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扬弃

2010-03-22 21:40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实证主义西方哲学人本主义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通化134002)

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扬弃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通化134002)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可分一般特征和具体特征,一般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主义思潮,一类是人本主义思潮。两种思潮不是隔绝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西方传统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从主流上看,吸收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精华,逐步走向成熟,使自身得到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特征;批判;继承

现代西方哲学指的是黑格尔之后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一百多年的过程,其间流派纷呈,思潮迭起,相互角逐,此兴彼衰,呈现出变化多端的态势。但从各流派的学说及其所代表的思潮的内容和倾向来看,斑驳陆离的各派哲学学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主义思潮,一类是人本主义思潮。两种思潮不是隔绝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西方传统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从主流上看,吸收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精华,逐步走向成熟,使自身得到发展。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及产生的根源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是指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在西欧和北美各国产生和流传的各种哲学流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现代资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其成果的理论表现,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的理论反映。同其它任何哲学一样,它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根源

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的、科学的和理论的基础。

1.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反映,是时代的思想。不同时代的哲学,都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表现着时代的实质。

现代西方哲学始于19世纪中叶。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欧洲主要国家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资产阶级经过与封建地主阶级百余年的斗争和较量,先后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登上了政治宝座。英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19世纪中叶及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规定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古典资产阶级哲学已经走到尽头,已不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于是代之而起和应运而生的则是流派纷呈的现代西方哲学。

2.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有其科学基础

现代西方哲学,同其他哲学一样,都植根于科学的土壤之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从18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30至4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建立统一理论的科学,由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发展为关于过程、关于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自然过程联系的科学。这时相继产生了许多自然科学部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一时期,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诸如经济学、历史学、逻辑学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植根于这些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同时产生的有法国哲学家孔德等人的哲学,他们自称其哲学为“实证哲学”,是实证科学的总结。实证主义强调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和基础。这一观点显然是正确的。但在进一步概括和总结的时候,又引申出: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回避或否认经验之外事物的客观存在,从而歪曲了从自然科学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斯宾塞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吸取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把人类社会与生物作了简单类比,用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历史及其发展。他们由把生物进化论绝对化,倒向了历史生物化的唯心主义。

马赫主义者认真研究了19世纪70年代物理学的新发展,洞察到牛顿力学关于物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真理的相对性。20世纪初,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化和逻辑化特征的现代物理学发展起来,数理逻辑业已经形成并有了发展。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就是现代物理学的高度抽象性、数学化、逻辑化的反映。不过不是正确地反映,而是歪曲地反映。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在形式上反对把科学哲学的基础。但是,事实上,他们也不能抛开科学来研究哲学。他们认为,哲学和科学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不适用于哲学等,而当他们对这些问题作答时,则必须研究科学的认识及其发展成就,否则就无法作出解释。人本主义哲学是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从否定的意义上对自然科学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总之,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某些正确概括,还是歪曲地反映,都植根于科学之中,并以科学的发展为其雄厚基础。现代西方哲学以近代西方哲学为其理论渊源,研究和回答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问题,总结了科学发展的成果,把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为现代西方哲学。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般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虽派别繁多,见解各异,但有些基本倾向是共同的,大体基本倾向的方面构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般特征。

1.在本体论上,抹煞哲学的基本问题,鼓吹中间道路。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派别,都自称是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哲学”,它们取消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企图开辟哲学的“第三条道路”。例如实证主义哲学就否认哲学是世界观,把哲学本体论问题当作“形而上学”加以拒斥,企图用具体的经验科学来代替哲学。在他们看来,哲学就是研究实证经验,而经验(主观感觉)就是最终的实在。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各个哲学派别,也竭力回避“物质”和“意识”这两个范畴,他们提出了许多概念、新名词,如唯意志主义就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因此,这些哲学派别,不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就是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主要的倾向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观唯心主义居于优势,它们往往与早期资产阶级哲学家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2.在认识论上,反对或回避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问题的回答。认识论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探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但不论是科学主义思潮,还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各种哲学流派,大都不承认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如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实证主义者把人的认识局限于经验现象范围之内,把感觉经验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完全割裂开来,把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排除于人的认识之外。他们强调一切科学都起源于经验,但又根本否认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否认经验的客观内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一些流派则从反理性主义出发,否认理论受思维的作用,鼓吹神秘的直觉主义。

3.在发展观上,歪曲或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或没有彻底的贯彻辩证法思想。现代西方哲学大多没有接受早期资产阶级哲学家提出的辩证思想,而且对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更是竭力反对。如实证主义者,为适合现代资本主义的需要,歪曲地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否认事物发展中有质的飞跃,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归结为单纯数量渐进过程,认为自然世界如此,社会也如此,认为社会的进步只能进行点滴的改良。另一些哲学家则利用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割裂运动和静止、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片面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都看成是不可确定、不可捉摸的、纯粹相对的,从而否认客观规律,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有些存在主义者还把相对性等同于主观性,认为一切事物依赖于主体而存在,否认自然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在反对辩证法的方式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20世纪以前。现代西方哲学家一般持公开反对态度,他们往往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来否定辩证法,甚至主张抛弃辩证法这个哲学范畴。20世纪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公开否定辩证法已经不多见了,于是就改变手法,将运动变化绝对化,把辩证法变成诡辩,用相对主义代替辩证法,并赋予主观意义,认为外部世界是僵死的,没有自然辩证法,只有“人学辩证法”等等。

现代西方哲学还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领域中的许多新问题,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观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新的现实问题重新做深入的探讨,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回答。只有这些,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此外,围绕着对人这一主体的看法,现代人文主义还表现出区别于近代人本主义的一些特征。

(1)现代人本主义倾向于非理性。近代人本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的基础在于理性。理性决定人的认识并进而决定人的行为,因此人从本性上说是理性的动物。现代人本主义则突出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认为理性的膨胀压抑了人的本能,限制了人的自由。在批评理性极权的同时,强调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2)现代人本主义倾向于主体性。近代人本主义把人的主体性主要看作一种认知能力,以认识、利用、支配客观世界为目的。现代人本主义则把主体性更多地理解为主体内在的本能冲动,它要实现自身的生命潜能,围绕主体自身需要而运作,并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原创力,其目标是人的本质对于自然和自我的超越。

(3)现代人本主义倾向于个体本位。近代人本主义坚持人的本质是无差别的普遍人性,即类的规定性的思想倾向。现代人本主义则从类本位转向个体本位,注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强调个人的独特经历、内心体验和自由意志。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程度的种种局限,个人的发展空间有限,人的主体性还不可能确立,只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阶级、民族生存权利的逐步解决、个人发展的独立意义才在现实的层面上日益凸显出来。

强调非理性、主体性、个体本位虽然成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三个突出特征。当然,这三种倾向的绝对化,又有其负面影响。非理性的过分张扬,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主宰和征服大自然的霸道态度,结果遭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报复性惩罚;个体“自我”的极度膨胀,导致人的无节制欲望和恶性功利追求,伤及他人、社会和公共利益,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现代人本主义在发展中的负价值,已经受到西方理论界的质疑,当前公共领域研究、交往理论研究以及对“全球化”、“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等政治哲学讨论,正是人本主义思潮自我批判趋势的一种体现。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具体特征

1.科学主义的具体特征

(1)实证主义的具体特征

第一,明确表示拒斥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实证主义反对传统哲学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和高度抽象思辨的哲学时风,主张哲学应当建立在来自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和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反对哲学研究世界观、本体论问题。如他们都对康德提出的“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否可能”的问题持否定态度,都坚持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但是各自反对形而上学的根据和理由却是不同;早期实证主义都把形而上学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人类精神由神学向科学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因而认为它必然要被实证哲学所取代;马赫主义者反对形而上学主要是基于它有碍于思维经济的实现和科学的统一;而逻辑实证主义者之所以坚决反对形而上学,是认为它违背经验证实原则,没有意义。

第二,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并试图超越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他们都强调要实现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抛弃传统哲学包罗万象、追求终极本原的抽象思辨模式,建立真正科学的哲学理论。但各自提出的哲学目标是不同的,早期实证主义者认为现代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各门具体科学联系起来,建立一种新的综合性的实证哲学体系。

总之,实证主义者在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使得现代西方科学主义流派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都表现得日益明显。

(2)马赫主义的具体特征

第一,坚持“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思想。认为必须把一切科学知识建立在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感觉经验基础之上,才能建立确实可靠的知识体系。由此出发,他竭立反对以德国传统哲学为代表的那种包罗万象、抽象思辨的研究方法,强调科学应当起源于把思想适应于一个确定的经验领域的过程。他说,“科学的任务不是别的,仅是对事实作概要的陈述。现在逐渐提倡的这个崭新见解,必然会指导着我们彻底地排除掉一切无聊的、无法用经验检查的假定,主要是在康德意义下的形而上学的假定。可见,马赫的哲学思想与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在主导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坚持了明确的反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立场。但是,马赫表示他在细节方面并不完全赞同孔德等人的观点,而且与孔德“有些距离,有些认识上的差别”。马赫认为,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实际上主要是建立在近代力学、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之上的。但是,“物理学尽管有重大的发展,毕竟仅仅是整个更大的知识范围的一部分,用它那些为片面目的而提出的片面思想方法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研究透彻。

第二,论证了“要素(感觉)构成世界”。马赫说,可以把所有要素分为三类。一类代表物理要素,表现为颜色、声音等等,此类要素组成物体。第二类代表生理要素,表现为神经系统,眼网膜等等,构成人的身体。第三类代表心理要素,表现为意志、记忆等等,构成人们的自我。马赫认为,这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这三类要素中的一类就可以影响到其它两类要素。生理要素是物理要素和心理要素的中介。一切都可以归为这三类要素的组合。于是,“自我与世界,感觉与物体的对立就消失了”,只须考虑三类要素的联系,而那种对立只不过是对于这种联系的不完全的表示。“照这样看,我们就见不到物体和感觉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有以前所指的那种鸿沟了。”由此马赫宣布他克服了传统哲学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的“心物二元论”的片面性,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一元论的宇宙结构”。

总之,马赫主义反对形而上学主要是基于它有碍于思维经济的实现和科学的统一,主张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成果沟通起来,用感觉、要素构成世界,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马赫主义拒绝这种试图建立新的世界体系的企图,认为这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残余,把哲学归结为科学认识论研究。

(3)逻辑实证主义的具体特征

第一,以意义理论拒斥形而上学。新老实证主义都拒斥形而上学,即都反对讨论传统的本体论问题,但其论据和运用的理论工具不同。卡尔纳普说:“我将把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命题都叫做形而上学,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把关于世界本体论的命题,不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宣布为“形而上学”而加以拒斥;其次把有关认识来源的认识论的命题,同样要加以拒斥。

第二,强调命题的经验证实原则。逻辑实证主义接受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认为,只有两类命题是有意义的,一类是象逻辑和纯数学等形式命题,这是一种重言式命题;另一类是事实命题,这是在经验上可以证实的命题。如大部分可以由经验证实的经验科学的命题。前者可以用是否符合经验、事实来检验。由于它们是可以检验的,不论是真还是假,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凡是既不能用逻辑推理证明,又不能用经验证实其真假的命题,只能是一些伪命题,即无意义的命题。老实证主义强调对经验进行现象描述,研究知识的来源;逻辑实证主义则不管知识或命题的来源,只研究命题的意义,注重命题的经验证实。命题有无意义,在于它是否可以得到证实,“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一原则成了维也纳学派的意义标准和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第三,把数理逻辑引入哲学,将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的本质。逻辑实证主义继承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观点,视哲学为逻辑分析活动,以现代数理逻辑分析工具,实现了数理逻辑与经验主义传统的结合,成为分析哲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正如艾耶尔所说,“他们的功绩在于给哲学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提出了一种具有逻辑严格性和理智责任感的标准。”“他们的独创性在于企图使它在逻辑上变得严格精确,并且能有目的使用一种已经发展了的高级的逻辑技术。”

逻辑实证主义坚持自休谟以来的传统实证主义的立场,以命题的意义为中心,把数理逻辑作为主要分析方法,根据证实原则而达到了拒斥形而上学的目的。显然,这种哲学观是很狭隘的。但逻辑实证主义重视语言分析和科学方法论研究,则是一次重大的哲学变革,开创了20世纪西方主义的思潮。

2.人本主义的具体特征

(1)叔本华意志主义的具体特征

第一,具体途径就是意志的客体化。“客体化”类似于黑格尔的“外化”、“异化”有高低等级之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最后到人的意志客体化达到最高阶段。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意志发展的人,就分化出自己的对立面——即理智、理性。其二是在高级阶段意志充分表现出个性,在低级阶段,个性的差别不明显,而到了人,不仅人人有别,而且个人的意志还有可能同种族、集团的意志相违背。问题是人有意志好理解,为什么说低级生物,甚至万事万物都有意志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叔本华旁征博引,煤在地下忍受高温高压仍要燃烧,燃烧正是煤生存意志的体现。沙漠中的植物为了保持水分免受烈日爆晒、水分蒸发,就脱去叶子而长成刺,磁针固执地指向北极、铁屑向磁铁飞集,幼鸟为护蛋而筑巢、蜘蛛为俘获品而结网等等,无一不是生存、生命意志的顽强体现。至于对“人是什么”这个哲学史上长期生存着的斯芬克斯之谜,叔氏答道“这个谜底叫作意志”。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了它的本质,它的作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

第二,世界是我的表象和意志。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由于任何表象都是为主体的客体,所以表象世界必然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客体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由此产生了杂多性。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意志和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为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适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2)尼采意志主义的具体特征

第一,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质和根据,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只是生命所在的地方,即有意志:但是这意志不是求生之意志,——我郑重地告诉你——而是权力意志!”人生的本质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要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以发挥自己的强力。生物的本质也就是权力意志。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生命本身本质上就是掠夺、伤害,对陌生和弱者的压迫、压制、严酷,把自己的倾向强加于人,吞并,以及最委婉的措词——剥削。“剥削”并不属于一个败坏的,或不完善的,或原始的社会,它属于作为一种基本有机机能生命体的本质,它是固有“权力意志”的一个结果。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取决于权力意志。

第二,伦理的基础不是对人生痛苦的同情而是超越。尼采认为,人生的目标不仅为生存而生存,为活着而活着,而是要成为“超人”。“因为一切生物至今为止都创造出某种超出自己的东西,而你们“指人”甘愿成为这种伟大潮流的落伍者吗?“人是关于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桥梁而非一个目的”。由此他给人确定的目标是努力成为超人。这种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和整个近代哲学发展的方向相背的。因为后者是竭力提高人的地位,把人由手段提高到目的,而尼采却反其道而行之,重新把人降低为达到超人的“桥梁”、手段。并坚持认为“超人”才应该是人类崇拜和追求的目标。

三、现代西方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一)科学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1.科学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

孔德否定哲学对本体论、世界观问题的研究,主张把哲学和科学都局限在现象的范围之内。他强调指出,实证哲学所肯定的实在、有用的知识纯粹是关于现象范围内的知识。至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现象之后的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客观的因果联系、规律性是什么,等等,都不属于实证知识的范围,对它们的研究与实证主义精神是不相容的。他竭力反对以德国传统哲学为代表的那种包罗万象、抽象思辨的研究方法,强调科学应当起源于把思想适应于一个确定的经验领域的过程。他说,“科学的任务不是别的,仅是对事实作概要的陈述”。现在逐渐提倡的这个崭新见解,必然会指导着我们彻底地排除掉一切无聊的、无法用经验检查的假定,主要是在康德意义下的形而上学的假定。可见,马赫的哲学思想与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在主导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坚持了明确的反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立场。实证主义坚持认识只能局限于感觉经验的范围,认为经验之外的问题,如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等问题都是人的认识能力不可及的“形而上学”问题“实证”的科学态度不应予以理睬,不应去讨论,而应加以“拒斥”,即采取“反形而上学”的态度。

2.科学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

孔德指出,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是以事实为依据,建立“实证的”、“真实的”知识体系。孔德认为,在实证阶段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惟一来源与基础。从培根以来一切优秀的思想家都一再地指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这条原则如果被恰当地应用到人类智力的成熟阶段即实证阶段上,显然是无可非议的。在此基础上,孔德进一步提出,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而不能解决的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或精神存在,以及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是人类智力发展尚处于形而上学阶段的产物,是非科学的、应当抛弃的东西。只有实证哲学与实证时代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它超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满足并且调和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敌对主张中一切站得住脚的东西,而它在这样做时就把二者都废弃了。应当指出,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欧洲自然科学发展的潮流,打破了机械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对实验自然科学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并揭示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对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成就作出了新的哲学概括,体现了西方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探索精神。马赫受孔德实证主义原则的影响,认为必须把一切科学知识建立在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才能建立确实可靠的知识体系。马赫表示他在细节方面并不完全赞同孔德等人的观点,而且与孔德“有些距离,有些认识上的差别”。马赫认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实际上主要是建立在近代力学、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之上的。但是,“物理学尽管有重大的发展,毕竟仅仅是整个更大的知识范围的一部分,用它那些为片面目的而提出的片面思想方法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研究透彻。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老实证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反形而上学的传统,坚持实证主义立场。强调命题的经验证实原则,对经验进行现象描述,研究知识的来源;坚持自休谟以来的传统实证主义立场,以命题的意义为中心,把数理逻辑作为主要分析方法,根据证实原则而达到了拒斥形而上学的目的。

(二)人本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1.人本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

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情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的依据即意志。两相比较,意志更为根本。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意志和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而只有强烈的意志参与,才能使人容易进入直觉状态之中。

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真理观提出质疑,认为一向被人们奉为神圣的、所谓普遍真理性命题是不存在的。因为传统的真理观“符合说”即人的认识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相符合。再则,所谓真理性命题又都是由人提出来的,认识和对象是否相符又是由人判定的,而人和人又各不相同,因而就不会有所谓公认的真理存在。尼采反对宗教神学以上帝作为万物的本原,宣布“上帝已死”了;也反对思辨哲学以理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指出“‘理性’就是理葬生命的危险暴力”!更反对唯物主义以物质作为世界的本体,宣称“根本就没有什么自在之物”。

2.人本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有效的真理”。所谓“世界是我的表象”就是说世界永远是包含客体在其中的主体,或者是呈现给主体和客体。他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由于任何表象都是主体的客体,所以表象世界必然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由此出发,叔本华批评了唯物主义从客体出发,从客体引出主体,也批评了唯心主义从主体出发,从主体引出客体。

尼采提出,价值在于前人没有意识到,人云亦云没有价值。真正的价值表现为“是人所非,非人所是”。从尼采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它带有鲜明的非理性特征。和叔本华一样认为尊重理性会迷失自身,且带来无穷灾难。应当承认他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和迷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但同时又包含有夸大意志,把人们导向普遍怀疑、否认真理客观性、直至否认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的另一面。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质和根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只是生命所在的地方,即有意志;但是这意志不是求生之意志,——我郑重地告诉你——而是权力意志!”人生的本质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要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以发挥自己的强力。生物的本质也就是权力意志。他还认为,权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权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是永远“流转”、“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他说:“一切原动力皆为权力意志。”

叔本华和尼采都很重视自己学说中的伦理思想,他们都认为有关伦理的部分是其实践哲学,而有关本体论、认识论的部分是其理论哲学。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叔本华认为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到了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即理智。有了理智和个性,人就不可避免地处于意志和理智的矛盾中。叔本华意志的中心是生命意志或生存意志,为了活得好,生存得舒适,人才分化出并紧紧依靠理智。而理智一出现,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非理性的意志迟早要破灭,这对人说来不能不是一种痛苦。尼采既然认为世界的本体、动力不是生存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因而他提出伦理的基础不是对人生痛苦的同情而是超越。他认为人生的目标不仅为生存而生存,为活着而活着,而是要成为“超人”。他还认为如果一定要为人生寻找本体论意义,不应该用求真、而应该用审美的方式去追求生命的本体,把人看成是自我创造的最高艺术品。

[1]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放桐.21世纪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朱庆祚.现代西方哲学简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评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源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7]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郑杭生.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沈爱红,申丽华.浅谈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般特征[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1(1).

[10]陶济.论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J].黑龙江大学学刊,2002(5).

[11]王干才.叔本华与尼采[J].唐都书刊,2001(4).

(责任编辑:卞实)

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ublation to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LIANG Jing-shi
(Editorial Department,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in genera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crete characteristic.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one is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scientism,the other one is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humanism.Two ideological trends are not isolated,but interactional relationships.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has a widely and profound impact o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o become mature.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characteristic;criticism;succession

B5

A

1008—7974(2010)01—0019—07

2009—10—18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教授。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西方哲学人本主义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最有思想的句子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美国逃奴案审判中的法律实证主义——以首席大法官莱缪尔·萧的判决为例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自杀论》研究方法分析——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