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音乐主动性培养

2010-02-17 19:57刘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8期
关键词:音乐课唱歌考试

刘明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宰的填鸭式教育被扬弃。实施素质教育,就需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切实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之中,音乐教育出现全新的可喜的变化。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提出以下看法。

1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曾经在“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座谈会上说:“现在很多教育苍白无力,只是起到一个知识传递作用,没有起到教书育人、升华其精神境界的作用。”这段话给人们很大的感触与启迪。音乐课上,很多学生都愿意充当欣赏者与鉴赏者,而不愿当表演者。他们把掌声给了别人,自己却失掉表现的机会。而他们将来面对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表现在知识上、能力上、体力上、思想境界上,等等。不去竞争将被淘汰;不会竞争,将无法生存。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音乐课上笔者注重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在为别人鼓掌的同时,也要让别人为自己鼓掌。在学期第一节课,笔者曾问过学生:“如果现在让你参加百米计时赛跑,你是和速度快的一组跑,还是和速度慢的一组跑?”学生大多数回答“和速度快的一组跑”。“为什么呢?”“因为和速度快的同学跑,自己的速度也加快。”笔者给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并激励他们:音乐课上要大胆表现,敢于争取,使自己在各方面表现得更好更强,但要公平竞争,用健康的心态去竞争。

同样,没有学生思维的活跃、兴趣的投入、精力的倾注、情感的升华,音乐课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有一次上课,笔者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播放给对此曲不熟悉的学生听,然后让他们在纸上写出此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结果有多种答案,如自行车比赛、抓坏蛋、越野赛跑、火车奔驰……而写出野蜂飞舞的只有一个平时弹电子琴了解此曲的学生。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学生怎样理解都有可能,教师不能轻易下否定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自由想象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并引导他们将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得出音乐的正确答案,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发音乐思维。如果音乐课上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讲的去做,久而久之自然会失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多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音乐教学新理念,发挥学生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识谱后唱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音准、节奏方面的训练,但终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收效甚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识谱过程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使他们望而生畏,从而大大降低学习音乐的主动性。针对当今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笔者在课堂上就“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结果证明,很多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先唱歌后识谱”表现出较浓的兴趣,他们表示以这种方式学习时不太困难,较易接受。

确实,学生一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乐课要识谱,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他们受不了音乐课上的批评——这儿偏低了,那儿偏高了,这儿时值没唱够,那儿又拖了。枯燥乏味的音准训练使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荡然无存。看到此现象,笔者就尝试让学生先唱歌后识谱。遇到一首新歌时,不是急着分析歌谱,而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让学生感到这节课轻松愉快,有所“成就”,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样虽然学生没有唱歌谱,却可以用歌声来表现音乐、抒发情感。最后,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来识谱,这时他们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降低识谱的难度,于是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主动地识谱。

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来完善他们的演唱水平,只是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不同而已。

同时,教师应创设一切有利的机会,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习主动性,为音乐教学所用,使教学更主动、有效展开。笔者利用音乐课的考试机会,试行学生自选式考试法,即在考试前一周告诉学生,考试内容与形式均由他们自己选择,但必须属音乐范围。这种打破常规的考试方法一经宣布,全班立即欢呼雀跃,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以往考试中的拖拖拉拉现象立即大为改观。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同时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协作精神,建立了学习音乐的信心。笔者想考试仅仅是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考试发掘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质并使之得到培养,其作用和意义远远要超过考试本身。

3 遵循音乐教学的综合性,调动学生主动性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就像一个极其活跃的“氧分子”,与文学结合为标题音乐,与诗歌结合为歌曲,与戏剧结合为歌剧和戏曲,等等。音乐教学的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但是这种综合绝不是形式上的凑合,而应该是动机与效果一致的价值综合。其价值不仅体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而且也体现了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二者是有机融合,不能分离的,从而具有育人的强大动力。

l)通过综合教学促使学生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以提升审美教育的质量,促成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2)通过综合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3)通过综合教学培训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他们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音乐作为一门美育学科,不仅主体内涵之间、主体与各种姊妹艺术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人文、社会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也不乏一些关联。音乐学科中各个学习域之间也存在相互综合。如果把音乐学习划分为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相关文化4个领域的话,这4个领域之间就存在一种相互沟通、彼此强化的关系。客观地说,这样的综合不仅不应该减少音乐的内涵,反而应该强化音乐的内涵。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哲学、美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综合的关系,同样应该以音乐为主。或者,音乐内容需要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以提高某种理性的认识;或者,其他学科的相关文化可以用来加深对音乐内容的感受、体验、认识与理解,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强化的关系。

几年来的教学体验让人受益匪浅,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要更新观念,进行教学上的改革,走进学生心中,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语言上的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吸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呼声,探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笔者的灵感来自学生,是和学生心灵碰撞之后擦出的火花。笔者热切希望每一名学生都会主动地热爱音乐,热爱音乐课。

猜你喜欢
音乐课唱歌考试
遇见他们在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你考试焦虑吗?
一只大狼想唱歌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