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

2010-03-13 02:08梁润冰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57
当代经济 2010年7期
关键词:网民政府政治

○梁润冰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惠州 516057)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不仅成为广大民众向政府进行利益表达、利益博弈、甚至利益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政府和官员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和开发民力的重要途径。在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下,以报刊、广播和电视为媒介的传统大众政治沟通机制不仅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和执行的需要,也难以满足民众参政议政、表达监督的需要,以网络为媒介的政治沟通于是异军突起,引致中国政治沟通机制的加速重塑。可以预计,随着未来中国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中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在政治方面,特别是沟通政府与民众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网络政治实践热潮这一新现象在中国的兴起,迫切需要我们对网络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进行研究。

一、网络政治沟通概念界定

1、网络政治沟通概念及表现形式

网络政治沟通是指掌握一定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如政府、民众、社会团体等)通过互联网这一特定媒介输送、获得和处理政治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一个完整的网络政治沟通过程至少包括沟通主体——政治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沟通渠道——网络,以及沟通内容——政治信息三个要素。

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静态传播方式不同的是,互联网是一个多向互动式传播的媒介方式。当前,网络政治沟通形式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自1999年1月中国政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不仅通过政府网站来获取其所需的各种信息,而且还通过与政府的沟通互动来实现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网上论坛(BBS)和虚拟社区。网络论坛和虚拟社区不仅成为政治新闻和政治观点的集散地,同时还成为公共舆论的集散地,在中国网络政治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三是网上签名和网上调查。近年来,中国的网上签名和网络调查在中国的作用越发突出,已在不少重大政治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博客、播客和闪客。博客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言论载体,它打破了网络出版的限制,网民通过博客传播的观点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社会思潮。播客、闪客是通过制作音频甚至视频节目的方式向网民传播各类信息。

2、网络政治沟通的特征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运用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网络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网络的政治沟通作用得到快速增强。与传统政治沟通相比,网络政治沟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一是从网络政治沟通的主体、沟通过程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来看,网络政治沟通具备个体性和多元性、平等性与隐匿性以及自主性与独立性等特征。二是从沟通媒体自身的特点来看,网络政治沟通具备及时性、互动性、全球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三是从传递的政治信息来看,网络政治沟通具备容量无限、廉价易取、实效性强和传授面更广等特征。

3、网络政治沟通的结构

在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的传播环境中,信息沟通是单层次静态的,还存在滞后性。网络沟通具有的特点是,信息接收方不仅在信息接收的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而且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还突破了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实现了多对多的网状沟通状态。在网络沟通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被赋予了平等地位,不管是传统大众媒介的职业传播者还是一般用户,都可以向广大的不确定的受众发布信息,即时获得反馈,或直接与信息的接受者进行交流。网络政治沟通模式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

图1 网络政治沟通模式图

二、网络政治沟通对中国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沟通媒介和方式,对我国的政治沟通和民主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发展的不规范,也可能会对政治发展带来挑战。

1、积极影响

(1)加速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随着网络政治沟通的兴起,网络民主成为网络及网络政治沟通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股新的力量。网络政治沟通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大力促进了公民的直接政治参与推动了官民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协商;网络政治沟通的平等性,带来传统等级权力结构的消解,有利于民主的形成和发展;网络政治沟通的低成本性和便利性降低了民主运行的成本。这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2)维护和巩固政治秩序。在网络政治沟通中,沟通者之间隐去了因权力、地位不平等所带来的重重障碍,这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协商和对话来进行充分的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和整合,从而最终创造出一种互利多赢的局面。因此,网络政治沟通通过利益整合,化解社会冲突和强化对社会的控制等多个方面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维护和巩固政治秩序。

(3)推动科学民主决策。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政治沟通将在促进中国政治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政治沟通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决策观念,培养现代决策意识,也有利于加强民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有效减少政府的决策偏差和失误。在信息处理方面,网络通过优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信息偏差问题,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有效保证。

(4)促进公民相关政治权利的实现。网络具备的透明、平等以及沟通的低成本等特性,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其中,有力地提升了公民的网络政治权利意识。此外,网络政治沟通拓宽了相关政治权利实现的途径。公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不仅部分实现了其参与权,也实现了表达权;公民通过网络监督政府工作,其监督权也就得到了部分实现。

2、消极影响

(1)网络政治沟通主体的不平等性。当前,政治生活中“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形态对当前中国网络政治沟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表现为国家沟通主体较强而社会沟通主体较弱。我国政治沟通的主体以执政党及政府为主,这两者无论是在沟通渠道、还是在沟通资源和沟通能力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而社会沟通主体,不论是沟通渠道、沟通资源还是沟通能力方面,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2)网络政治沟通带来的欺骗性。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络沟通更容易产生欺骗行为。由于网络使沟通主体的参与非常自由,从而使得一些非法参与行为更加隐蔽,甚至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被一些极端分子以合法的身份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并将可能影响政治参与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3)网络政治沟通的不规范性。当前中国的网络政治沟通普遍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障。在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很难对网络政治沟通中沟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沟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程序作出规定,特别没有对政府与民众进行网络政治沟通的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其结果是网络政治沟通的不规范性以及沟通效果的不确定性。

三、网络时代下政治沟通机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网络政治沟通在我国政治沟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1、政治沟通主体的认知差异

沟通主体对网络沟通方式认知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沟通主体(主要是政府)易存在缺位现象。在网络沟通过程中,一些沟通主体可能会逃避与民众进行沟通,还可能会对沟通中民众所表达出的诉求不作有针对性的回应,使网络政治沟通失去其意义。二是造成网络政治沟通低效率。对网络政治沟通的认识和处理上,普通网民和政府官员存在分歧。普通民众将网络政治沟通当作实现自身权利、体现自身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手段;而官员往往认为网络政治沟通会妨碍权力的行使,对网络政治沟通热情偏低,期望值也较低。对网络政治沟通的功能认识上,普通网民看重网络政治沟通的参与、表达、监督的功能,而政府官员看重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宣传和教育功能。此外,政府官员和普通网民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意愿也参差不齐。

2、政治沟通渠道的局限性

尽管网络使用费已经大幅下降,但仍未达到低廉的水准。过高的网络使用费阻碍了网络大范围普及,也阻碍了网络政治沟通发挥其应有作用和效果。一是网络接近权的不平等性。根据CNNIC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但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2.6%,中国网络接近权的实际不平等由此可见一斑。二是网络“话语权”的不平等性。那些拥有更多沟通资源并更懂得沟通的网民往往在网络沟通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三是网络自身的脆弱性,使得网络为媒介的网络政治沟通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3、政治沟通文化培育缺乏

尽管我国在网络硬件设施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在网络立法、网络文化建设和网民教育方面犹显不足。一是从沟通行为看,中国网络政治沟通中网民缺乏理性。由于我国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网民在政治沟通过程中冲动有余而理性不足,不利于网络政治沟通的良性发展。二是从沟通秩序看,中国网络沟通过程中无序状况时有发生,操纵和恶意炒作也屡见不鲜。不仅混淆人们的视听,更严重的是歪曲了网络政治沟通中的真实民意,使网络政治沟通的正常功能无法行使,政治决策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给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四、良性网络政治沟通机制构建路径探讨

面对网络政治沟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构建良性网络政治沟通机制,积极创设有利于促进中国网络政治沟通发展的条件,促进网络政治沟通机制有序发展。

1、优化网络政治沟通主体

提升沟通主体自身素质是网络政治沟通得以有效进行和发展的根本。一是提升网民的素质。不仅要提升网民的科学文化和网络技术水平,也要提升道德文明水准;不仅要提升网民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也要提升网络沟通能力。提升网民素质的方法除了教育培训外,还有舆论引导和实践养成相结合的方法。二是提升领导干部运用网络进行政治沟通的水平和能力。要提高领导干部对网络政治沟通重要性的认识。领导干部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网络语言,调整好心态,主动融入网络,积极参与网络互动。三是强化政府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责任。必须增强政府对合理网络民意的回应力,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公共权力运行特别是决策的透明度,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优化网络政治沟通客体——政治信息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技术方面,也在于制度方面,更在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方面。因此,优化政治信息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加政府运行的透明度。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程序、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有效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二是解决网络政治沟通中的信息鸿沟。政府不仅要推进信息公开,大力发展信息教育,还要承担起维护信息公平的责任,进行信息扶贫,有效防止因信息分化而带来的社会分化现象。三是解决信息虚假、信息扭曲、信息操纵等问题,需要采用道德自律、舆论引导、技术防范、管理控制和法律规制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加以解决。

3、优化网络政治沟通的渠道——网络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信息噪音、网络病毒甚至黑客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播政治信息出现偏差或被人为控制。因此,优化网络渠道是有效网络政治沟通的必要条件。一是加快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网络立法赶不上网络发展速度,需要加快加强网络立法。二是在不断提升网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网络的相对独立性,防止某些人为因素利用网络渠道妨碍政治沟通,充分发挥网络渠道的沟通作用。三是加强网络治理,营造网络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网来网去管理、网上网下共治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发展环境。

[1]淦家辉:中国网络政治沟通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

[2]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曾荣湘:解析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张海鹰等:网络传播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元书:政治系统中的信息沟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7]袁峰等: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网民政府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