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庄原源变迁之析

2010-02-16 06:28蒲先慧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1期
关键词:淄川店子家庄

蒲先慧

(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 洪五生活区委员会,山东 淄博 255100)

自古以来,淄邑先后有过两处蒲家庄,不仅有口头传承史说,亦有文献简记。但在学术界对此鲜有论述,仅发现在《淄博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有《蒲氏远祖乃中原汉蒲》一文。鉴于此,笔者传承史说及文献简记,对淄邑先后两处蒲家庄的由来作了分析论述。原蒲家庄(今高家店子)乃由中原汉蒲于宋初战乱中东迁,在淄邑城区孝妇河畔建庄定居的中原汉蒲的一支族庄。另外,元末诛灭蒲族以后,遗孤蒲璋于东乡由外祖杨家庄的杨家外迁至东谷柳泉井附近,至明初,因此地蒲姓户众,便称为蒲家庄。这是淄邑第二处蒲家庄的由来。

一、般阳路蒲家庄由来与变迁

(一)般阳路蒲家庄由来之析

据新修《淄川区志》志店子村云:“店子约建于宋代。蒲氏先居名蒲家庄,元末以姓改成高家店子。”至于建庄者何因,从何地前来立足于淄建庄更无文字标明。以世情常理论之,此庄应由蒲姓所建。倘若别姓所建,不会名之为“蒲家庄”。可见,最早在宋代即有了蒲家庄(今店子村)世曰:“淄之城乡蒲家庄。”

关于蒲姓人家由何地、何时、何因东迁淄邑立足定居建庄。区志亦未言及,也没见文字记载,只可依据历史分析。大凡百姓由故乡结伙外迁,究其原因,除官府移民之因,即是天灾与战乱连年,人民不堪其苦,迫不得已外迁逃生,异地定居。据唐、宋史载,自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号为后梁,五代争战,随后是十国之争。显德六年(959年)后周帝柴荣逝世,次年赵匡胤(宋太祖)取代后梁建立北宋。在唐朝灭亡的同年,耶律阿保统一了契丹八部,势力日强。贞明二年(916年)建立契丹国,天福十二年(947年)改国号大辽,自此与中原对峙抗争,连年战争,争夺天下。南面又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互相争雄。宋既征战于南,又征战于北汉与契丹,可谓战乱频频。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各地人民不堪战乱之苦纷纷迁徙出逃。其中,蒲姓人家也结伙东迁,他们来到山东淄地,在孝妇河沿岸开荒耕种,择地搭棚起舍定居下来。经过几年创建,不但有了自开的田地并建成蒲家庄,其他各姓人家也先后聚集于此耕种生活并定居下来,于是就有了招村、望娘沟、彭家庄、小屯、牛家庄等。依此之说,虽系民传,然确与方志相符。同时,山东各地亦有外来人家所建之村。

蒲家庄经过宋代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蒲氏不仅成了淄邑烝民大族,壮大了蒲家庄的声誉,而且散居各村与外地的蒲氏人家几乎远近皆有。就宋代来说,蒲氏在各地做官的几乎代代有人,其中四川尤为具多,名人录均有记载。此可谓中原及山东淄邑蒲氏兴旺发达之际。

战乱和灾荒让人迁徙逃奔,更不乏有人外迁逃生。据《元宫疑案》所载,在南宋中期的嘉定三年(1210年)淄川遭遇大灾,四月大旱,六月霪雨,人大饥,斗米值千余钱。是年淄川外出逃生者各村皆有,其中蒲家庄的蒲氏人家,蒲运超、蒲鲁淇携妻小同族人一起外逃,之后又转向蒙古南方定居下来。蒲运超的儿子蒲鲁浑、蒲鲁淇的儿子蒲居仁长大成人之后,参加了蒙古成吉思汗军队征战中原,后屡立战功,被任命大将军、中书省二品官职等。元延祐(1321年)后又被任职山东般阳路总管,又立新功,两人先后殁逝于任,被御葬于其故乡蒲家庄西旁。御葬事件,在淄川区志也有记载。

(二)蒲家庄变迁之析

元朝后期,七岁的懿璘质班(1332年)十月被拥立即位后,因梦见在金銮殿前长出了棵蒲草,比金銮殿高出三尺有余。朝廷让军师圆梦,因为军师与蒲姓大臣政见不同,常受蒲氏大臣的抵制,便怀恨在心,即说蒲姓人臣要高过皇帝,有谋反篡位之心,不除必有后患。朝廷信以为真,便下令诛灭蒲族。此场诛杀,只有六七岁的蒲璋随母匿于外祖杨家庄的杨家,遂从母姓为杨,母子始脱罹难。从那时起,淄邑地区即没有了蒲姓人家,蒲家庄的房屋田产收归公有,般阳路派专人管理经营蒲家庄。

蒲家庄又如何易主成了高氏之庄?据高氏族谱云:“始祖(高佑之)原籍河南省归德府考城县,元顺帝间以军厅筮仕济南,未几而元废也。遂占籍淄之城乡蒲家庄居焉,即今店子庄也。”可见,蒲家庄是在朝廷诛杀蒲姓后被高氏占籍,后被改称为高家店子。此与《淄川区志》所记基本相同。

据世人传说:原先淄川西关有条通周村的大道,即从蒲家庄西旁经过高家占籍了蒲家庄后,不久即以蒲家庄路旁的蒲家客栈重新经营,起名“高家店”并在那布招儿上写明,过往的行人、旅客也就叫起“高家店”了。久而久之,也便无人再叫蒲家庄。至此,蒲家庄易主更名完成。后来,虽朱元璋为蒲家正名,蒲璋也只收回了房屋、田地,村名并未更名。

二、淄邑东乡蒲家庄的由来

淄邑蒲家庄的变迁,如何成了淄邑东乡蒲家庄。据《淄川区志》关于东乡蒲家庄云:“蒲家庄约建于宋代,初名三槐庄,以村内有三株大槐树而名。明初因村东有满井。改名满井庄。明中期以姓氏更称蒲家庄。”

区志说明蒲家庄一名的由来,却未言明蒲氏何时进居三槐庄。据笔者估计,元代灭蒲之后三槐庄并无蒲姓人家,因若有蒲姓籍居,元灭蒲时亦难逃罹难之祸。因此,三槐庄(满井庄)在朝廷灭蒲后自然不会有蒲氏人家存在。在淄邑,朝廷灭蒲后惟有蒲孤璋幸免于难,易姓更名匿于外祖杨家庄。三槐庄的蒲姓由来只有从三槐庄以北里许的杨家庄杨家的外孙蒲璋作出推测。

传说元顺帝中期,淄邑出了个奇怪的故事,牵连到杨家庄的蒲璋外迁之事。那故事说,一年的夏秋之际,出现了“西怪铁牛”害田园庄稼。朝廷令淄川县以火化除西怪铁牛之害。原蒲家庄蒲家的管家卢江去赶西关大集,被人叫了声“卢江”,便被衙役误认为卢江是化铁牛的炉匠,硬拽去东乡柳泉谷化牛。卢江夫妇只有一女,此女正是蒲璋的未婚妻,知道这样的事情根本无法完成,为救父不死,以身跃入化牛炉中,被活活烧死。蒲璋自幼与卢女相居一家,情意甚笃。卢女的遭遇让蒲璋悲痛欲绝、思念成疾。杨家为蒲璋多方求治无效,又怕出意外,求庙里的僧道谋良方。老僧认为蒲璋害的是相思病,只有为其尽快完婚,也许会好转。另外,劝其向南搬迁新居,改改环境,也许对蒲璋病愈有利。

杨家惟命是从,择吉为蒲璋与杨氏女完婚,又去正南三槐庄买了宅院。为了安慰卢女的在天之灵,蒲璋也请卢江夫妇跟随一块居住。之后,蒲璋之病果然渐渐痊愈。于是,三槐庄从此有了蒲姓人家(当时隐姓埋名叫杨保生)。

蒲璋一家刚刚搬迁完毕,东谷的柳井即水满外溢,三槐庄人以为是蒲璋一家带来的大吉大利,并为了纪念柳井涨满水,改曰“满井”,村子也便更名为“满井庄”。当时,满井庄并无文化人,隐姓埋名的蒲璋称了村里唯一的读书人。

到了朱元璋赶走元顺帝约十年后,明朝科举走向正规。蒲璋进京赶考,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举得中。朱元璋当殿出了两题,蒲璋的回答很令朱元璋满意,便让“杨保生”出任山东八府巡案,并尽快出京上任。此时,蒲璋仍跪,也不谢恩,只说无心做官,只求皇上为他扶起祖姓,即心满意足,别无所欲。朱元璋听了蒲璋关于前朝事情的陈述后,随即口谕:“本朝为蒲氏翻案,蒲姓无罪,赐复中原汉蒲。原蒲家庄的蒲家财产全归蒲璋所有,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占有蒲家财产物资!”

当时丞相刘伯温因公要去江南,朱元璋便令他顺路陪蒲璋回山东,监督淄川归还蒲璋财物后离去。从此蒲璋成了淄川的大户,无人敢欺,过起了安分守己的日子。其子孙也就兴旺发展起来,各自立业嗣宗。随着蒲璋一支的发展壮大,满井庄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明代中期以姓蒲氏者众多,世人为之叹曰:“满井庄实为蒲家庄了。”依此之说,满井庄即更名为蒲家庄。清代蒲松龄于修《族谱》序云:”相传倾覆之余,止遗藐孤,吾族之兴也,自洪武始也。”路大荒《蒲松龄年谱》云:“相传元代倾覆之余,祗遗藐孤,易姓更名,养于外家杨氏,至明洪武中,始复兴蒲,故蒲氏之兴,自洪武始也。降至明末,子姓日繁,所居满井庄由此易其名为蒲家庄”。

笔者在本文中探说淄邑两处蒲家庄由来,盼能抛砖引玉,候方家不吝赐教。

[1] 李史峰(主编).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淄川店子家庄
乡村振兴视野下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淄博少儿美术中心淄川校区刘亚群老师辅导的学生作品
济南黄河北店子水闸管理现状与建议
闻喜县郭家庄:山楂喜获丰收 助家致富脱贫
宋代淄川名人王樵与奂山
店子乡群众希望建一座纪念馆
同题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
一个走运的人
淄川渭头河窑址发现数百年窑神庙旧址和玉石街
支家庄村急盼解决吃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