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四个多一点

2010-02-17 19:57任东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8期
关键词:语文课答题情境

任东云

语文课让学生多一点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1 语文课上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充分利用课本,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1.1 通过分析课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人性美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会使学生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边城》中的翠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着、坚贞,也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授课时,为师者就不能简单地强调字词句章,而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寻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1.2 通过对课本中环境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自然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人们带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了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位灵魂的清道夫。《荷塘月色》中清新淡雅的月色荷香,读完如见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画,如闻一支幽远雅韵的小夜曲,久久满屋生香。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2 语文课多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

讲到文化,当然,首先是指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本民族文化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居于主流地位。远古的周秦,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出口言诗(包括在庄严的外交场合),成了当时文化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相沿下来,知识分子言谈、交往、抒情、论政,都离不开诗——引用诗或创作诗。目前,中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少。上起先秦,下迄“五四”,浩浩汤汤的巨流,璀璨迷目的浪花,他们接触了多少?知道了多少?记得了多少?濡染了多少?

虽然在课外阅读中,他们也接触一些貌似传统文化的东西,但那大多是传统文化的末流,甚或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在承继文化传统这一点上,如今恰恰是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有识之士都应对之加以密切的关注。语文教师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就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大灌输传统文化知识的力度。除了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文化资源,还应考虑从课外加以补充。例如,教材中文化常识单元的知识短文和附录选文,不应把它当作附属教材,轻轻放过或草草处理;经典作品如《诗经》等以及其他古代诗词,一律让学生全文背诵。还要增加营养,补充一定的古典文学精品,主要是诗词,它们是塑造中国人文化灵魂的重要手段之一。

3 聚焦课堂,多一点效度

量的扩张并不一定能带来质的提升,长期在低水平上机械劳动和操练,只能是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在后期的讲、练、评中,要做到精讲精练。

3.1 精讲

在知识讲解和试卷评讲中,一要体现针对性和选择性。重点讲解大部分学生暴露出的易错点、易混点和知识盲点、能力弱点。二要体现示范性和规律性。要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学会如何切入、分析和概括,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做同类题的方法、规律和技巧。三要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要通过变换设问角度和情景,让学生在陌生的背景下思考和迁移,以突破惯性思维障碍,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要反对一言堂和满堂灌。要提倡学生互动,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反思和顿悟的过程,让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碰撞。这样既可以给教师和学生以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又能发现学生知识的断裂环节,检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保持亢奋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和学习的质量。

3.2 精练

试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考的质量。目前教辅市场混乱,资料良莠不齐。权威教研部门自主命制的中考模拟题是中考训练题的主要来源。同时要注意3点。一要选好题,选择“精典”的题目。教师要在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进行精选,选择那些典型的、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而不是以练习代替复习,这是有效训练的关键。二要分类练,也就是多做分类练习,少做综合练习。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更好配合复习计划。多做分类练习,分类解决问题,把握知识链,实现举一反三。而综合练习,看似全面,但平时训练显得过于庞杂,不利于逐步落实,应少做或不做;到了冲刺阶段,适当训练,效果才会明显。三要讲规范,培养学生答题规范的好习惯,强调答题规范训练。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也有相应的答题思路,也有一定的答题要求。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方法和要求,才能减少失误。

猜你喜欢
语文课答题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