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城 一座商城 一脉商魂

2010-03-02 10:14
新华商 2010年1期
关键词:洪江天井商城

繁 娟

古城的脉动:一切都是围绕“商”字展开,洪江人把“商”发挥得淋漓尽致

想到湘西,很多人便会联想到沱江边婷婷袅袅的凤凰。殊不知,潇湘之西的沅、巫两水河畔,伫立着一座曾经繁盛一时的洪江古城,另种风情,却同样引人入胜。

多方通衢的水道造就了古城当年的兴盛,便利的近代交通却将它切割在了一个“死角”,湘黔铁路从北边经过,运来一座怀化城;国道从西边通过,促就了黔江大片新市区。这恰是洪江的一种幸运,古城因此没有被开发大潮席卷而去,得以保留住原汁原味的古朴。

“七冲八巷九条街”的窨子房

在这个冬天里的一个清冷的午后,从巷口踏着沐过数百年风雨的青石板拾级而上,便走进了洪江古商城。

抬眼望去,窄窄的巷道两边高墙耸立,屋檐连横。推开一方庭院厚重的大门,发现屋内高墙环抱,内里两三层高的房屋一进进地围起来,屋顶从四方成比例地向中心低斜成小方形天井。这每进留下的天井虽都有吸纳阳光雨露和空气流通的功能,却又有分别,全部封闭的称为“干天井”,完全敞开的称为“湿天井”,还有半开半闭的“干湿天井”。这便是洪江古商城特有的建筑——“窨子屋”。

所谓“窨”,如其字形,有窖藏之意,富商巨绅们都希望这样的宅第能如窖藏一般牢牢保护好其财物,因而窨子屋的高墙主要用来防范匪患。这些高高的外墙壁多是老青砖砌成的封火墙,墙内是木质结构的堂屋和厢房,廊阶用平平整整石板铺就,中堂、厢房两侧的墙体多为双头马头山墙。在窨子屋的天井里,由几块厚厚石板拉合而成的水缸随处可见,古人称之为“太平缸”。这些水缸雕有精美的鱼龙花鸟图案或刻有名家书法诗词,以储水防火,养鱼观赏。

从功能来看,这种建筑有很多特有的设计,窨子屋的铺面连着门墙,进门不是平常的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而是呈现几何等边的双斜角开门,进入庭院后可以看到内部格局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房屋前院第一层往往高大宽敞,适合做店面,二层多是通达的仓库式结构,后院较为隐密,一般就做起居室之用。由于庭院幽深,大多窨子屋都会建一个晒楼弥补阳光的不足。

虽然都沿用同样的建筑样式,但古城窨子屋也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有如宫殿式的高梁大气兼楼宇式,有回字形院落式。从细处着眼,屋子的门窗形式多样的雕花画梁,门楣、楹柱、照壁、家具上神态各异的龙游凤翔、云纹动物,生灵活现。

在洪江古商城里穿行,让人觉得屋若网织,状似迷宫。当地人告知,这是因为古城临水靠山,地势高低不平,因此房屋就地势错落而建,街巷绕房舍弯曲而走,造就了古商城街巷的密集交错的“七冲八巷九条街”。

顾名思义,“冲”“巷”“街”都是古城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有怎样的称谓。平整、稍直且长的称之为“街”,沿山沟而建的叫做“冲”,“巷”则是冲、街之间因地势变化所形成的走道。踏着青石板随意前行,往往每走数十米,就有各方蔓延的巷道倚高墙蜿蜒而去,看不到尽头……

时空交错的声响

在形如网织的“七冲八巷九条街”里,明朝的寺庙、墟场,清朝的会馆、行台、衙门、钱庄、客栈,民国的烟馆、学堂、报馆,一家连着一家。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民国时期的门匾、门联、石刻等,随处可见。

这座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古商城,虽屡经狼烟战火,却依旧保存下寺庙、墟场、驿站、衙门、报社、钱庄、银行、书院、学堂、会馆、作坊、洋行、客栈、烟馆、妓院、茶楼、育婴堂等多座古时建筑,足以向人们展示当年“商贾骈集,货财幅辏,万屋鳞次,贩樯云聚”的繁华盛景,也因此被称作活版的“清明上河图”。

岁月的推移带走了故人,洗尽了繁华,留下这些印记,也在不断植入新的气息。这片古城是三四年前才被专门保护起来,号称按照“修旧如旧,风物协调”的原则进行挖掘整理。因此不少老宅子里还住了人,多半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因为“保护”,很多宅院被加以修缮,这些“新”房子里则多是身着古装、以仿古表演为业的年轻人。

这一老一新让人在古城内感受时空交错,迈步百年。

刚刚还看见一位老人提着一筐新鲜蔬果颤颤巍巍推开自家院门,一跨进洪江镖局的大门,便听得一洪亮声音“发镖喽!”只见身材魁梧的总镖头对着神像三稽首,一声吼,押镖的一干人就摇旗呐喊从身边穿过……

他们身着古装,神情严肃,恍惚之间,好似把人带回遥远的过去,听见历史的声音。虽然现代商业化已经渐渐侵袭古城,但是这些人们却还认真地演绎着设定的角色,表现着百年前的繁华盛况。

走进红纱罗曼的绍兴班,一个古装女子正在抚琴吟唱,演绎当年青楼里的景象。琴声歌声袅袅向上,在敞亮的天井中久久回荡,空气里都弥漫着暧昧的味道。不多时,一阵电铃响过之后,突然传来孩子们朗朗读书声。原来,与这里一墙之隔的是后来落成的一所学校。孩子们稚嫩的童音又将人带回现在的时光……

阴天,深巷里的色调相当低沉,湿漉漉的青苔将墙面贴得更显斑驳,有些萧瑟的景象。然而,回荡在耳边这些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声音打破了这份闷意,让古城有了生机。

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会成为人头攒动的旅游胜地,不知那时是否还能体会到这种时空交错之感。

古城商魂

徘徊在这座宁静的古城,触摸着斑驳剥脱的砖墙,聆听着时空交互的声响,仿佛能感受到古城的脉动:一切都是围绕“商”字展开,洪江人把“商”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个临靠西南边陲的水边小城,号称“小南京”,成为湘西南的商业都会。翻看历史就能获知,史书记载,洪江古商城始于春秋时期,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末清初,最兴盛的时候全国有18个省,24个州、府,80多个县在此设立商业会馆。

这当然与它“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这里成了“水上丝绸之路”的要道,进贵州,入云南,经缅甸,过印度,到西域各国,销售木材、洪油、百货、丝绸、药材、瓷铁,白蜡。

这更需要人的才智、勤勉和积累。洪江商人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的传奇故事,用自己的悟性在中国的商业领域打出了一片天地。

洪江当地有句谚语叫“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抵不上洪江的犁头嘴”,可见洪江商埠码头的阔绰与霸气。在民国时代的湖南省,这里的货币流通量也仅次于省会长沙,这也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洪江商人理性与成熟的标志,却是经历商海涤荡之后沉淀下来、传承继往的“商道”。

位于洪江古商城塘冲1号的“陈荣信商行”有一块宝物,是拓在庭院内墙上的郑板桥手书真迹“吃亏是福”。除了这四个大字,下面还有小字几行:“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板桥郑燮题”。

据说民国中期,江苏商人郑煊来洪经商,借居商行东侧厢房,因初来乍到,受骗上当,郑煊血本无归,于是返回老家,从祖辈的遗物——郑板桥手迹“吃亏是福”中领悟出其中之意,便又来到洪江借居该处,以平和的心态从事经商活动,结果没多久就发了起来。于是,郑煊便将此话拓印在庭院内,作为商业警语时刻提醒自己。

除了“吃亏是福”的家训,古城里还有很多商界警言,譬如“鱼龙变化”的太平缸,“外圆内方”的警示柱,“义方恪守”的门联,“里仁为美”、“对天勿欺”、“居仁哺义”的警语……可见洪江商人推崇这种追求诚信、注重商德、灵活多变、回报公益为核心的商业文化。

百年风雨,浮华仍存。这座用商业语言来诠释“发达之路、创业之术、做人之理”的古城,虽然已经渐渐隐退到历史深处,依然用厚重的商道文化引人驻足。

猜你喜欢
洪江天井商城
学校的天井
被拐20年凭4岁照片找到家
镇党委书记充当恶势力“保护伞”获刑
京东商城
一定要留个天井
一定要留个天井
雨天
商城
悦居商城
悦居商城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