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不再迷失方向—培养小学生网络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实践和研究

2010-02-17 07:48朱力达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8期
关键词:题目学会分析

朱力达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装备站 浙江宁波 315031

让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不再迷失方向—培养小学生网络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实践和研究

朱力达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装备站 浙江宁波 315031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学生如果不能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势必要在不久的未来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本文从明确主题涵义、重视信息删选、加强信息理解、学会信息归纳几方面来阐述,就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网络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进行探究。

网络信息 分析 处理 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模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从第一册就开始渗透网络教学内容,到了第二册开始渗透网络信息下载,第三、四册就涉及分析、处理和应用。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内容的重要性,它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而在网络信息模块中,网络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又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无论对今后的教学还是学生以后的信息应用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小学生分析、处理网络信息时往往不看内容,不经过删选,不管有用没有用,一律都下载下来,表面上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只是重复地使用复制、粘贴,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在信息社会中,“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具有了良好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及时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学习认识。这样,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才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网络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呢?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明确主题涵义

其实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收集、下载信息,技能和方法都不是问题,唯独缺少的就是分析处理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要从理解题目开始。要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理解题目的要求、感知理解主题涵义,这一步可以包括审题、联想与题目的类化3个环节。

审题即了解题意,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果学生误解题目要求,忽视或遗漏某些必要条件,那么在下一步收集信息中一定会遇到困难。

联想则是指当学生读懂题目、了解题意后,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际,对如何解答题目,应收集哪些信息等有一个大致轮廓,使下一步收集信息有针对性。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它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的合乎逻辑的联想,其实如果学生这一步做得好,那么收集信息时的关键词也可以确定下来了。

第三个环节是题目的类化,指把当前的题目纳入同类的知识系统中去,还可以怎样描述?跟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类似?这样可以实现信息搜索的多样性。

例如:让学生做一个“救救母亲河”的主题研究,我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前先分析题目:“母亲河”指什么?为什么要救?河流污染具体有哪些?具体表现为?怎样救或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再展开想象,想想我们身边的小河变得怎么样了?以前是怎么样的?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再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周边的河流进行调查,对现状进行分析,联系找到的信息,寻找对策。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重视信息删选

作为教师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用搜索引擎搜索,可能会出来几万条答案,到底哪一条有用呢?哪一条是正确的呢?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何况学生,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信息之间的对比与选择。比较的时候要让学生注意三点:第一通过比较要明确哪些信息所表达意思是正确的?第二通过比较看看哪些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全面?当然比较的时候并不是说哪条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正确。第三就是通过比较看看那些信息能够为解答主题服务,是否是最有成效的信息材料。

例如:让学生查找世界最高峰的高度。我们知道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以前关于它的海拔高度都标注为8848.13米,而2005年10月国家测绘局重新对珠峰进行了测量,最新数据为8844.43米。由于很多地方的网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在查找信息的时候得到两个数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我让学生把这两个信息进行对比:一从时间上判断。因为往往后面发布的消息比以前发布的要新、要正确。二查看信息的出处。找到的信息来自于哪里?是谁报道的或者发布的?一般官方或者权威机构发布的消息比较可靠、正确。当然有具体数据比较容易比较,当遇到不是数据,而是以解释、阐述为主的信息时,则可以以专业网站、大型门户网站或者官方网站为准。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加强信息理解

学生学会了信息的对比,找到了所需要的一些信息是不够的,在采用信息之前,还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阅读找到的信息。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有什么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语文教学中获得启示,现在在语文教学中,要理解一篇课文,教师往往会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默读、齐读、个别读、示范读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说让学生阅读信息是理解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阅读了解信息中主要包含了哪些内容或者主要讲了些什么?哪些有用?而哪些则可省略?

例如:在让学生搜索“诺贝尔简介”时,搜到的信息往往很多,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但是很多信息却是没有用的,有的是讲诺贝尔小时候的故事;有的是讲他是如何研制炸药的;还有的则写得很细碎,1963年11月怎么样、1964年5月怎么样,对于这么多繁杂的信息,怎么样让学生去理解,再通过理解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我让学生用心阅读搜到的信息,看看主要讲了诺贝尔哪些事情?哪几句话可以概括?你认为简介中哪些是一定要介绍的,而哪些则可以省略。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学生才会在处理信息时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下载。

四、二月春风似剪刀——学会信息归纳

理解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提炼归纳,要让学生在处理信息时学会有所选择。理解了信息以后,能根据题目要求,把重点提炼出来,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重组。很多学生在找到信息以后,往往只要有点联系的,一律拷贝下来,不管有用没有用,其实这是学生归纳能力差的表现,不会概括、不会提炼、不能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要培养学生信息归纳、提炼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把找到的信息进行概括,用哪几句话就可以表达或者哪几句话是最重要的,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它去讲的,然后把这几句话拿出来,能组合在一起吗?如果还缺少什么,应该再加些什么?组合以后能回答题目的要求吗?最后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或补充。通过让学生在采用信息以前先学会思考,而不是盲目地采纳,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例如:让学生做一个介绍家乡——慈城的PPT演示文稿,我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印象当中的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地域特色等,然后让学生浏览慈城网,感受家乡的美丽,再确定一个主题。在确定主题以后我不是急着让学生马上动手,如果这个时候让学生自己操作,往往又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我继续引导:你打算主要讲家乡的哪个方面?有的要讲风景名胜;有的要讲土特产;有的要讲历史故事。那么你讲土特产,打算主要讲那些东西?你看见过吗?吃过吗?味道怎么样?假如让你推销家乡的土特产,你会怎么推销?你讲风景名胜?你打算主要讲那些景点?你去过吗?他们坐落在慈城的哪里?如果让你做导游你打算怎样介绍?通过这样的引导,每个学生都会按照一定的框架去思考、去分析,寻找信息时也会依照一定的框架去寻找,所做的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

当然,小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引导和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构建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方面,基本上还是一块处女地,需要有志于此的教师去探索和研究。

2010-01-06

朱力达,本科,小教高级。

猜你喜欢
题目学会分析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学会分享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追根求源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