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在上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临床比较

2010-03-10 08:41李晓鸾孟文霞王燕刘艳梅孙长春
河北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变应原尘螨结膜炎

李晓鸾 孟文霞 王燕 刘艳梅 孙长春

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在上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临床比较

李晓鸾 孟文霞 王燕 刘艳梅 孙长春

目的 比较在上、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CPT)结果的差异,为在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中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6至 2008年在我科就诊的符合变应性鼻炎、结膜炎和(或)支气管哮喘诊断的患者 178例,分为 3组:单纯支气管哮喘组 45例、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鼻炎和(或)结膜炎组 50例、变应性鼻炎和(或)结膜炎组 83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采用北京协和医院眼结膜激发试验评估标准分别记录,同时进行屋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以及血清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E(d 1-sIgE)检测。结果 3组随着皮肤点刺试验“+”的递增,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结果 +++以上患者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不受变应性疾病累及器官的影响,在不伴上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中亦存在一定的诊断价值。

变应原;尘螨;结膜激发试验;变应性鼻炎;结膜炎;支气管哮喘

结膜激发试验是一种在人为严格控制下用少量可疑致敏物激发临床症状,以观察试验物与变应病相关性的方法,较支气管激发试验更加安全,易于操作及观察。我科近年来开展了大样本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分析,比较在上、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结果的差异,为在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中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6至 2008年在我科就诊的符合变应性鼻炎、结膜炎和(或)支气管哮喘诊断的患者 178例,其中男90例,女 88例;年龄 4~72岁,平均年龄(40±16)岁。分为 3组:单纯支气管哮喘组(第 1组)45例、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鼻炎和(或)结膜炎组(第 2组)50例、变应性鼻炎和(或)结膜炎组(第 3组)83例。所选病例参照相关诊断标准,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

1.2 方法

1.2.1 试验前期准备:试验避开患者急性发作期以及饮酒后;试验前未进行免疫治疗;试验前 2周未做过结膜激发试验;试验前停用眼部局部用药2周以上,停用全身用抗组胺药物 1周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周以上;遇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结膜炎以外的眼部疾患、佩戴角膜接触镜者待愈后 2周进行结膜激发试验。

1.2.2 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专业检查室,室温约20℃,患者进入室内休息 10min,取端坐位,检查并记录双眼基础情况,确定无急性结膜疾病,双眼结膜状况无明显差异后进行激发试验。以微量移液管取 10μl阴性对照液(由 ALK公司提供除无屋尘螨变应原蛋白外所含成分与变应原试剂相同)于患者一眼中,随即另以微量移液管取 10μl变应原试剂(为ALK公司提供屋尘螨变应原试剂 30 HEP/2ml)于另一眼下结膜囊中。患者闭目头后仰 30 s,于激发后 5、10、15 min参照北京协和医院评估标准观察并记录。对照侧出现明显速发相反应或有迟发相反应者另作记录,不列入统计范围。

1.2.3 屋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试剂为ALK公司提供屋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剂,操作及评定标准参照厂家提供标准。

1.2.4 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E(d1-sIgE)检测:采用 Pharmacia公司 Uni CAP系统 -100型进行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试剂均为南京美瑞公司提供),在 Uni CAP系统 -100型中自动完成。

1.3 观察及评价项目 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采用北京协和医院眼结膜激发试验评估标准分别记录为 -、+、++、+++、++++。结膜激发试验操作由我科医师专人进行,结果观察记录由我科另一医师(第三方)进行双盲评判。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第 1、2组做病例,第 3组作对照,依皮肤点刺试验 -~++++分层,统计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结果 -~++++患者例数。3组随着皮肤点刺试验“+”的递增,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结果+++以上患者比例逐渐增加:皮肤点刺试验 -者 3组分别为 22%(2/9)、0(0/12)、0(0/24);+者均为 0;++者分别为 10%(2/20)、5.3%(1/19)、7.1%(2/28);+++者分别为 50%(2/4)、100%(2/2)、100%(1/1);++++者分别为 50%(2/4)、75%(6/8)、75%(3/4)。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上下道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结膜激发试验不同评判结果例

3 讨论

变态反应性疾病已成为新世纪的流行病,发病率超过 20%,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变态反应性疾病虽然可以表现在不同器官发病,究其病因就是变态反应在局部的表现,正确的病因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目前临床中采用的变应原检测方法通常是皮肤试验及血清IgE检测,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激发试验是一种在人为严格控制下用少量可疑致敏物激发临床症状,以观察试验物与变应病相关性的方法。对于支气管哮喘,可以进行特异性变应原的支气管激发试验,但所激发的临床症状对患者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性。结膜是上呼吸道黏膜的延续,上下呼吸道在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共同点,结膜激发试验更安全,易于观察评估,结膜激发试验能模拟自然发病状态,为诊断相关疾病提供了多时相、多角度观察机会,其敏感性、特异性及有效性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1-5],用于变应性结膜炎及变应性鼻炎的病因诊断中已经得到认可[2]。能否应用结膜激发试验反映下气道对变应原敏感情况是本研究的目的。

我们对 178例根据询问病史疑有屋尘螨过敏者进行了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观察发现 3组随着皮肤点刺试验“+”的递增,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结果 +++以上患者比例逐渐增加。依照皮肤点刺试验予以分层,比较 3组各层出现不同级别屋尘螨结膜激发试验结果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 2组疾病已累及鼻和(或)结膜,并且较对照组受累器官更多,但结膜激发试验结果并不重于对照组,似乎结膜激发试验结果只与变应性鼻炎和(或)结膜炎有关,但是第 1组的结果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以推测,介导下气道变态反应疾病的屋尘螨特异性 IgE亦能够与结膜中的肥大细胞相结合,在人为定量的屋尘螨变应原暴露的情况下,导致结膜局部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在变态反应过程中,肥大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正常情况下结膜固有层每平方毫米含 5 000~20 000个肥大细胞[5],大多数为结缔组织型,并不出现在正常结膜上皮层。而在变应性结膜炎患者结膜上皮层有肥大细胞存在[5,7],其细胞类型为黏膜型[7],那么变态反应性哮喘患者的结膜上皮层也存在这型肥大细胞,才能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时表现出阳性反应,或者说这些患者结膜已对该种变应原敏感,尚未出现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症状,这一推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屋尘螨变应原结膜激发试验不受变应性疾病累及器官的影响,在不伴上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下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中亦存在一定的诊断价值。

1 孙长春,孟文霞,孙晓英.变应原激发试验.见:韩德民主编.变应性鼻炎.第 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7-203.

2 Bernstein IL,Li JT,Bernstein DI,et al.Allergy Diagnostic Testing:An updated practice parameter.Ann A llergy Asthma Immunol,2008,100:S1-S148.

3 Chelminska M,Niedoszytko M,Jassem E.Clinical value of conjunctival allergen challenge in diagnosing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related to latex.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7,20:207-208.

4 Garcia-Medina JJ,Garcia-Medina M,Zanon-Moreno VC,et al.Conjunctival provocation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ocular hypersensitivity to Chlorobutanol.Cornea,2007,26:94-97.

5 Mortemousque B,Fauquert JL,Chiambaretta F,et al.Conjunctival provocation test: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allergic conjunctivitis.JFr Ophtalmol,2006,29:837-846.

6 Nauta AJ,Engels F,Knippels LM,et al.Mechanisms of allergy and asthma.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8,585:354-360.

7 ChoiSH,Bielory L.Late-phase reaction in ocular allergy.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08,8:438-444.

C linical app lication of conjunctiva l provocation tests with Dermatophagoides p teronyssinus in 178 patients w ith alergic disorders

LI Xiaoluan,MENGWenxia,WANG Yan,et al.Department of Allergology,The First Hospital of Hebei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Objective To provide application basis in clinic for allergen conjunctival provocation tests(CPT)with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 p)in diagonosis of lower airway allergy diseases by comparing the resu lts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airways.M ethods One hund red and seventy-eightallergic outpatientes were observed.The patient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simple bronchial asthma group(n=45),asthma with allergic rhino-con junctivitis group(n=50)and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group(n=83).All the patientes

CPTwith Der p and their scores according to their disease extent were recorded.Skin prick tests(SPT)and serum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d1-sIgE)determ in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time.Results The larger the SPT wheal,themore positive CPT cas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Conclusion Allergen conjunctival provocation testwith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 p)is a usefu lmethod in the diagnosis of upper and lower airway allergy diaeases.

allergen;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conjunctival provocation test;allergic rhinitis;conjunctivitis;bronchialasthma

R 392.8

A

1002-7386(2010)06-0663-02

项目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支撑计划项目(编号:08276101D-14)

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

2010-01-27)

猜你喜欢
变应原尘螨结膜炎
面对小小尘螨,我们该怎么办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跟螨虫在家做伴
565例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结果分析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春季过敏性结膜炎的防治战略
如何除螨才有效
蒙医治疗结膜炎症临床研究进展
舌下免疫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应用于急性结膜炎患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