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今安在

2010-02-26 05:57
市场周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苏州市古建筑古城

古城苏州,西临太湖,北枕长江,春秋时期就是吴国的都城,历史上曾经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苏州古城区至今仍落在原址上,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3万5千米的河道在苏州古城区蜿蜒穿行,河上架着11 53座桥,在这河与桥的环绕中,还有69座古典园林,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造诣之高,世无伦比,小桥流水、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所有这一切,代表着昔日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体现着人的“诗意的栖居”,它向我们诠释了人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苏州古城是人类伟大的艺术杰作,她所展现出的天堂般的人居环境,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思与丰厚的人文底蕴,其艺术和技术成就达到了人类聚居历史上的极致。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20平方千米的古城能够被整体性地保存,其古城格局与岁月保护完好,在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人间天堂的苏州,成为一个过去和今后的归宿之所。

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加速,古城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到底是建设先行还是保护为主,两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护近现代优秀建筑苏州市文物局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几年前,由苏州市文物局与报社联合开展的“古城寻宝”近代建筑普查活动中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提供有关线索,并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筛选,苏州市政府公布了包括雷允上诵芬堂药铺在内的1 6处近代优秀建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银行旧址等50处近代建筑为第二批市控制保护建筑。这次公布的文保和控保建筑包括三类,一是与近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是著名人物有关的建筑,二是与苏州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代表性建筑,如民族工业的厂址;三是优秀的近代建筑,或是设计装修非常有时代特点的建筑。苏州市通过本次近现代建筑普查和公布,将更多的有建筑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的建筑吸纳到保护范围中去。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古建筑固然是构成苏州传统风貌的要素,但近代建筑由于其独特的形式、异域性及文化内涵已经与苏州传统建筑相融合,成为构成苏州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古城能够吐故纳新、兼收并蓄,苏州的文化才得以不断更新,源远流长,古朴而不迂腐自信又不封闭,历经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依然没有枯竭。保护优秀近代建筑已成为当前苏州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其中一部分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得到法律上的保护,而大部分未被列入的都处于自然损毁状态。随着各地城建步伐的加快,不时有古建筑被拆的消息被披露、关注和呼吁。而保护这些面广量大的“计划外”古建筑,大家都深感难而又难,因为其所需经费是天文数字,而且是绵绵不断的无底洞。

为了探索保护这些瑰宝的路子,苏州市于几年前公布了由市省两级人大批准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其中第15条在国内首次提出“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古建筑”,引起了诸多媒体的关注。然而就在这一条例发布后不久,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第24条规定: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第25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再次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与此相关的争论,历时几年,至今仍然纷争不断。

事实上,关于苏州古城区建筑的保护问题,早在很多年前就被提出来了。65岁的吴都学会副会长王仁字,退休前是苏州市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他告诉记者,苏州对古建筑的保护缘于《文汇报》的一篇文章。那是1 981年匡亚明、吴黎明两位老先生在苏州作了20多天调查后,面对经过“大跃进”和“十年动乱”后的苏州园林名胜的破败状况,奋笔疾书,写了一篇长达五千余字的调查报告,《文汇报》于当年11月30日全文刊登引起了极大反响。

邓小平等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保护苏州古城很快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随即派了调查组前往苏州,并很快发出了相关规定。为了落实这一决定,苏州市于1 982年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名胜古迹大普查,除了140多处国家,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勘察登记外,又对200多处有相当价值的古建筑钉上“控制保护建筑”的蓝牌牌,这就是目前“条例”中所指的古建筑。在随后的20多年间,国内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有许多没有躲过旧城改造中被拆除的劫难,而苏州的这批古建筑因有蓝牌牌而享受“准文物”待遇,绝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

然而,数以百岁计的古建筑犹如风烛残年的老者,急需维修保护。全市每年用于文保单位的维护资金仅数百万元,对“计划外”的更难以顾及。这些“准文物”最大的业主是房管部门,至今还住在里面的租房户大多数为低收入家庭,每平方米的房租平均仅为0.59元,还有是陷入困境的集体企业厂房。

位于卫道观前2号的潘宅,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建筑,占地5400平方米。其中2/5被振亚丝织厂占为培训中心,余下还住有80多户人家。这座乾隆年问巨商潘麟兆兄弟建造的江南第一豪宅,如今墙壁斑驳,门窗破损,楼梯摇晃,地板戛吱作响,裸露的电线似蜘蛛嗣,正是苏州古建筑的一个缩影。

苏州作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她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这批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精神财富,还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物质财富,主要为他们居住过的古建筑。在明清鼎盛时期,苏州古城内外的私家园林巨宅达600多处。现存的这200多处古建筑,成为古城苏州硕果仅存的历史文化“遗传基因”,支撑着苏州独有的名城风范江南遗韵。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飞速发展,去年GDP已跃至国内大中城市的前5名。苏州人深感这除了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还得益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们决心探索一条“建立持续投入机制”的保护之路,以保护这批吴文化瑰宝的古建筑。他们在深入调研中了解到:全市200多座控保建筑绝大部分处于只用不修,破损严重。消防设施差的“苟延残喘”状态,每座古建筑的住(用)户搬迁及维护费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一二千万元,总费用将达数十亿元;但是,修好以后怎么用?市房管局曾有过多次尝试,均失败了。如山塘街上的鲍家祠堂,1980年花了200万元修复后,由于条条框框一直没能推向市场,只得雇了2个民工看守。如今农民工已从中年变老年,祠堂却又需大修了:前些年有些古建筑修好后,打破了条条框框,进行了有益的上市演练,获得成功。如苏绣创始人沈寿的故居“绣园”,唐寅故居“桃坞别院”,拥有精美木雕刻的“德园”等,一些真正认识到古建筑价值又有条件的单位,对其拥有的古建筑都尽力投资维护。比如几乎所有有古建筑的学校都修复了,并将其作为创名牌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多得的“资本”;沧浪房产公司在白地上造了座古典园林式私家庭院:紫竹苑,竟以2500万元成交,说明“克隆古建”也能受到市场欢迎,更不用说正宗的“遗传基因”了。

以上种种,给人以深刻启示:对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已刻不容缓;动员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是保护的重要前提;以多元投入替代政府单元投入,以市场化运作替代只保不用模式,是保护的重要机制,既要鼓励,更要支持是政府对市场运作的正确态度。

目前苏州有250处控保建筑,大部分居住混杂,除了日常的修缝补漏,普通居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修缮。有人估计,这些建筑如果要全部修复,至少需要7亿多元,目前单靠政府根本无力承担。

为了将古建筑保护市场化运作好,苏州开通了“苏州古建筑网”,专门提供苏州古建筑信息,出台《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对于社会资金参与古建筑保护的进行奖励。在这个奖励办法中,政府的贴息最高可达100万元人民币,奖励金额的最高标准是工程维修总额的10%。

然而,苏州的种种鼓励措施似乎并未得到市场的理解,在市场化运作中屡遭冷落;2004年,位于苏州古城区的古民居“葑湄草堂”曾以5600万元的价格酝酿上市拍卖,结果却不了了之,2006年,苏州最大的单体民国建筑朱家园别墅在上海流拍,常熟的“翁同毹”故居小南园因竞拍人员匮乏,没有如期拍卖。

2006年以来,苏州政府和民间都在积极探索更好的保护之路,不少控保建筑都上了面向市场的拍卖台,但除了山塘雕花楼之类的少数古建筑拍卖成交外其他的拍卖都以失败告终。苏州建立控保建筑的资料库将为古建的保护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但进行实质性的保护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苏州市古建筑古城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今天我叫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