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口语中祈使光杆动词句的语用分类

2010-03-22 14:37刘金雨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光杆白文词句

刘金雨

(天津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天津 300074)

一、光杆动词句的涵义

自从1978年吕叔湘先生提出尝试研究光杆动词的用法至今,袁毓林[1]、侯敬[2-3]、张豫峰[4]、王健[5-6]等学者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对于如何认识光杆动词句,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广义和狭义之争。前者以范继淹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光杆动词句中的光杆动词前后可以出现状语、补语或者虚词等句法成分;后者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光杆动词是指“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动词”,以“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动词”为核心构成的句子叫做光杆动词句。

我们采用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即认为光杆动词句指的是谓语是由一个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光杆动词构成的句子(有时句子的主语不出现,只出现光杆动词),其中的附加成分包括任何形式的状语、补语、宾语以及表时态、语气的虚词。从这种观点出发,下面的句子是光杆动词句:

(1)白萌堂转过头:“老三,你坐。”

——人物对话

(2)刘麻子(喊)老爷!我不是!不是!军官绑!(同下)幕落

——场景描写和舞台动作说明

(3)雪花飞,雪花飘,飞得低,飞得高,小粒雪花像白面,大粒雪花像鹅毛,……

——诗歌谚语等韵律体

(4)鄂勋点头称是。高杰告辞。……

——一般叙述性文体

人们习惯上认为动词都可以自由地充当谓语,其实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有些动词能够作谓语也是有条件的,光杆动词就是这样一类动词。由光杆动词构成的光杆动词句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口语化,基本上都是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它的出现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语境因素,因此它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并不是很普遍,它的数量也不是非常多。

二、现代汉语口语中祈使光杆动词句的语用分类

在我们收集到的光杆动词句里祈使句最多,因为在祈使句里,动词都是表示未完成体的,这就使动词可以不借助其他词语(主要是动态助词“着、了、过”等)而单独出现,并且只有自主动词才能出现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请求、呵斥、安慰等语气。

(一)“来、(出)去、走、滚”类动词

1. 这几个词的意思是说话人让听话人作一种“位移运动”,即让听话人离开或靠近说话人所处的位置

这类动词虽然数量很少,但是由它们组成的祈使句在口语中却大量地存在着,它们对语境依赖性不大,使用频率很高。使用这种祈使句的时候说话人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依据语气的强弱可以把这类祈使光杆动词句分为四类:

第一,语气很强,甚至带有命令、呵斥的意味。例如:

(5)詹瑜见状大怒:“都站在这儿干什么?滚!”众人忙四散而去。

(6)白萌堂满嘴是墨,气呼呼地:“谁叫你进来的?!出去!”

(7)陈白露:(爆炸似地)出去!走!我让你走!

(8)巡警:走!滚!快着!

这种祈使句表示说话人让听话人离开自己所在的位置,表现出一种讨厌听话人、让其从说话人眼前消失的意思。这些句子的语气都比较强烈,很多情况下都伴随着说话人发怒、生气的情绪,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应该出现在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或场合,或者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应该再继续留在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或场合。说话人的地位可以比听话人高,也可以与说话人的地位相当。总之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极为反感,甚至是仇视、敌对,所以会使用这种语气很强的祈使句。

第二,语气平缓,只是表示一般性的使令意义。例如:

(9)周朴园:(更小心)你过来!

(10)李宗布:“去!叫门儿去!”

(11)袁圆:走,进去!

(12)詹瑜忙拉起大格格:“起来,快起来,我帮你,你就穿我这身衣服先混出大门去再说。”

这些祈使光杆动词句所表示的意义都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离开或靠近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是说话人吩咐听话人去办某件事情或把听话人叫到近前有事要交待。对话的双方多是一方地位高,一方地位低,也可以是地位相等的一方指使另一方。

第三,语气很弱,带有召唤的意思。例如:

(13)白文氏正不知如何是好,严爷走了过来,轻轻拉了白文氏一下:“二奶奶!您来!”

(14)“过来,到眼前儿来!”她把着手,几个孩子走过来。

(15)周朴园: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

(16)景琦回头一看,从蒿草晃动处,传出笑声,登时明白了,喊:“春儿!出来!”

这些祈使句都是用来呼唤对方的,大多使用“来”这个词,因为呼唤多是让听话人靠近说话人。对话双方的地位一般是平等的,或者说话人的地位较低,这种情况下句子的主语多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您”,如例句(13)。

第四,语气更弱,带有请求或哀求的意思。例如:

(17)八爷:您出来,教训教训这帮混帐东西!

(18)黄省三:(嘶声喊叫)淑芬,你回来,你不能走,不能哇……

这类句子我们找到的不多,只有几例。前一句子是说话人请求听话人实施某种动作行为,后一句子是说话人不赞成听话人的行为,但对听话人的行为又没有办法阻止,只好采取软弱的姿态请求或哀求听话人,期望听话人能给予同情。

2.“来”这个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它可以在句子中代替别的动词

如课堂上教师正在教学生读英语单词,老师每读完一个生词要指定学生跟读,当他对某个学生说“你来”,这个学生就会马上领会教师的意图,重复教师刚才所领读的英语单词,这里的“来”所代替的是“读”这个动词。再比如,小李要给钢笔打墨水,但她怎么也拧不开墨水瓶的盖儿,这时站在一旁的小王说:“我来。”那么很明显,这里的“来”所代替的是“拧”这个动词。这有些像语用学上的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来”的明示意义是说话人让听话人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或说话人主动要求到听话人所在的地方,隐含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或说话人主动要求帮助听话人做某件事情。

与上面的用法类似,使用“来”的时候有时并不是真的要听话人实施某种动作行为,也不是说话人自己要实施某种动作行为,而是作为一种招呼语,接下来让听话人实施“来”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者说话人自己实施“来”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如:

(19)主持人:好,谢谢你。来,杜经理,三言两语说说你的感受。

(20)王勇:来,大家比手势。

(21)范锦才:来,预备起。

(22)主持人:来,我们采访一下王颖的内心感受。

说话人让听话人作一种“位移运动”时有时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例如:

(23)白文氏忽然地:“安总管,走,到我院里去。”(24)白文氏回头招呼:“走!打道回府!”众人离去。(25)白文氏:“可要了命了,要不我跟你去!走!”(26)江泰:谁欺负我,我就找谁!走,(拉着彩的手)找他去!

这些句子所表示的意思都是说话人在要求听话人“走”的同时,自己也随听话人一起“走”,这种句子所用的动词就是“走”,因为说话人要想跟听话人一起进行某种“位移”,那么只有离开说话人所在位置这样一种“位移”形式。

3. 在特定的语境下,动词“去”的意思会改变,产生相反的意思

(27)男:你今天打扮得真漂亮,快让我亲一下。

女:去!讨厌。

很显然,在这对情侣的对话中女方说“去!”的时候,其真正含义并不是让男的离开,所以这种光杆动词句的语用效果是明示肯定,隐含否定。

(二)表示命令的“打、摘、赏、赔、说、脱、押、打住、记住、点火、睡觉”类动词

这类光杆动词与前面提到的“来、(出)去、走、滚”类光杆动词在祈使语气上有交叉现象,之所以分开来说,是因为“来、(出)去、走、滚”一类光杆动词复杂一些,不便放在一起说。这类词语的语义是说话人命令听话人实施某种动作行为,语气较强。例如:

(28)雅萍正给白文氏盖被子:“不哭不行,他不喘气,打!打屁股!”

(29)颖宇倒在箱子上,气急败坏地瞪着景质,扭脸儿:“黄春,你说!”

(30)一群姬妾围着路大人玩儿牌。路大人大喊着:“押!押!押小了我可不玩儿了啊!”

(31)郑老屁一下子站起:“你赔!这是我媳妇新做的!”(32)景琦厉声地:“脱!”

(33)香秀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赏!赏!”(34)颖宇理直气壮地:“摘!”(35)景琦睁开眼:“睡觉!”

(36)景琦大喊一声:“赵五爷!点火!”

(37)阿泰又折回头:“记住!如果树叶向你打听我,一概推说不知道。”

(38)白萌堂:“打住!打住!令姐六个多月的身孕怕是瞒不住了吧!”

对于这种类型的祈使句,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这些光杆动词以外,袁毓林[1]还提到了一些特定社会领域里的光杆动词,下面是他列举的一些例词:

a. 冲!杀!上!烧!搜!打!立定!稍息!卧倒!开火!出发!

b. 跑!唱!读!开始!停止!c. 笑!哭!挥!倒!停!

袁毓林[1]认为,a中的祈使句常用于操练或军事领域,b中的祈使句常用于课堂教学领域,c中的祈使句常用于文艺排演领域。这一类祈使句一般用于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带有行话性质,可以称为行话性祈使句。他还认为,行话性祈使句是不可推广的,它们只能在某个特定的社会领域内使用,比如军队指挥员一般不能对士兵说“笑!”“哭!”等,教师一般不能对学生说“搜!”“打!”等。可见,行话性祈使句受到社会契约的限制,其语境特点是社会规约性——社会只许可在某一领域中,某种角色的人可向另一种角色的人发出某些命令。

上面所列举的一些句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语义都是命令性的,但是它们的语气强弱有时还是有些差别,看下面这两个例句:

(39)关少沂:“三爷,我跟你说个事儿。”

颖宇:“你说!”

(40)汤敏:那这样的话可能情况会好一些。我倒想问一个问题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殷永纯:您问。

前一个例句中的“你说!”跟前面例句(29)中的“黄春,你说!”相比较,二者的语气还是有一些强弱的差别的。这里的“你说!”、“您问。”的命令意义已经很弱,并且带有同意听话人的请求之意。

(三)表示提示性的“看、瞧、听、想”类动词

1. 说话人提示听话人看某件物品,看某个地方,听某种声音或思考某个问题

(41)田木拿着照片走过来,一手搂住景琦肩膀,一手将照片举到他面前:“你看!我的妻。儿子,两岁,田木青一。”

(42)二人走回门前,景琦一拉锁,门登时就开了,景琦道:“你看!门是虚锁着的,这是知道咱们要来。”

(43)“孙子王八蛋才知道出什么事了!您瞧!”狗宝指着脸上一道青紫伤痕。

(44)珍儿:“您瞧,没有不是!”(45)景琦:“你听!不疼得慌?”(46)袁圆:曾霆,你想,那个小耗子再下小耗子,那个小小耗子有多小啊!

这几个动词都是说话人提醒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或某个方面,听话人注意力所集中的地方或方面正是说话人想向听话人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用来证实说话人所说的话的真实性,有的以此作为说话人进一步说话的依据。这类动词一般都是耳目感知的单音节动词。

这些动词既具有提醒别人注意的意味,又具有感叹的意味,所以有人把它们归入感叹句,有人把它们归入祈使句。

袁毓林[1]认为,表示提示性的祈使句是一种习惯用语,表示出不可类推性。除了上面例句中的动词,其他动词一般不能独用构成表示提示的祈使句,比如“瞅!”“望!”“留心!”等这些动词就不能独用构成这种祈使句。这种祈使句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惊叹提示,其语境特征是情景的刺激性——突然出现某个事物、存在着某个出乎意料或值得注意的现象。

2. 动词“看、瞧”除了有比较具体的意义以外,它们还有比较虚的意义

(47)景琦高兴地:“谢谢姐,你看,我也不知道你来,没给你带东西!”

(48)白文氏:“你看,孩子不干!”

(49)颖宇:“你瞧!你呀,拦住七老爷,嚷嚷的里里外外都听得见,七老爷准把钱给你!”

(50)颖宇吓得退了一步:“您瞧,您一瞪眼,我……我什么也甭说了。”

这几个例句里的“你看”、“你(您)瞧”的意义就不是那么具体、实在,而是比较虚,他们的语义由原来“要求听话人看某件东西或某个地方”虚化为“要求听话人注意到某个事实或某种道理”,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后面都得有后续句,以便指出要求听话人注意的事实或道理。

(四)表示客套的“坐、请、喝、干(杯)、吃、来、留步”类动词

这些光杆动词多是在招待客人或送别客人时所使用的礼貌词语。例如:

(51)白萌堂连声:“请,请。”坚持外出送客,一直走过了活屏。

(52)颖园拱了拱手:“王爷请。”

(53)白萌堂转过头:“老三,你坐。”

(54)韩荣发挑衅地:“来,咱们喝!”

(55)许先生:“吃!”

(56)牛小伟倒上酒:“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酒精。来,妹子,干!”

“喝!”“吃!”“干!”等词语多是在席间用来劝酒时使用,没有多少命令色彩,说这些话时通常伴以手势,提示客人作相应的动作。“坐”常用来请客人就座,并经常伴以手势,示意客人应该坐在哪里。“请”的意义比较宽泛,它表示请求、希望某人做某事,在某种具体情境中,它可以替代“走!”“进!”“吃!”“坐!”“干(杯)!”等光杆动词。“留步”是主人送别客人时客人所说的话,表示一种客套,但在口语中并不常用,在口语中常用“不用送了!”“别送了!”等一类话。

袁毓林[1]认为,表示客套的祈使句是一种习惯用语,表现出不可类推性。除了上面例句中的动词,其他动词一般不能独用构成表示客套的祈使句。比如不能说“舔!”“咽!”“啃!”“举!”“站!”“躺!”“蹲!”等祈使句。他还说,这种祈使句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客套劝请,其语用特点是依赖于具体的情境并需要伴以手势,以指示具体的动作(如“来!”→“干(杯)!”“请!”→“请进!”)、动作的受事(如“吃!”→“吃这个!”)或处所(“坐”!→“坐这儿!”)等。

(五)表示安慰的“放心”

(57)颖轩忙接上:“放心,我们不会……”

(58)马车启动,季宗布忙回头大叫:“放心!我晚上把他送回来。”

(59)王利发:您放心,我给送到家里去!

(60)王利发: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61)“放心!王总管那边得打点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62)景琦:“放心,正托人办着呐。”

表示安慰这个意义的光杆动词只找到这一个,但是它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它的意思是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或者是事情一定不会出问题,没有必要担心。说话人让听话人“放心”的理由是基于说话人自身对客观情况的主观判断或预测,并且光杆动词“放心”后面常出现说明可以“放心”的理由的后续句。

猜你喜欢
光杆白文词句
光杆乐队
抽油机悬绳器专用扶正挡板的研制与应用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光杆名词的定指性分析
抽油杆断脱原因分析及措施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