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音乐教学建立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初探

2010-02-17 19:57张小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8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心理

张小芳

通过音乐教学建立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初探

张小芳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8.070

随着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的发展,美育的功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现代初中学校的教育工作更是把美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冲动、嫉妒、焦虑、忧郁的情绪,自卑、娇弱、攻击、任性的性格。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异,对于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滞后作用。倘若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对未来的社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他者的教育形式,对于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功能。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具有改变情绪和心境的情感效果。所以在实施音乐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笔者运用音乐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把音乐教学分为聆听性教学、背景性教学、表演性教学、联合性教学、创造性教学、熏染性教学6个方面,并对其进行探究与初步尝试,力求通过音乐教学建立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

1 聆听性教学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的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聆听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如针对厌学心理,让他们聆听《校园的早晨》《在绿色的校园里》等,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针对自卑心理,则让他们聆听《长江之歌》《飞吧!鸽子》,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疲乏心理,让他们聆听《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针对娇弱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节序曲》,驱散学生心灵上的阴霾;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青年友谊圆舞曲》,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通过聆听性教学,组织指导学生聆听一些格调较高、积极向上的乐曲,不仅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同时也收到矫正学生心理偏异的效果。

2 背景性教学

利用人体各种感官联觉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中突出背景性,创造一种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设计一种美的情景氛围,对于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美的心灵,特别是对于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注意运用图像、形体、画外音等多种形式,建立多维度的立体背景,通过联觉效应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及激发学生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的深情,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出大海的画面,使学生通过歌词、旋律、画面进入意境,沉浸在大海的美感之中。

3 表演性教学

在音乐对美的心灵的塑造中,笔者充分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多种感官的并用,促进心理结构的成熟,如举办学校艺术节、愉快的周末、文艺夏令营等,组织合唱队、器乐队、舞蹈队,运用表演形式,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达到认识自我价值、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的目的。表演性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的感官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其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视野上得到拓宽,心灵上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实践证明,不少所谓的“差生”通过表演,不仅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挥,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学习其他科目知识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4 联合性教学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和变化均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加强横向渗透、互相联系,才能提高建立健全完美心理结构的整体效应。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进行联合性教学中,把音乐带入语文王国,搞配乐朗诵,使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以增强美的感染力;配合外语教学教唱英语歌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组织“五月歌会”;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等。以上这种全方位的联合性教学,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三者融为一体,有力地加速学生健康心理结构的形成。

5 创造性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动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作歌曲,表达与体现学生的审美愿望与意识,或通过表演,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对原有乐曲进行初步二度创作的尝试等,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提高创造的能力。例如,在欣赏《饮酒歌》时,鼓励学生对《茶花女》进行话剧编排;学唱《红色娘子军连歌》时,鼓励学生用芭蕾舞的感觉去创作体现娘子军的英姿。不少学生通过创造性教学,其创造能力及心理素质得到很快的发展。

6 熏染性教学

熏染性教学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虽然也可以有唱歌、演奏乐器、讲授乐理的内容相穿插,但均须等到学生欣赏后动情时,主动要求表现美的时候才予以进行。为什么要提出以欣赏音乐为主呢?这也是根据音乐艺术的特性而定的。因音乐是时间性的表演艺术,它主要是通过音的高低、快慢、强弱、明暗、音色、疏密、浓淡以及旋律、节拍、节奏、和声、复调、配器、肢体等有规律的不断变换和对比,来激起听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共鸣,使人在动听、动情、感人的过程中得到感染。并且它是以感情为中心的精神活动,往往对一支佳曲感兴趣的时候,的确会使人魂牵梦绕或终生难忘,这就收到真正的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乐曲多是有内容的,有的写景抒情(如音画),有的写情,有的还伴有情节。即使是无标题音乐,往往也可以在作曲者的遭遇及写作缘起中得到该曲的感情线索。故在欣赏音乐之前和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随时给以诱导、启迪或稍加分析。但这种讲解只能作为一种示意性的、总体的引入,而绝不能过多地依靠讲解,或者把教师的话作为学生理解的唯一标准。因为音乐的理解是根据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及艺术想象而完成的。太具体地讲解这乐句表现了什么,那乐句表现了什么,对学生来讲并没有什么好处,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去想象理解。

以上所谈,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力图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把音乐教学作为对于人的心理偏异进行潜移默化的矫正手段方面所进行的初步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探索,更大限度地发挥音乐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1]杨朴.加强音乐的审美导向[J].中国音乐教育,1994(03)

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心理感受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