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夜归人

2010-02-26 05:57
市场周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舞厅酒吧杭州

有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说咱们中国人从千禧年之后,放假的天数是30年前的一倍多。一下子多出这么多空闲的时间,如何kill time成了一个需要解答的方程式。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时间的分配越来越吝啬,他们可以在必要的时间里争分夺秒,也愿意为愉悦的精神生活消费大把时光、金钱。这是一种慢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人生的自信和对自己的善待。

今天,我们就是要给虚度时光、给慢生活正名——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总有一天会证明,时间性消费是社会文化经济繁荣昌盛的象征和重要内核。本期就让我们走进“夜生活”,到1912来“虚度时光”吧!

——编者

夜晚是一个人的江湖,一脚踏进去了,肾上腺素分泌的同时,看到江湖五彩缤纷的色彩,却不见得触及本色。

北京,上海,杭州,香港……抑或喜欢其他任何路过城市的夜,完全是个人爱好碰上了合适的磁场,金风雨露的相逢,触动了城市最魅惑的夜表情。一个城市有多少夜的表情,就有多少种不同程度的一见钟情,喜欢夜生活的人,总是知道怎么去找寻最合适自己的lifestyle。

夜食:大众基调

90年代初的北京,给南方人印象最深的是:没地方消夜!整个北京城,晚上9点以后就没有餐厅营业了,搞得那些习惯了晚上10点以后来碗滚粥、点几个小菜、喝几瓶啤酒的南方人很是不习惯。十几年过去了,北京的夜生活空前繁荣了。泡吧,唱歌、搓麻、Spa,甚至不太让人兴奋的加班,这些都被归入后天形成的“夜猫子”的夜生活。而“刷夜”之后,不约而同地,他们会寻找消夜,补充能量,放松身心。

只是北京的消夜,尽管热闹且大众,却还是没有南方消夜来得温婉,精巧,丰富。北京的消夜,要么是路边摊,烧烤兼麻辣烫,看见城管就四散奔逃的那种小买卖,要么是晚餐的翻版,满满堂堂一大桌子,动辄几百块吃顿消夜。说起北京的消夜,不能不提“簋街”这个地方,这里算得上是北京消夜的发源地了。大约10年前,每到晚上10点以后,就会有一拨接一拨的“夜猫子”来这条街上吃饭,餐厅老板们相继延长营业时间,最后索性都改成了24小时。一来二去,小街的名气越来越大,深夜整条街的红灯笼成了这里的标志。于是老百姓给这里起了一个贴切的名字——“鬼街”(旧时观念是,“只有鬼才在夜里出来活动”)。“金鼎轩”、“花家怡园”、“贵州箩箩酸汤鱼”一批走在前面的24小时营业食店应运而生,声名远扬。最后,主管部门正式把这条街命名为“簋街”,给了这里一个正大光明的名分。

酒吧:什么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

到北京,你一定要去酒吧感受下当地的酒吧文化——那是全国酒吧最多、人气最旺的地方。与别的大城市一般只有一条酒吧街不同的是,北京酒吧分布广,主要集中在三里屯、后海,工体一带,另外还有很多很多散落在各个角落,绝对不能错过。三里屯北街毗邻北京最大的使馆区,老外是北街酒吧固定的客人,不长的街道上聚集着几十家酒吧,门口紧挨着门口,都是灯红酒绿、欢歌笑语。尽管很多人都说随着时代变迁和一拨又一拨的拆迁,三里屯已经被掺进了更多的工业化气息。然而,在众多新秀分散客源的同时,作为鼻祖的三里屯仍然是那么红红火火,仍有不少老外和老客钟情三里屯。在他们的心目中,三里屯永远是午夜最热情的摇摆,是北京酒吧文化中不老的神话。

在北京,什么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酒吧从音乐风格,装饰风格的区别也决定了消费对象的情趣选择。北京的酒吧是国内最多种多样的——利用废弃大巴士的“汽车酒吧”,与足球相关的“足球酒吧”,能在里面看电影的“电影酒吧”,充满艺术情调的“艺术家酒吧”,挂满汽车牌照的“博物馆酒吧”,当然,能连上Internet的“酒吧”更是遍地春风。

老胡同:温情脉脉

所谓老城区夜游地主要是指什刹海、南锣鼓巷,旧鼓楼大街和东直门内簋街。这四条街道几乎东西贯穿了北京的老城区。走进南锣鼓巷,浮躁的心立即平静下来。这是条古老的街道,灰墙,灰瓦,灰色的路,红色的灯笼静静地挂在各家门口。不同特色的小店互不干扰,街上的人悠闲自在,屋中的人恬静详和。因为这条街上有中央戏剧学院出入的多是时尚的年轻人,所以这条街上便是古老与时尚的完美结合了。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它并非隐藏,而是以高洁之态立于人间。

香港:多层次的不夜城

香港夜生活是多层次的,这一点从形容夜游的词汇之多,便可见一斑。由以往传统含蓄的“去玩”,到“去wet”,“去Wave”等近年来常挂在年轻人口头的则是“去蒲”,出处乃广东口语中的“蒲头”一词。

时下香港最流行的夜生活不外乎到卡拉OK和到酒吧喝酒谈天跳舞香港人称“clubbing”,当然,这更被年轻群体所热衷。然而,香港的夜生活是多层次的,没有既定的模式。好像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会约一帮牌友打场通宵麻将,或者半夜去西贡钓鱼,又或者像尖沙咀文化中心和美孚那帮新潮的年轻人,会趁着夜阑人静之时聚在一起玩玩滑板和花式单车,比较小众,但也是夜生活的一个缩影。香港就是这样,极具包容任何人都能在这个时间,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香港的生活节奏急速迫人,连夜生活亦如此。去香港旅行的时候,在晚上11点坐上叮叮车,对于我这样坠入购物之都的外乡客兴奋之余都难免疲倦,而车内有本地的老人,有戴着耳机的年轻人,甚至还有抱着Baby的小夫妻,一个个神态自若,显然是早已适应了这样的晚归晚睡,车窗外的大街小巷依旧是一片灯火通明,特别是夜生活最繁华的铜锣湾,中环湾仔,尖沙咀,可以逛的店铺还是有的,24小时的便利店和食肆更是随处可见。

消费温和的酒吧区

香港不大,酒吧不少。名气最大的酒吧区非兰桂坊莫属。《夜宿兰桂坊》歌词婉约——“兰桂坊是什么?兰桂坊是爱情迷失的路口,是酒醉的柔肠,是情愿被谎言灌醉的小女人……”对于兰桂坊,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香港的这个时尚地标早已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看香港的俊男美女,想知道香港最新,最流行的夜生活到兰桂坊准没错。

兰桂坊一带的酒吧格调颇为时髦,他们不追究奢华更多的是天然与简洁,木台,高脚圆凳或高脚靠背椅,粗糙而坚实,许多酒吧都在临街设档,有的干脆把木啤酒桶放在店门前,看似装饰亦为餐桌。敞开式的设计给人感觉更加休闲写意,让游人彼此间的距离也更加靠近了。酒吧多数规模都很小,只有几十个座位,但招牌却高调,且几乎都是英文的。当华灯初上,夜幕低垂之时,兰桂坊的魅力与风采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四处音乐响起,各种肤色的外籍人士及本土年轻白领一族便会接踵而来。

这里虽然是香港白领出没之地,但消费并不昂贵。特别是近年来香港经济陷入低潮,酒吧区更是纷纷用低价吸引客人。一杯鸡尾酒不过二三十港币,一杯加冰伏特加50港币,酒吧还

为客人免费提供花生等佐食。

香港人享受着丰富但紧凑的夜生活,第二天早上却又可以如常工作,工作连接着夜生活,夜生活又连接着工作,形成了一个循环,这是个很独特的文化。

杭州:夜,最是人间天堂

杭州得天独厚,除了白居易、苏东坡、苏小小,许仙白娘子的那个西湖,还“三面云山一面城,一江清水城中流”。用杭州“老”小资的话来说:西湖不大不小,山峰不高不低,景区不多不少……一切恰好!

忆旧时好风景

1987年前后,杭州新侨饭店率先推出广式夜茶,但当时杭州人还不太习惯,响应者寥寥,直到1 994年前后,粤式夜茶开始在杭州风行。当时最出名的是官巷口的人人酒家和平海路的纽波曼(新贵族),手推车推推的笼屉虾饺。凤爪、排骨……当时这样吃夜宵很时髦;随后在平海路上开出的“万隆酒家”,可以算得上是坚持时间最长的夜宵酒店。已有十四五年的历史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杭州有了营业性的舞厅,如“乐通”,“杭饭”、“华侨”,后来就是建在防空洞里的坑道舞厅“紫阳”,“西子”、“宝石”、“葡萄园”,还有“少年宫”舞厅等等,晚场票价一般是1.5元。当时,流行的舞步有“水兵舞”、“抽筋舞”,“跷脚伦巴”,场子里人挤人,热闹的场面好似每天清晨在广场,公园看得到的晨练队伍。

到了80年代中期,杭州有了音乐茶座。一人一杯茶,买包瓜子,开个“黄桃罐头”,比较出名的有“少年宫”,柳浪闻莺的“夜花园”、平湖秋月的露天茶座、后来的“群艺馆”,“便宜坊”、“天香楼”、“朝阳”等。跟舞厅不同的是,在音乐茶座里表演的是一批年纪比较轻的演员,唱的歌也比较新,表演的舞蹈更是一般人模仿不了的霹雳舞。那时国内翻唱港台歌曲男歌手唱张行、周峰的歌,女歌手则唱邓丽君、千百惠的歌。

1994年,开在长生路上的“振动波”,还有后来的“卡萨布兰卡”、“野牛”等,是杭城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酒吧。当时,“振动波”显得很另类,不到100平方米的店里,墙面上嵌着管道电线,显像管等金属零部件,吧台背景墙上贴着国外电影的海报以及客人们喝酒时拍的照片,进门挂着留言板和飞镖靶,店里播放摇滚乐和国外的流行音乐。而正是“振动波”的出现,带起了杭州的酒吧风。

恋今时新风尚

说到杭州,总不能忘记西湖。一只木船,一壶清酒外加三两好友,摇到湖中央,经三潭印月过断桥残雪,看星星看月亮,听水鸟歌唱……这样的夜晚让人们想到了人间天堂。

在杭州,泡吧喝茶喝咖啡,大概能算得上最健康的夜生活了,去麻将馆搓麻,去健身房瑜伽房大汗淋漓,或者去艺术充电(学舞蹈、学钢琴、学插花、学绘画……)也是不少杭州人的选择。

杭州的茶馆以环境优雅,布置精致、茶点丰富而著称,而咖啡馆则打“品牌”和“地段”这两张牌,像蓝山,上岛,星巴克、名典等均以品牌著称,而欧陆风情则以它的地理位置见长,在六公园联谊中心的楼上,从露台上能看夜西湖,此番夜生活,就完全是活在风景中了。

杭州人的性情和自得其乐让他们固执地保留了上千年的生活习惯,这样的固执甚至达到了消磨意志的程度。像杭州本地“小乐昏”(一种类似单口相声的杭州方言说唱艺术)第五代传人安忠文,解放前就开始在杭州最热闹的吴山广场和杭州大厦前唱,而到了今天,杭州人最不加修饰,参与人数最多的夜生活仍然发生在这两个地方。对杭州来说,要单以夜店的火爆和夜晚城市的明亮程度来总结它的夜生活,那它显然差强人意了,但从夜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溯到杭州人的性情和他们对闲适生活的衡量标准,它也就跳出了流行夜生活的俗套,因为“生活”对于杭州人来说,比“夜生活”更重要。

上海:精致奢华的海派风

上海,这个位于长江入口,被泥沙冲击而成的平原,自从它在世界舞台上“成名”的那一刻起,似乎就与“夜”分离不开了。“东方夜巴黎”、“不夜城”,它歌舞升平,华灯异彩,叫人迷恋却也迷惑……

曾经:外币与黄金堆积的夜宴

20世纪30至40年代,可谓上海的黄金时期。当时上海夜生活最为繁华、密集的地区莫过于英租界(公共租界)上的静安寺路,被认为是最有情调的马路。从石门一路到陕西北路一段是当时上海咖啡馆最密集的地方,有喜临门、凯司令、皇家等。而位于江宁路静安寺路口处的新仙林舞厅,与当时西面的百乐门,东面的仙乐斯,对面的大都会合称上海“四大舞厅”。

去舞厅跳舞,听歌是当时上海名流们最主要的夜生活方式。四大舞厅中,就属百乐门最有名气,在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个上了年纪的上海舞女,发现自己是在台北的一家低级舞厅里“好个没见过世面的赤佬,左一个夜巴黎、右一个夜巴黎,说起来不好听,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可见当时上海滩的繁华程度。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这句广为传唱的《夜上海》是对老上海生活的最鲜活描绘。

今时:格调与品位的新海派

21世纪,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经济龙头再一次登上了世界舞台,相对老上海,海派文化有了深层次的净化,它依旧华丽,却又不过分张扬。

上海的酒吧洋气,精致又温和:可以很嘈杂,也可以很静雅,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无所不谈。海派文化彰显,老外在这里司空见惯,就像每天喝白开水那么简单更多的地方各种肤色的人围坐一团,不分国籍不分语言,音乐和肢体是最好的交流,也有许多酒吧老外多于本地人,身处其间仿佛走进了另外一个国度。乐队也是上海酒吧的一大特色,很多人因为爱上一个乐队从而爱上了一个酒吧。

衡山路,茂名南路的风格显然已经不被推崇,除了少数品味独特的店家,其余虽然依旧灯火辉煌,却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热闹。上海人开始追求一种复古的感觉,用一种更时尚,优雅的方式去延续老上海的辉煌。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新天地了,这一片占地3万平方米的地方,原是最具上海民俗风情的典型民居——石库门。在改造后,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石库门建筑群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游人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二,三十年代。新天地每座建筑内部,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厅、咖啡馆、酒吧……门外、门里,一步之遥,恍如隔世。这样一种现代海派风格,让新天地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

除复古之外,上海的夜生活还讲究雅致,在淮海路附近的复兴公园就是这么一个地方。集酒吧、餐饮于一体的PARK97,官邸、钱柜KTV都聚集在这里,外表宁静的公园里,是凌晨仍人流涌动的热闹场景。

猜你喜欢
舞厅酒吧杭州
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漠河舞厅”
1600家舞厅自荐做疫苗接种中心
The end of British pub culture? 英国酒吧文化已日薄西山?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混进酒吧的小偷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杭州旧影
忘了自己是谁
A Moment of 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