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原理管窥

2010-02-23 07:42李其忠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
检察风云 2010年22期
关键词:养神养生学形神

文/李其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

天人相应,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中医养生学得益于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吕氏春秋·尽数》指出: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人可主动进行调摄,趋利避害,以获长寿。早在《黄帝内经》亦有类似养生学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明确指出了季节气候与精神情志相感应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是专篇讨论由于四季气候变化而养生调神随之有别的具体内容,其中对起卧、穿戴、发型、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

动静结合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中医学基于对动静的哲学认识,赋予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具体内涵。就人体的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的概括而言,人体可分阴精与阳气两大类别。阴精主静,为人体营养之根源;阳气主动,为人体运动之根本。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其他如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养生学中所云之静,多指“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清代张培仁《妙香室丛话》)。笔者以为,形须常动,神须恒静,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此“静”者,非指形不动也,而指心静神宁,即便形动之时,也应于神静为先。

形神兼备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广义的形,泛指一切客观存在的有形之物。广义的神,当指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及内在规律。这一哲学概念引入中医学理论,用于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在人体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神,在人体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外部表现。形神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诚如《上古天真论》所言:“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形神兼备观,落实于养生保健,须做到既注重养形,亦强调养神,且养神更须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在中医理论中,喜、怒、思、悲、恐等五志虽分属于五脏,然总统于心。诚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藏神之脏,养生先养心,即养生先调神。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饱满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动静与形神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形是动静变化的物质基础,神是物质动静变化的表现与主宰。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辨体调补 合理调补是中医养生的特色之一。无论是用药进补,还是以食调补,均需辨明体质、证情、时节、地域等诸多因素,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调补手段。大凡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劳累过度损伤、病后体虚待复、年迈形神不支等,均可施以调补。合理的调补有利于养生,漫补峻补不利于健康,甚则反而生害。

猜你喜欢
养神养生学形神
养生的最高境界
要重视清静养神
要重视清静养神
古诗中的养生学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意象、形神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形神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