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游仙诗

2010-02-16 22:18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游仙曹植神仙

李 月

论曹植游仙诗

李 月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曹植的“游仙诗”尽管是在写仙道、仙境,但实质上却内蕴着“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儒家情怀,是现实中的抱负在诗歌中的实现。

曹植;游仙诗;儒体道用

一、游仙诗的界定

关于游仙诗的界定,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钟嵘在《诗品》中评郭璞时将游仙诗的内容分“坎咏怀”和咏“列仙之趣”两类,后世学者也基本都是在“坎咏怀”和咏“列仙之趣”两类游仙诗谁是正体、谁是变体的问题上展开讨论。陈洪、王炎认为“:游仙诗是指以吟咏神仙境界来表现诗人企慕、礼赞或其他某种情怀的诗歌。作为一种题材,它几乎贯穿了中国诗歌的整个发展史。其生长过程是,萌芽于秦汉,成熟于魏晋(郭璞以前),堕落于南北朝。隋唐以降的游仙诗,只不过是一种再生的延续。”[1]也就是只要具备了吟咏神仙境界这一基本条件,都可以进入游仙诗之列。以这个标准,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曹植现存诗作八十余首,游仙诗就有十多首,有《仙人篇》《游仙诗》《苦思行》《飞龙篇》《桂之树行》《平陵东》《五游咏》《远游篇》《驱车篇》《升天行》等,根据《曹植集校注》的编年,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于魏文帝黄初之年和魏明帝太和之年,属于曹植诗文创作的中后期。

二、以道为用,诉凌云之志

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游仙”为名的诗人,在游仙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曹植之后,游仙诗才作为一种固定诗歌题材被文人普遍接受,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类别。曹操也写过一些关于游仙内容的诗歌,如《精列》《陌上桑》《气出倡》三首和《秋胡行》二首,其中出现关于游仙的诗句有“见西王母谒东君。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2]348“思得神药,万岁为期”[2]250等。这些诗句表现了曹操希望能够得到传说中的神药,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其游仙诗中也对神仙境界作了一些描写,但整体来看,这时的游仙诗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岁月流逝、抱负难以实现的恐惧与思索。而在曹植的游仙诗中不仅出现了仙人形象,还有对整体神仙世界、神仙生活以及凡人如何成为仙界一员的描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光怪陆离的空间。

曹植游仙诗表现了对神仙生活的羡慕,对神仙福地的向往,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对道家思想的认识。诗文中出现的神仙有“湘娥”“秦女”“河伯”“韩终”“王乔”“羡门”“赤松子”“玉女”“黄帝”“王母”,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童子”“真人”“隐士”等。神仙的居住地有“泰山”“蓬莱”“昆仑”“华山”,具体的有“王母庐”“玉堂”“金楼”“阊阖”“天衢”“文昌殿”“太微堂”。描述的神仙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和惬意,“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3]263“玄豹游其下,翔昆戏其巅。”[3]266“绿萝缘玉树,光耀璨相辉。”[3]316“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3]402神仙过着令人向往的快乐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那么一般的凡人怎么样才能得到那样的生活呢?曹植也给出了一些方法,如“仙教尔服食日精”[3]399“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终无极”[3]400“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3]402,可以看出曹植对神仙生活的真诚向往。曹植游仙诗中有许多关于仙境美好的描写,在神仙境界里没有现实生活的重任与纷争,那样的美好生活是很多人都企慕的。但在《辩道论》中曹植表现其不信神仙的一面,在文章开头就说:“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其为虚妄甚矣哉!”[3]187接下来又对诸多神仙之事做了批驳,并揭露了方士的虚伪面目和欺骗本质,最后得出结论:“然寿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善养者终之,劳忧者半之,虚用者夭之,其斯之谓钦!”[3]189根据赵幼文的观点,曹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原因,为了巩固曹魏政权的需要。然而,不可否认在这篇文章中曹植揭露了方士的虚伪,并嘲笑秦始皇、汉武帝寻求长生而最终不得的可笑行径。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曹植并不支持道教特别是术数的态度。

作为一位饱读诗书、有着理想与抱负的青年,曹植并没有沉迷于神仙世界之中,他知道现实生活和神仙世界的不同,并渴望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大有作为。曹植把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他的诗歌中,在游仙诗中借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和热爱。如《游仙诗》:“人生不满百,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3]265和《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要表现的情感相同,都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3]263“扶桑之所出,乃在朝阳溪。中心陵苍昊,布叶盖天涯。日出登东干,既夕没西枝。愿得纡阳辔,回日使东驰。”[3]267时光荏苒,逝者如斯,然而理想尚未实现,难免会忧愁嗟叹。诗歌表现了对生命短暂的忧叹,对逝去生命的不舍与遗憾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他希望达到的理想是能够“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3]265“乘万里之外,去留随意所欲存。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极地天”[3]399“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3]400“寿同金石,永世难老”[3]397。诗人要求能够自由的上天下地、去留随意,到达任何一处想要到的地方。曹植后期生活在自己的封地,行动处处受到监视,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身体上和精神上双重的束缚让他想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随意驰骋的空间,即游仙诗中的神仙世界。正如钱志熙所讲“:建安诗人将抒情与言志相结合,使文人诗脱离了单纯的抒情缘事的格局,比之古诗作者,建安诗人业已由‘小我’走向‘大我’。他们的诗歌在时空方面显得更为广阔,以更大的气魄容纳了时代精神。”[4]由曹植游仙诗呈现出的这种辽阔仙境可以看出他的心胸宽广,拥有“翱翔九天上”的凌云之志。

三、以儒为体,留金石之功

在曹植道家思想的背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陈祚明评曹植《五游篇》(即《五游咏》):“此有托而言神仙者,观‘九州不足步’五字,其不得志于今之天下也审矣。无己,其游仙乎?其源本于灵均。”[5]191朱乾评《仙人篇》:“托意仙人,志在养晦待时,意必有圣人如轩辕者,然后出而应之……游仙诸诗嫌九洲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亦有取焉。”[5]202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游仙诗中所表达的是诗人对现实的愤激之情。据《赠白马王彪》的序言:“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蕃,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3]189当时曹植在政治上不得意,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任城王曹彰的去世,与白马王曹彪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折磨着曹植。现实生活中诸多的失意、痛苦接踵而至,自己无法改变现实状况,想象中美好的神仙生活却没有出现,曹植心灰意冷,对神仙世界产生了怀疑。发出了“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的声音,表示其不相信神仙的存在[3]294。中国文人常常是集儒道于一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成为信守儒家思想的士人的生活原则。但在困危愁苦,乃至有性命之虞、心理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不少积极用世的人物,往往不同程度地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或放弃原来的思想,成为道家人物;或一时以道家思想为工具,自我宽解,以此较乐观的态度、豁达的胸怀来对待自己命运中的不幸,求得心灵的解脱,摆脱精神压力,度过艰危穷窘的处境。”[6]曹植的游仙诗大约创作于魏文帝黄初之年和魏明帝太和之年,这时的曹植已经不再是那个年纪轻轻、意气风发的少年。曹操驾崩后,曹丕、曹睿在位期间对曹植政治上的打压,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实现“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的愿望,曹丕父子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只能空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情[3]411。再思量现实,前途渺茫、生死难料,难免心灰意冷。“曹植写这类作品(游仙诗)倒是更近情理……他们(指写作游仙诗的诗人)多是想借求仙来表示自己不关心现实,以求全身免祸,同时幻想仙境的自由自在,也多少能作为排遣生活中苦闷的一种手段。所以后来‘游仙’之作,一般出现在政治比较黑暗的时代或仕途上不得志的人物之手。像曹植后期那样,在备受猜忌的情况下,借‘游仙’以求解脱,显然不难理解。”[7]这些游仙诗也是他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用以保全自己和家人性命的一种方法,也是因为许多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曹植希望能够在诗歌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并不是其思想由儒家转变为道家。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3]154可以看出曹植是把建立政治上的功业作为首要目标,而把“成一家之言”作为第二目标。在《任城王诔序》中,“人谁不殁,达士殉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功著丹青,人谁不殁,贵有遗声”[3]279。儒家经典之作《论语》中提出君子要立德、立言、立功,这是儒家衡量士人的准则。在政治功业这个首要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曹植没有放弃追求,更加重视文学创作,注重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把握。曹植把对生命的思考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四、结语

曹植生活的时代处在道教蓬勃发展时期,作为一位涉猎广博的诗人,难免要受到道教的影响,在诗歌中出现一些有关道家、道教的词语是正常的。加之曹植处于处处受压制的政治环境之中,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失意,使他的理想与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借道家思想在诗中来发泄自己的郁郁寡欢。游仙诗只是他暂时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影响曹植灵魂的仍然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只要有机会,曹植还是会像他诗歌中描述的那样为了国家征战沙场、视死如归、功成身退。不可否认的是,曹植的游仙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起了很好的楷模作用:东晋诗人郭璞的游仙诗作深受其影响,他在诗中创造了一个更为完整的神仙世界,并在其中寄寓了个人情怀;唐代诗人李白、李贺的诗作中出现的仙界神话,也可以说是曹植游仙诗创作的继承和发展。

[1]陈洪,王炎.宗教·哲理·人生:略论汉魏六朝游仙诗[J].文史知识,1992(12):12-16.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47.

[5]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徐明.曹植游仙诗意蕴简析[J].河北学刊,1997(2):67-71.

[7]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郭璞和游仙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6:213.

Discussed in CAO Zhi’s poems of mystical excursion

LI Yu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lthough the writing of CAO Zhi’s poems of mystical excursion is mystical and fairy,we can get to know that he want to achieve his ideal in the kingdom of poem not in real life.CAO Zhi’s poems of mystical excursion is the reality of the vision in poetry implementation.

CAO Zhi;poem of mystical excursion;Confucianism in formal and Taoism in nature

I206.2

A

1671-9476(2010)01-0044-03

2009-06-20;

2009-12-28

李 月(1983-),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游仙曹植神仙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武夷山归来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自主
游弋在文字内外的光芒
——关于文学游仙的素描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曹植《白马篇》赏析
鹧鸪天 读某君游仙词书后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