危害公众利益,政府环境治理是事关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避免将环境治理活动简单地推向市场,这很可能会成为循环经济的阻碍。

(2)政府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从战略上来说,这是循环经济时代资源的稀缺性对政府治理角色的定位,但并非要求政府日常管理活动全部是规划公共资源,只是要求政府角色从全部的GDP目标向可持续发展转化。

(3)循环经济时代,可以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政府治理决策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时代政府决策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财富增长的度量、发展质量提高的度量、理性需求满足的度量、创新能力培育的度量、文化内涵进步的度量。

(4)为社会提供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时代,政府指导社会不再是引导公众办企业,而是为社会提供循环技术的支持,指导他们通过采用新技术促使废物再利用、再生产和再循环,做到变废为宝。

2.4 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公开机制

循环经济信息公开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手段。循环经济信息公开,是对公众知情权、事务决策权、诉讼参与权等权利的承认和尊重。通过信息发布,公共舆论和公众可以对其进行监督,明确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并可以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者形成压力。因此,在信息社会,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完善软件和硬件环境,加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之间的沟通,及时发布国内外相关产品、资源、技术和管理信息,为形成循环经济回路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化,以增强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5 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目前,国内生产总值 GDP已成为人们判断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经济成绩的最主要依据。但这种GDP没有扣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损耗所造成的损失,使得人们难以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变动的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估量,甚至会无视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损耗的存在。

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革传统的 GDP统计方法,建立以生态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明确发展成果,对政策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估,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随着绿色 GDP的研究和实施,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成为考核政府、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

2.6 确立循环经济发展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政府治理模式认为,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主体,各种机构,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经过发展得到社会公众的肯定和认可后,都可以成为社会的权力中心。治理意味着权力多元主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和治理方式多元化。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而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信赖关系,强调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以期在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和自主性。

(1)政府。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总的良好的环境。

(2)产业界。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方针,需要得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3)学校。高校是国家培养未来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沃土,政府和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技术发明和理论创新来研究循环经济,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平台和人才保障。

(4)研究机构。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研究机构聚集了大量智慧型专家人才,能够为循环经济研究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支持。研究机构要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可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即民间团体,是制定有关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各样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主体。他们为经济产业制定政策提供研究建议,并进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和政策宣传培训等任务。他们积极组织各种环保活动,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

(6)民众。民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政府要非常重视民众参与的力量,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体宣传,加强民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2.7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循环经济的内在价值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以及持续繁荣。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社会资源能源、减少浪费、废物再利用,形成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是建设社会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国家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

[1]叶文虎,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 [M].新华出版社, 2006

[2]郑耕田,张荣洁.大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J].江苏社会科学,1998(4)

[3]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 [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4]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 [M].人民出版社,2004

[5]徐百军.循环经济视域下我国政府治理探析 [J].行政论坛,2006(5)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何翔舟.循环经济时代政府管理角色定位 [J].政治学研究,2005(3)

[8]叶文虎,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 [M].新华出版社,2006

[9]陈静.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3)

[10]何翔舟.循环经济时代政府管理角色定位 [J].政治学研究,2005(3)

[11]李富生.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14)

[12]邓研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治理 [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1)

(责任编辑 张大鹏)

An analysis of governments’governance i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Yin Tao,Cheng Zhaoxiang
(Zaozhuang Mining Group Co Ltd,Zaozhuang,Shandong province 277300,China)

TD-92

B

殷涛 (1959-),男,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猜你喜欢
政府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