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金钥匙”

2010-03-17 00:49汤金洪
天津教育 2010年11期
关键词:金钥匙共情学会

■汤金洪

共情,是打开心结、促进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金钥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有效的共情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只有教师的共情,没有学生的共情,往往是教师施爱,学生却“不领情”;反之,只有学生的共情,没有教师的共情,就会导致学生有情,教师却无动于衷。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如果都能共情,又都会共情,那么,心灵沟通、灵魂交融、人格对话将会更精彩!

一、共情的内涵及功能

“共情”这个概念有着哲学和美学的渊源。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建议用“Einfuhlung”这个德文单词来表述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Edward Titchener在1909年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来取代“Einfuhlung”,重新定义为:“一个把客体人性化的过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内部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对“共情”作了进一步阐释:共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像看自己一样去看别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深入到他人主观世界的能力,也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中文中,共情(empathy)有多种译法,如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神入等,其主要含义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是人类情感交融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珍贵感受,它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的共同感受或精神共鸣。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善解人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表达并强调的实际上就是“共情”。

共情的主要功能有:1.心理保健功能。师生共情能力的有无、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到师生个人的心情,也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果具备了共情这一人格特质,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人格特质,如善解人意、体贴、亲和力、关怀、合作、尊重、宽容、负责等。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越强,他的心理就会越健康。2.理解沟通功能。师生的很多矛盾都与双方缺乏共情密切相关。比如,教师遇到一个看起来十分傲慢无礼的学生,没有共情习惯的教师可能会这么想:他凭什么对我这么傲慢?不管怎么说,我都是他的老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师生关系必然会非常糟糕。相反,具有共情习惯的教师一定会这么想:他对我这么傲慢无理,是不是他心情不好,是不是受到过别人的伤害呢?这样的教师,不但不会埋怨学生,反而会主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3.人生升华功能。共情并非是单纯的情感现象,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的有机结合,才是共情的本质。共情中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总是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着,无知便无情,情感依赖于认识,情感也反作用于认识,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推动认识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促使人性得到升华,引发人产生高尚的行为。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人看到电视里的画面后,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捐钱捐物。这就是共情引起的情感共鸣和高尚行为,是人性升华的具体表现。

二、共情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共情技巧的运用

实践表明,教师并不是不知道共情,也不欠缺共情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缺乏共情技术的运用技巧。教师必须在掌握技巧方面狠下工夫,不断修炼。

1.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教师会不会共情,能否准确有效地共情,首先与教师的内在素质有直接关系。温家宝总理提出:“广大教师应当是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同时要求教师“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这其实就是对教师内在素质的要求。具体而言,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广的教育情怀、娴熟的技术能力、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师,才能与学生准确共情。

除此之外,教师的外部形象也不可忽视。作为共情的主体,教师穿着整洁、打扮得体、仪表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举止高雅大方,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具吸引力的“第一印象”,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亲近感。

2.敏锐观察,认真倾听。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教师不会或不愿意共情,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以及思想困惑等不了解。要与学生共情,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增强对学生需要及情感的认知和觉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用心从那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捕捉各种信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观其行固然重要,听其言同样很重要。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有声语言,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时,要把握住三个技巧:其一是情动。即倾听时要全神贯注,对学生的讲述要有真情回应,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亲切的、鼓励性的语言,提醒并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要,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教师,这是共情产生的基础。其二是心诚。在倾听的时候,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倾听,不要随便干扰或打断学生的讲话。即使学生讲的话你不爱听,也要不加选择地耐心听,静心体验对方的感受。其三是去评判性。即不要对学生所说的话作价值判断或者单纯否定。因为不当的评价或否定容易引起讲话人的反感和敌意,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说或不愿意全说,那么,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全部信息。在这种状态下,共情就不准确了。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观不符合教师的教育期望时,教师也应保持中立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无所顾忌地把全部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教师的面前。

3.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无论是认知、情感、知识经验,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是有较大差异的。有的想法和行为,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合理可行的,而在教师的眼里,往往认为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可行的。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教师倾听了学生的心声后,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去体验学生的所思、所感。这样,教师就不会主观武断、片面偏激,对学生身上原本想不通的诸多问题、看不惯的诸多行为,就会豁然开朗,就会对学生多几分理解、尊重和宽容。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爱学生之所爱,憎学生之所憎。这样,“共情之桥”才能宽阔畅达。

4.尊重对方,准确表达。准确表达,同样是重要的共情技巧之一。有的教师不能和学生共情,不是不了解学生,也不是不理解学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恰当。教师与学生共情,不仅要“心心相印”,还要“声声相通”。要把对学生的共情准确地表达出来,示意给学生。教师表达共情,要以尊重为前提,以准确的语言、恰当的方式传情达意,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的理解甚至是误解或抗拒。“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有的时候未必是好事,往往会适得其反,其结果不是“共情”,却是“伤情”。

(二)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共情,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共情,又要有学生对教师的共情。共情互动,师生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才能取得“双赢”的教育效果。一般而言,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共情自觉性都不如教师。教师在注重提升自身共情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除了要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共情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增强理解能力外,抓好以下两个环节尤为重要。

1.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儿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甚。在家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难免会将这种习惯带到学校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很少考虑或从不关心他人,在和他人发生冲突时,自我中心意识会更加膨胀,往往会发生口角或肢体碰撞。心理学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既不会与别人共情,更不会产生利他行为。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并具备共情的能力和习惯,就必须让学生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健全人格。一是要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尊敬师长,爱戴父母,关心同学。二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角色互换,凡事替他人着想,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经常想想假如我是他,我该怎么办。换位思考会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三是要设法培养学生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土壤。”凡是有爱心的人,都会细心体验他人的情感,也都会与他人共情。

2.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个别独生子女的“劣根性”是以自我为中心,情感狭隘,不懂得尊重人,更不会理解人。不会与人和谐共处、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人的人,是不可能与人共情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具体而言,就是要学会关心、分享、合作,学会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体贴,学会用平和的、对话的、协商的方法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学会共处,还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学会在各种人际“磨合”中找到新的认同,掌握人际交往、和谐共处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他人为人处事的风格,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不要随便打听他人的隐私,不要在背后议论人。对他人的优点和成绩要尊重,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也要理解和尊重。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也是一个人的权利,犯错误并不等于干坏事,犯了错误的人也不等于是坏人,每个人都是在各种错误的经历中不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绝不能一见人犯了错误就避而远之。不难想象,一个对犯了错误的人都能表示宽容、理解和尊重的人,其共情能力又怎么会缺乏?又有谁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共处呢?和谐共处方可有效共情,尊重他人才能准确共情。因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共情的前提条件之一。

猜你喜欢
金钥匙共情学会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会分享
唐冰的“金钥匙”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