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心灵深处的乐章

2010-02-17 19:57王雨甜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8期
关键词:心灵美的情感

王雨甜

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是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是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

学生从小受到较多的良好的音乐熏陶,尤其是聆听音乐,就会使他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的钥匙,不仅使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情操、性格等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形成却往往是不易被人所察觉的。当人们在欣赏优美动听的乐曲,在“乐宫”中漫游时,它却从那窗口将音乐之光悄悄地照射在人们的心灵上。音乐教学不能只局限音乐课堂,要让健康快乐的音符时刻围绕在学生的身边。笔者结合班主任工作,谈一下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 旋律与成长的交融

音乐,是世间最美妙动听的语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学习音乐可使学生的左右大脑平衡发展,提高他们的听觉感受,促进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音乐欣赏是人们的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因为当人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听觉器官会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些感觉,唤起某种情感,引发某种回忆,产生一些想象和联想,确立各人头脑中的音乐形象。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通过那美妙的旋律来感受美好的生活,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

人的心灵应该有音乐的滋润,通过音乐艺术启迪学生心灵,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美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多听音乐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能力可以带动其他能力的良好发展。多给学生听一些优美的、舒缓的、柔和的、活泼的、热烈的歌曲,就会促使学生音乐能力得到发展。有人曾给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经常播放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家的作品,小孩子到6个月的时候,一听到这些熟悉的音乐旋律就会笑起来,这就激发了他的音乐能力。多给学生听音乐,优美的音乐会使他们心情舒畅,高兴愉快,保持良好的情绪,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良好作用。此外,多听音乐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培养想象、创造力等。总而言之,多让学生听音乐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2 音符与心灵的碰撞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当美妙的音乐触动学生的心弦,当音乐的力量渗入心灵时,就会使人在道德品格上发生变化,尤其在儿童时期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即使是一首儿歌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为音乐本身可以被学生所感知和理解。

据专家研究发现,人从出生前开始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就是音乐,从小接受音乐的学生在语言方面发育得更早一些,并且性格会相对好一些。这说明音乐对于人比其他的更容易接受。审美因素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冲击比起其他方式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以情动人,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以音乐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以达到塑造、净化情感的目的,使心灵高尚起来。

音乐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使他们在音乐中受到美的教育。音乐的律动是美的组合,学生能在音乐中感受到身心的自由自在。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便是音乐的“灵魂”。也许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学生犹如苗圃里的花朵,需要精心照料和栽培;又如一棵小树,在裁剪下枝繁叶茂。在他们小的时候,就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这将对其以后乐感、表现力、审美能力及道德情操的培养起到重大、积极的作用。

3 班级音乐盒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学会从另一个渠道来理解世界。美好的音乐不仅给人生带来极大乐趣,丰富生活,促进身心健康,还能从美好、高尚的音乐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性情。因此,音乐对于学生是非常需要的。音乐可以改变学生的心态,调节班级气氛。有的学生对现实不满,怨天尤人,对环境和他人看不惯,天天牢骚满腹,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人生。这些人要么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把自己封在一个角落里,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人生。对于这些,笔者都尽量运用音乐进行调节。

轻轻推开教室门,仿佛置身于大大的音乐盒子,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音乐小精灵,他们每天在音乐的陪伴下开心学习,快乐成长。清晨,他们背着书包踏着晨曲,伴着轻快地节奏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在音乐中值日,在音乐中阅读,音乐充斥早晨的每一个角落。课间有欢快的儿童歌谣,午餐时间有古典音乐,午休响起幽静的小夜曲,随着雀跃的儿童歌曲到放学时间。音乐班级时时有音乐的陪伴,每个音乐精灵享受着音乐伴随他们的快乐。有时笔者偶尔忘记放音乐,他们会及时问:“老师,我们的音乐呢?”音乐已经俨然成为他们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让音乐融入学生是笔者一直的愿望,用音乐开启他们的心灵,用音乐唤醒他们的智慧,用音乐赋予他们更深厚的情感,音乐承载着笔者对他们的所有希望。在学生的一天中,并不需要规规矩矩地端坐着听音乐,音乐应伴随他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吸引他的注意力。而学生也会逐渐跟随音乐情绪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早餐起床和进餐,音乐轻松愉快,他也精神兴奋;学运动员一二一向前走时,音乐节奏鲜明有力,他也挺胸昂首;入睡前播放一曲悠扬甜美的歌,他会安静地微笑着进入梦乡。父母还可以配合音乐的情绪变化讲故事,合着音乐的节拍玩游戏,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

4 音乐与学科的多元化融合

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不是很长,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能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更短,把积极有效的音乐引进课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安抚学生情绪,使学生身心放松,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讲课,学生处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课堂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问、思考、讨论,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音乐可以起到一定作用。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学生营造气氛,提供契机,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有所动情。随后配上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将课文与音乐的情绪加以想象,尽可能地融合,与音乐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生活。”是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以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强健的体魄。音乐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功效,是最易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从点点滴滴做起,就会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学生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让音乐融入生活,融入心灵,正如古诗所描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心灵美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唤醒心灵
情感移植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