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义其人及与曹雪芹的关系

2010-03-22 09:31吕晓华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明仁随园大观园

吕晓华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明义其人及与曹雪芹的关系

吕晓华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分析,认为明义应当生于乾隆十年左右,《题红楼梦》组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年之间,明义与曹雪芹也并不相识。

红学;明义;曹雪芹;随园

富察明义,字我斋,乾隆时人,出身于满洲贵族家庭。因为在其诗集《绿烟琐窗集》中保存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题红诗,因而备受关注。

明义是满洲镶黄旗人,傅清之子。曾担任上驷院侍卫的职位。上驷院是清代内务府属的三院之一(上驷院、奉宸苑、武备院),掌管皇宫内所用之马。清初以马上立国,对马政等武备事宜相当重视,包括上驷院在内的众多侍卫之职例由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满洲贵族子弟充任,由皇帝亲自掌帅。

关于明义的生年,大多数红学家都采纳吴恩裕的考证观点,认为明义生于乾隆五年(1770年)左右。吴恩裕的主要理由是,根据《绿烟琐窗集》诗选中《送毛海客归幕》一词有“二十年来饮侣吟朋”之句,认为明义作为一个有“二十年饮吕吟朋”的人,则写作此词时至少有三十五六岁了。再结合明义1777年才得到“邻善园”的事实,断定1777年明义三十六七岁,则生于1770 年即乾隆五年左右[1]。

笔者认为吴恩裕的推断或有不确之处,明义的生年应当比吴恩裕所推断的稍晚,应在乾隆十年左右。据天津发现的明义书札,我们知道墨香是明义的堂姊丈。墨香是清宗室,名叫额尔赫宜,是敦诚敦敏的叔叔,但年龄却比二敦小许多,生于乾隆八年。假如吴恩裕的推测是正确的,明义生于乾隆五年,那么墨香要比明义小三岁,但却是明义的堂姊丈,假设明义的堂姊比明义要大一两岁吧,虽说古今婚配都有女大男小的情况,但墨香娶一个比自己大四五岁的女子,总是不太可能。另外,据《爱新觉罗宗谱》,墨香嫡妻是傅佳氏,并非富察氏(按,查《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并无傅佳氏一姓,倒是有个傅佳氏,不知是否宗谱记载有误)。明义在书札中提到墨香时的话也很奇怪,云“承讯作匾之人,系余之堂姊夫墨香之岳丈”。一般说来,堂姊夫的岳丈,就应当是其堂叔(伯)。那么明义只须直接称呼堂叔或尊称“某某公”即可,不必绕个圈子称呼“堂姊夫的岳丈”。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明义这里称呼的“堂姊夫墨香之岳丈”并非其堂姊之父。这其中的关系殊为怪异,限于资料匮乏,姑且存疑。但无论怎样,墨香娶一个比自己大的女子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枣窗闲笔》的作者裕瑞的父亲修龄,娶的是明义的叔叔富文之女,据《钦定八旗通志》和《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载,修龄“乾隆五十一年三月薨,年三十八”,则修龄生于乾隆十三年(1784年)。有研究者指修龄之妻亦是明义的堂姊,若有确实证据的话,那么,明义的生年更不可能太早。

至于吴恩裕所瞩意的《送毛海客归幕》一词中的“二十年来饮侣吟朋”一句,笔者以为吴恩裕对此句理解有误。全首词如下:

送毛海客归幕,调寄沁园春

二十年来,饮侣吟朋,云摇雨翻。叹黄金台下,不收骏骨;红尘市上,潦倒诗仙。麈尾挥残,貂裘着敝,迹比征鸿更屡迁。空叫我,怅维驹有意,结社无缘。相看琴剑飘然,向赵北燕南再着鞭。恨长杨猎罢,未曾献赋;平原盟际,定望登坛。气概当时,文章千古,拂袖东溟投钓竿。闲情处,把断肠词谱,为我重删。

通读明义全词,都是站在毛海客的处境上来写的,其表达的是对即将入他人幕府的朋友毛海客的一种劝慰之情和“怀才不遇”式的鼓励之意。“二十年来,饮侣吟朋”是指明义所送之人毛海客,而非明义自指,明义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对即将“归幕”的毛海客赋词相送,进行宽慰,也是古代文人相交的一种常态。所以,有着“二十年饮侣吟朋”的应当是毛海客,而非明义。

总之,根据上述材料,笔者认为明义应当生于乾隆十年(1745年)或稍后。

那么,明义的《绿烟琐窗集》诗选尤其是《题红楼梦》组诗作于什么年代呢?

许多红学家都认为《题红楼梦》组诗作于曹雪芹去世之前。吴恩裕认为该组诗写于乾隆二十三、四年(1758-1759年)[2]。冯其庸先生则在吴恩裕先生的基础上,认为“这二十首诗的作年还应提前”[3]。现在,大部分学者都采纳了吴恩裕先生的意见,即认为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写作时间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左右。

笔者认为吴恩裕等大多数红学家对《题红楼梦》组诗的写作年代的判断都有很大误差,《绿烟琐窗集》全部诗作包括《题红楼梦》组诗在内均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后,即《题红楼梦》组诗的写作年份要比吴恩裕等人推断的至少晚十年。

《诗集》并没有按年代排序,而是按照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词的顺序,分类排列。二十首《题红楼梦》七言绝句就夹杂在大量丽情宴饮诗之间,排在诗集的后半部。这种分类排列方式给断定各诗的年代带来困难,但也可以划定一个大概的年代。细考集内全部诗作,凡能考出写作年次者,均在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四十年之间。明义的堂兄弟明瑞于乾隆三十三年二月战死于征缅甸之役,集中有众多明义给亲友的题赠送别诗,但没有一首给明瑞,反而有两首诗提到“亡兄筠庭”、“亡兄玉轩子”,“筠庭”“玉轩”都是明瑞的号,说明这两首诗写于乾隆三十三年之后。诗集中《庆郎诗引》提到庚寅春杪在张湾遇到一个叫云蓝的男伶,庚寅年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这是诗集中唯一提到的确切年份,在《重至张湾有感而作》一诗又有“春梦三年记不明……谁向云云卿漫寄声”云云,说明是三年后乾隆三十八年的事。集中关于云蓝的诗词有五六十首之多,可知都写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的三四年间。明义的胞兄明义仁乾隆四十年病死于征金川军前,但集中丝毫未曾提及。集中有《题家兄印谱后》一诗下注“时家兄有滇南之役”,可知作于乾隆三十四年;时明仁正在征缅甸之役军前效力。还有《寄家兄》、《寄益庵兄》两首诗,益庵即明仁的号,这都说明编订诗集时明仁还在世。集中有《云麓六兄南征书扇送之》、《云麓六兄南征书扇寄之》二诗,云麓即明义堂兄明亮,亦参与征缅甸、征金川等战役,此二诗亦当作于乾隆三十四至三十八年间。

另外,集中有《题张幼慈都门握别图次罗两峰韵》一诗,罗两峰名罗聘,扬州八怪之一,于乾隆三十六三十七年第一次北游京津等地,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集中还有大量明义和两江总督尹继善之子庆似村、庆晴村的唱和之作。尹继善曾四督两江,最后一次御职回京是在乾隆三十年。其子庆似村随父帮办事务,也必当于乾隆三十年后才回北京长住,明义与其唱和之作写于乾隆三十年之后也是很合理的。

总之,《绿烟琐窗集》应当作于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年(1768-1775年)之间,我们有理由断定《题红楼梦》组诗也是作于这一时期。许多红学家将该组诗的写作年份上推到十多年前的乾隆二十三年,一方面是缘于对明义年龄的误判,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因为并没有对集中的诗作详细地考察。

明义与曹雪芹是一种什么关系?二人是否认识?红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有过探讨。吴恩裕认为明义“很可能认识曹雪芹”[4];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说:“他(明义)家可能和曹家有些直接或间接的关系”[5];吴世昌则直接说:“和曹雪芹交往的诗友中,现知除敦敏、敦诚兄弟及张宜泉外,尚有明义”[6]。总的来说,红学家们倾向于明义与曹雪芹是认识的,然而笔者认为,富察明义与曹雪芹并不认识,所有关于二人相识的证据材料都不是可靠的。

明义与曹雪芹并不认识,关键的证据就是他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诗前小序,兹录于下: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这里有一句非常引人注目的话:“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道光四年刻本《随园诗话》卷二第二十二条云:“……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雪芹赠云……。”在明义的诗集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大观园随园说”的源头出自于《随园诗话》,现在我们可以断定,《随园诗话》的说法却是来源于明义。据周汝昌推断,袁枚的这则诗话编订时间不早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而明义的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年间,因此,明义是“大观园随园说”的首创者当属无疑。

明义的这句话被很多红学家当做其与曹雪芹相识的证据,吴世昌就说:“这些话当然都是雪芹自己告诉明义的。”[7]但笔者认为这句话恰恰证明明义不可能认识曹雪芹,明义这句话只能是道听途说或出于自己的想象,因为事实上随园根本就不是原曹家的家产!八十多年前顾颉刚就已经将这个问题考证得清清楚楚了,他在与胡适通信讨论《红楼梦》时,讨论到“大观园非随园”的问题,列举了七条疑问和意见。

在与俞平伯的通信中,顾颉刚也说:“本来我在《江南通志》、《江宁府志》及《上元县志》上查,都没有说小仓山是曹家旧业。……曹寅是有名的人,往来的名士甚多,他有了园,一定屡屡见之诗歌,为什么《楝亭诗钞》里只有一个西轩,别人诗词里也不见说起?可见府志书上的不载,正好反证曹家并无此园了。”

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也对“大观园即随园”说进行了批驳:

“再看看大家对随园的来历如何说。洪亮吉《卷施阁诗》卷八有访原才子于随园诗,自注云:‘园本隋织造所构,因仍其名。’麟庆《鸿雪因缘图记》‘随园仿胜”云:‘……小仓山,其麓有园,本隋尚衣创建,因姓命名。’此皆与袁枚自叙相合。舒坤则说:‘随园之先,故属吴姓。’此点尤可注意,因为他指明了即使追溯到隋赫德之前,亦本属吴姓之园,与曹家并无关系”[8]。

从以上顾颉刚和周汝昌的考证可以看出,无论大观园的原型是否曹家的旧花园,袁枚的随园一定不是曹家旧家产,因而不可能是“大观园旧址”。其实,即使袁枚的家人也是不认同“大观园随园说”的。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就要删去“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两句,认为是“吾祖谰言,故删之”[9]。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袁枚所认同的随园故址是“文官(观)园”而非“大观园”,可聊备一说[10]。

既然随园并不是曹家的旧家产,大观园的原型并非随园,假如明义与曹雪芹认识的话,无论曹雪芹是否《红楼梦》的作者,他都不可能对明义说出“大观园就是随园”的话来,由此可以反证明义并不认识曹雪芹,他所谓的“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只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而已。

明义的序中还有一句话:“余见其钞本焉。”这句话也透漏了明义与曹雪芹二人并不认识的一些信息,这句话明明是说明义是辗转借到的一部《红楼梦》钞本,而并不是作者的原稿。有的红学家认为明义见到的是原稿,这显然是错误的。

在这里,还必须对红学家们探讨明义和曹学芹的关系时经常提到明琳、明仁、墨香、裕瑞等人的相关材料进行一下梳理。

第一,明琳。敦敏的《懋斋诗抄》中有一首诗题记作:“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这里提到明琳,很显然这个明琳是曹学芹的好友之一。很多红学家认为明琳是明义的堂兄弟,理由是明琳的这个名字和明义的堂兄明瑞很接近,所以明琳很可能是明瑞的亲兄弟,而明义的堂兄弟,认为明义很有可能通过明琳认识曹雪芹。但很显然这种推测很牵强,因为红学家们的推测全部依据仅仅是明琳和明瑞二人的名字看起来很像兄弟排行,却没有一点其他的证据。相反,笔者认为明琳不可能是明义家族的人,更不可能是明瑞的亲兄弟。我们知道,明义家族在乾隆朝是个非常显赫非常有权势的家族,明义本人固然终身担任上驷院侍卫的职务,明义的哥哥明仁曾任御前侍卫,袭一等子爵;明义的堂兄弟辈中,福康安十八岁就任户部侍郎满洲镶黄旗副都统,一生出将入相,深受乾隆皇帝宠信;明瑞则做到了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的职位。如果明琳是明瑞的亲兄弟,其职务、社会地位也必定不低,处于贫寒境地的曹雪芹如何能与之相交?再者,作为明瑞亲兄弟的明琳,其住所亦必为深宅大院,如何能够“隔院闻高谈声”?所以,既然能隔院墙听到院中人说话,既然来了客人是在院中谈话而不是在客厅、书房,则明琳必定属于一般清贫小户人家,其所谓“养石轩”大概只是北京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之类的院子,与曹雪芹当时可谓“门当户对”,而不可能是后来贵为云贵总督的明瑞的兄弟。另外,敦敏该诗的第一句说:“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意倍殷。”此句固然是对曹雪芹的褒扬,但却又是对与曹雪芹在一起的其他人的贬斥。假如明琳是富察家族的人甚至明瑞的弟弟,敦敏作诗断不能如此措辞。总之,认为明义可以通过明琳认识曹雪芹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第二,明仁。明仁字益庵,是明义的亲哥哥。其父傅清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死于西藏叛乱后,明仁袭封一等子爵,后来也病死于征金川的军队中。敦诚在《寄大兄》一文中说:“每思及故人,如立翁、复斋、雪芹、寅圃、贻谋、汝猷、益庵、紫树,不数年间,皆荡为寒烟冷雾,曩日欢笑,那可复得!”这里同时提到了曹雪芹和明仁(益庵),有红学家认为这证明曹雪芹和明仁是认识的,从而明义也有可能通过明仁认识曹雪芹。但这也有问题,因为敦诚的话只是表明明仁、雪芹都是他(敦诚)的朋友,而并不表明二人相识,“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这个判断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红学家们推测明仁与曹雪芹相识本就是假设,又从这个假设出发推测明义亦与曹雪芹相识,这个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假设,其可靠性可想而知。

退一步说,即使明仁与曹雪芹认识,明义通过明仁与曹雪芹相识的可能性也不大。明仁大概生于乾隆初年,比明义大十岁左右,在明仁与曹雪芹可能交往的时间范围内,明义还是一个幼童。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曹雪芹已经三十多岁了,而明义可能还不到十岁。在曹雪芹去世的时候。明义才十六七岁,才是刚刚步入“仕途经济”的年龄。而曹雪芹在去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因为生活贫困而避居北京西郊(西山),与敦敏敦诚等一班诗友很少来往了。所以,明义通过明仁和曹雪芹相识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裕瑞和墨香。裕瑞在其《枣窗闲笔》中提到曹雪芹时有这样一句话:“闻前辈姻戚有与之(曹雪芹)交好者。”裕瑞的长辈“姻戚”中有人和曹雪芹交好,而明义是裕瑞之母的堂兄弟,是裕瑞的舅舅,正属于所谓的姻戚。那么说,裕瑞的这句话似乎明确指明义了?然而仔细体会这句话,却仍然有问题。一般来说母舅是很亲近的亲属,而裕瑞这句话从语气上来看,应该是指一种比较疏远的亲戚,否则他只须直书母舅则可,何必用什么“前辈姻戚”这样的含混语言?

那么,在与曹雪芹交往的人当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与裕瑞关系较远的“前辈姻戚”呢?现在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人,那就是墨香,他是明义的堂姊丈,是裕瑞的父亲的连襟。对裕瑞来说,这样的辗转亲戚关系,在笔记闲话中以“前辈姻戚”来称呼,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所以。裕瑞所说的那位与曹雪芹较好的“前辈姻戚”,应当是墨香,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什么人,但决不会是明义。

综上所述,从现有材料来看,明义应当生于乾隆十年(1745年) 或稍后,其《绿烟琐窗集》及《题红楼梦》组诗应当作于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年之间。从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的诗前小序中“大观园即随园”的话,可知明义并不认识曹雪芹,因为随园根本不是曹家的旧家产,更不是大观园的创作原型;所有在红学家们看来表明明义与曹雪芹相识的材料都是不可靠的。

[1][2][4]吴恩裕.曹雪芹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3-204,243.

[3]冯其庸.梦边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352.

[5][8]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071.

[6][7]吴世昌.红楼梦探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625.

[9]卞孝萱.大观园即随园说辟谬[A].顾平旦编.大观园[C].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387.

[10]包云志《.随园诗话》中有关《红楼梦》一段话的前后变化[J].红楼梦学刊,2005,(4):274-287.

I207.411

A

1009-6566(2010)06-0104-04

2010-09-25

吕晓华(1972—),女,甘肃天水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明仁随园大观园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随园捶虾
随园·袁枚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刺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