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及其启示

2010-02-15 16:17薛风雷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战略科技发展

薛风雷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及其启示

薛风雷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如:把科技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尖端科技优先放在国防战略部门,把科技人才的培养置于战略高度,把基础科学和民用技术置于基础战略地位。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必须制定与自身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始终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

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创新型国家

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源头。它既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启示。

一、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其内容体现在多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

(一)把科技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毛泽东逐步形成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我国应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化建设,通过“独立自主地干技术革命”来实现中国科技的腾飞。

毛泽东把生产力的提高归结为科技的进步,并将其上升到巩固政权的高度。1963年1月,他在听取中央科学小组汇报时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P351)1964年12月,他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在集中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强调:“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1〕(P124)为此,他倡导:“在技术上掀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落后的工具农具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生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2〕(P45)

(二)把尖端科技优先放在国防战略部门。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巩固国防、战胜敌对势力的前提和保证,所以毛泽东在重视常规武器发展的同时,更把目光瞄准尖端武器,并力主将尖端科技优先放在国防战略部门。他在1956年说:“我们现在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3〕(P27)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明确支持原子弹等国防科技项目上马。据此,张爱萍曾形象地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棒”。〔4〕(P170)这表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坚定态度。

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历经艰辛研制出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武器,大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有效地保卫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5〕(P279)

(三)把科技人才的培养置于战略高度。毛泽东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重点是加强科技工作领导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领导科技事业,他要求:“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经济工作,其中许多人应该学习工业技术。”〔6〕(P147)他还提出一个独具战略眼光的观点,即:未来的中央委员会应是一个科学中央,要有许多工程师和科学家。

他尤其重视造就一支工人阶级自己的科技队伍,并将其置于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他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7〕(P462)他认为:“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在这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宏大新部队没有造成以前,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是不会充分巩固的。”〔7〕(P463)他特别关注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为其研究和成果推广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他还很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要求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工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科研能力且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尤其是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尖端科技研究的人才队伍,为新中国科技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把基础科学和民用技术置于基础战略地位。对《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自然科学中若干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一重点项目,当时的人们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我国科技还处于初创阶段,工农业生产是当务之急,不应再分散精力开拓别的领域。对此,周总理指出,如果我们不及时加强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的注意,我们就要犯很大的错误。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进步和革新。毛泽东不仅要求科技工作者重视基础科学,自己还十分关注基本粒子问题。他坚持世界是无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据此,我国科学家建立了层子模型。在1977年召开的第七届粒子物理学术讨论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比“夸克”层次更深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8〕(P113)

毛泽东不仅重视国防科技的发展,还特别重视民用技术的发展。2007年,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发起,评选出了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即杂交水稻、王选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这些发明可以说是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在民用领域取得的硕果,是对中国人民乃至人类的伟大贡献。

二、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的理论特色

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形成的,有其自身的理论特色。

(一)超越性。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超越性,他提倡树立信心,破除迷信,追赶先进,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否则,落后将永远赶不上先进。我们应当善于做学生,但绝不能永远安于做学生。

根据我国国情,毛泽东提出了不同于欧美的科技发展道路。20世纪中叶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科技快速恢复了经济,并进入经济增长期。而我国科技基础比较薄弱,要实现现代化,仅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是不够的,必须采取打破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方式。他认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P341)实行赶超战略,要求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更要研究自己的尖端科技。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该纲要的最大特点是努力瞄准当代世界的新兴科技,大胆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该纲要的实施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使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已大体相当于20世纪40年代的世界科技水平。

(二)独立自主性。毛泽东为中国科技发展设定的是独立自主道路,他强调:“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3〕(P64)因此,当时我们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独立自主发展战略,既不向美国乞降,也不依赖苏联。

我国科技事业在起步阶段曾得到前苏联的友好援助,但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合同,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这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使中国科技工作者体会到受制于人的痛处,从而真正明白了只有独立自主的发展才是可靠的。事实也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现代科技体系。毛泽东认为,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他在1958年6月的一个批示中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3〕(P380)也就是说,要把争取外援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是为了建设自己的先进科技体系,而不能“食洋不化”。

(三)人民性。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他强调,科技发展要依靠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科技发展要为人民服务。

他认为,发展科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要走群众路线,相信并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看作人类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由此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3〕(P2)同时,又要依靠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工农群众,发挥两个积极性,用两条腿走路。因此,他大力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经验,并将其称为“鞍钢宪法”。

他指出,科技发展必须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是科技发展的落脚点。在制定国家技术发展规划时,尤其要重视这一点,诸如确定发展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实现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和电气化,防治和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几种主要疾病。

(四)统筹性。毛泽东历来重视发展的统筹性,认为科技发展也要统筹兼顾。统筹性是其科技战略思想的重要特色,并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研究上要注重协同性。在科技力量组织方面,他强调全国大力协同联合攻关。在罗瑞卿写给中央关于1964年爆炸原子弹的报告上,毛泽东作了“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批示。这个批示深刻总结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在实践中组织管理方面的基本经验,即从全国调集精兵强将和急需物资,满足发展尖端技术的需要,采取大力协同、联合攻关的方法解决技术难题。

第二,各学科要整体平衡发展。毛泽东既重视应用科学的发展,同时也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也就是说,既要发展如导弹、原子弹、卫星等具有实际应用功能的学科,又要发展如生物技术、基础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科学发展体系,为科技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第三,要做到军民结合协同发展。其实质就是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根据平战交替规律,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曾要求军工企业学会两套本领,在保证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安排民品生产,把国防科技成果及时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当中去。

三、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纵观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的竞争,所以,中国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科技。今天,毛泽东科技发展思想仍然是我国发展科技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路明灯。

(一)中国必须制定与自身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毛泽东在世时所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对当时我国科技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对此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颇有深远影响。从那时起至今,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来引领科技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条不可偏离的道路。如: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对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1995年5月5日,中央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1997年6月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2005年12月底,国家发布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重点支持16个重大科技专项。它成为指导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纲领,指明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方向。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这是对我国在新时期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科技发展必须始终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拥有自己的高科技。但这并不排斥外援,只是必须将独立自主作为立足点。毛泽东一贯强调独立自主,强调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这与自主创新战略具有极强的一脉相承关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9〕(P21)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对独立自主地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视。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应该说,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发展的条件更优越,能够在某些方面分享国际先进成果,加速科技发展。但是,也有人认为可以放弃自主研发,通过购买专利掌握先进技术,即“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对此,党带领全国人民,顶住了巨大压力,毅然为我国选择了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改革开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在此背景下,我们固然能争取到一些外援,但我们必须始终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

(三)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新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民群众与广大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在科技发展与成果应用过程中必须关注“人”。这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家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时,要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依据,确保科技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得到检验以获取进一步改进的依据。最后,要建立并完善适应科学研究发展的相关机制。我国当前的科技管理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有关科研评价、利益分配、吸引高层次人才队伍以及改善一线创新性人才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方面更是如此。

(四)科技发展必须注重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它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7〕(P387)

在科技发展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发展科技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又以经济发展为其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发展科技,为经济发展注入原动力。其次,要正确处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关系,切不能以实用论高下,基础科学看似不能直接为社会带来效用,但应用科学的发展确实要以其为基础。两者应该协调发展,不能偏废其一。最后,要正确处理不同部门科技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大型科研项目必须由多行业多部门的人员联合攻关,这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仅在“长征二号”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协作项目就达4,800多项,涉及7个部、委、局,25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多个工厂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要培养大批科技人才,而且在使用人才时要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合力作用。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陈建新,赵玉林,关前.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Enlightenment Gained from Mao Zedong’s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EFeng-lei
(Guizhou Uniu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s an organic part of Mao Zedong Thought,Mao Zedong’s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very rich in content,such as rais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stragegical high,national defence departments getting priority in making use of the mos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personnel and taking basic science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as the strategical foundation.The enlightenment we gain from this thinking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up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ategy,be independant,put people first and persist in overall consideration.

Mao Zedong;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 innovative country

A84

A

1009-1203(2010)05-0007-04

2010-08-25

薛风雷(1985-),男,山东德州人,贵州大学马列部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战略科技发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战略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