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成果

2010-02-15 21:49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经济史改革开放经济

武 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成果

武 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特点和阶段划分

中国现代经济史或者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真正起步和繁荣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此前,虽然薛暮桥、许涤新、沈志远、吴承明、赵德馨等人已经开始研究新民主主义经济,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新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但是这种研究更多地是从当时社会变革和经济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需要认真总结过去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从1978年开始,研究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前29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逐渐成为当时党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30多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段。

(一)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抢救历史资料和总结经验并重,以国家成立的有关机构和各部门成立的专职机构为主体。这个阶段,由于有一大批从事经济工作的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他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总结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经验,而且有关机构也认为时不我待,必须抓紧进行。这个时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系列有关经济史的历史文献,例如多卷本的有关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资料;二是由财政部等单位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大量有关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历史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三是由《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牵头组织各有关经济部门编写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有关经济各卷及其大量的副产品(如资料选编,大事记等)。

(二)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研究为主的相对沉寂的阶段。一是经过十多年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80年代提出的任务已经逐步完成,而且当时退下来的大批顾问和老同志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再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定为改革和发展目标,这与80年代改革是围绕着如何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展开已经不同了,因此许多人认为时过境迁,历史经验已经没有多少借鉴和指导作用了;三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实的迫切需求,使得党、国家和有关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关注重点从历史研究转移到现实问题研究,甚至直接改行从事实际经济工作。

(三)新世纪头10年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关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的沉寂,重新成为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在新世纪的回暖,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促成的。

一是经过20多年的“西学东渐”,西方经济学广泛传播,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对经济学界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知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服务,这就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而历史是了解现实的“钥匙”,加上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不仅国内学者,而且国外研究中国经济的机构和学者,也开始从事经济史的研究,甚至许多过去研究古代和近代经济史的学者也将研究重心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学界。二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任意改行的成本和风险也越来越高,迫使研究人员要有创新,而经济史研究还是一个创新空间非常大的领域。三是国家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不仅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教育部被列为一级学科,而且大力扶持高校和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同时中宣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工程,这些都使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领域的经济史繁荣起来。四是经过20年的整理和研究,国内权威机构出版了一大批有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领袖人物的文集、年谱和传记,为研究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这个阶段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研究队伍由20世纪80年代以国家专门机构为主,经过90年代的相对沉寂逐渐转向以高校为主;二是研究的热点几乎遍布各个方面,对许多问题的研究拓展到微观和个案的实证分析,呈现出明显的不断深入趋势;三是研究理论和方法也比过去多样,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专业的学者进入到经济史研究领域,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多以叙述和归纳为主的局面。

二、关于新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关于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历史的研究,起于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80年代有关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产生了两大重要成果:一是以董辅礽为代表的国内经济学家,从总结中国和苏联的历史经验出发,分析了斯大林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背景和得失,认为虽然我们认识到苏联的弊病,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农轻重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贯彻好这个思想①参见董辅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二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最早的海归经济学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视角和经验出发,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人力资源,而资本是最短缺的资源,因此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比较优势而不应该过分强调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重工业的发展②参见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力,加上中国底子薄、人均资源匮乏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因此如何处理好农轻重关系,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外延和内涵发展关系,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中外关系等一直是需要解决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关系到工业化和发展战略。因此自90年代以来,关于工业化和发展战略形成演变历史的讨论和研究仍然方兴未艾,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③参见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6年)、刘世锦等《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高伯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近几年这个问题又演化成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

此外,由于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实质上是从一个落后的以传统农业和乡村经济为主的国家向以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为主的国家转变的历史。因此,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始终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研究热点,是经济史研究“古为今用”、“经世致用”的最好领域,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方面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应该说是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最为强大和突出的。

三、关于新中国前二十九年经济发展及体制得失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如何认识和评价1978年以前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及其得失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最重要和持续的热点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认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二是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三是如何评价改革开放前29年的经济成就和失误。这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成为经济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论著和观点,除了经济学界的孙冶方、薛暮桥、马洪、于光远、杨坚白、汪海波等外,胡乔木、胡绳、龚育之等也从研究中共党史的角度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某些观点对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甚至更大。概括起来,随着30多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在这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共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是本该由资本主义来完成的工业化,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似乎又不允许社会主义国家按部就班缓慢地完成这个任务。1953年党之所以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形态而加快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过渡,并不是因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和计划与市场共同作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是与当时建立在国家安全和统一受到威胁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不相适应。换句话说,就是工业化水平太低和重工业成为发展瓶颈→(导致)不能适应保障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需要→(导致)需要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导致)需要在低收入水平上建立起既保障高积累和社会稳定,又保证资本集中使用的体制。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快速完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根本原因。至于怎样认识前29年经济建设的得失,从长远来看,虽然经历了很大的曲折和有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沉痛的教训,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提高很慢,但是成就仍然是主要的,这就是在人均资源如此匮乏和人均收入如此低下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和发展经济学所说的“贫困的陷阱”,不仅建立起独立和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还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为1978年以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研究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32年。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称奇的成就,而且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就这点来说,有人宣称谁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30多年来,如果说80年代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尚属于现实问题和对策研究,那么从本世纪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不仅越来越成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特别是在2008年和2009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论著。

由于这段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密切相关,很难严格区分哪些属于经济史学论著,哪些属于现实问题研究和对策论著。一般情况下,我们认定经济史学论著的标准为:论著的研究对象属于10年前的经济事件或问题,或者研究对象为发生在连续10年以上的时间序列中的问题。至于研究中涉及历史问题的回顾和评价,而这些并不是论著的主要目的,则不属于经济史学论著。研究这30多年来经济史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历程、阶段、特点、动力、得失,以及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城乡关系、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包括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思想、政策、机制、效果以及国际比较。二是对30多年来有关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如宏观经济管理,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企业突起,民营经济发展,引进外资和海外投资,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外贸,人力资源和就业,消费,社会保障以及涉及民生的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改革等。

(本文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009)

猜你喜欢
经济史改革开放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