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010-03-22 21:40康耀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资源农业农村

康耀辉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康耀辉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农村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循环经济具有减轻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要积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就要分析我国农村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农业大国,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又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寻求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已经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费、低排放、高效率”为本质,以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农村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农村循环经济以经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遏制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村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农业的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方式潜能已逼近其极限,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循环经济是用现代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关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村循环经济是减轻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市场化农业下,受市场机制作用,农民为追求农业生产效率最大化、经济收益最大化而对农业投入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用这样的高投入、高消费来获取高产出。由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无法消解这种环境成本的外部化。有关资料提示,我国16%以上的耕地受化肥、农药的污染程度比重的已达133万公顷,耕地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已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到1.5%的水平、地力下降。反过来又极大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遏止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已是现代农业发展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农村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型的生产模式,在农业中具有“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油、节柴、节粮”等多种作用。每种作用的发挥都会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是一条生态致富之路。在资源利用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集约化使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收益。在节能增收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可推动我国农村沼气事业发展,节约能源创造效益。在对农业内部有机物资源开发利用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可开辟有机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我国农村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资源严重不足

农业资源不足既是我们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原因所在,也是农村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目前,我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只有15.6亿亩到16亿亩,已低于专家们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人均水平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耕地还在不断减少,人口还在不断增加。

(二)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低

农村循环经济对农业经营规模有较高的要求。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7.3亩,每户规模较小,决定了循环利用的成本高,经营分散不利于循环型农业技术的实施,无法发挥循环利用的规模效应,农业规模化水平低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降低成本。农村循环经济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组织程度,以应付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我国农民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这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三)农业经营者的素质低

农业经营者是农村循环经济的主体,也是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循环经济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我国纯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受教育年限仅为6.23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高达14.8%。而且,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农民素质教的,接受新知识、利用新技术能力不高的情况。因此,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成为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村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的减少输入自然资源;遵循产品的再使用原则,以尽可能处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按照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的代谢,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同时尽可能的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代替物质投入。物质要素的投入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被逐渐弱化,而高新技术作用在不断的被强化,这些需要完善的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五)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足

资金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血液”,必须有全套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农村循环经济的最低成本要求。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较之工业最大的弱势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和收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个体,不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且难以满足中长期发展对大量资金的需求。目前国家财政的支持有限,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局面难以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强力的资金支持,国家财政对农民的支出数占国家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农业信贷占国家金融信贷的比重下降,从而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市场需求不足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目前,对于循环农业的产品宣传浓度和广度不到位,大多消费者对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不足,消费者往往很少从“绿色的”角度考虑,多以产品及价格为标准,而现代化肥、农药培养的农产品比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有价格比较优势,加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对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拉动力尚未体现出优势。

(七)法律环境不完善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经济、环保、农业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和保障。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依赖于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有加大立法力度,加强对农村循环经济的法律调整,明确其法律地位和运作程序,严格区分在循环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各自的权责,才能保障农村循环经济的有序进行,保证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各方面当事人的权益,使农村循环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已很成熟。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相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滞后,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已制约农村循环经济。

三、推进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村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减轻自然资源的消耗,切实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将不可避免的废弃物再次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即废物的资源化。因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措施和途径。

(一)构建有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前提。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尚未被国人完全接受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首先应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让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有法可依,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公共管理的范畴,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立法过程中,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要求,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为实现由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化提供法律保障。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的企业和个人,以及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要具体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包括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由于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要抓好与各地农业发展相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建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

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制定技术研究与开发政策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观察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以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革新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如对环境温和的肥料和绿色农药生产技术、可降解地膜生产技术、污染水体的生物净化技术、精准播种收获农机设备的生产技术等。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方面,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尤其是那些有影响、有带动作用、面大而量广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同时,国家应当应用信贷倾斜、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措施,引导涉农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活动中。高效实用的技术研发出来后,政府应建立一批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重点示范工程,并分批分次组织农民培训,让他们掌握新技术,进而在实践中大范围推广。政府还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转让和转化服务,促成已有的科研成果积极向生产力转化。

(三)建立有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经济行为可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对于循环利用废旧物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的经济行为,国家可采取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激励措施,使生产者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有价格优势,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行为,可采取征税等经济手段,将环境污染导致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总之,要注重发挥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农民在从经营常规农业向经营生态农业过渡期间,国家应派顾问给予指导,给予必要的补贴,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还没有专门的发展循环农业的中央财政预算。今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针对农业的发展状况,拨出专款用于解决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遇到的资金困难。农业税费已经取消,但可通过征收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税的方式,控制农业生产中对于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从而逐步引导农户发展循环经济。对以无公害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可采取减税政策,使这类产品不但有品质优势,而且有价格优势,从而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目前农村的小额信贷很普遍,但还没有针对发展循环农业的优惠信贷政策。要鼓励农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政府应采取低息、贴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等优惠措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使农民放开手脚搞循环经济。对开发出立体养殖、立体种植等循环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对农业环境保护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也应给予奖励。

(四)加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各种新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和宣传,使每个公民树立起循环经济意识,公平对待环境。环境教育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全面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另一方面是通过教育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就前者而言,要求教育部门普及环境教育,建立一整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教育体系,让民众理解和接受绿色财富、绿色资本、环境资本、环境正义等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要让循环经济深入人心。各级政府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地区经济结构高速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中,。

(五)做好试点示范工作

一种新的理论和做法的实行需要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国家环保总局已在不同范围和层次,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活动。2002年,确定贵阳市为中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市,辽宁是第一个试点省。两个地区肩负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任,国家希望在试点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以推行全国。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沈阳召开主题为“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年会。此后相继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农业的典型。如贵阳市花溪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上海崇明前卫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辽宁本溪市绿色生态园等。针对这些典型,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对成功经验进行宣传,不断推广。同时,对农民自发组织循环型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应进行宣传,将其树立为典型在当地推广。

(六)建立有利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绿色消费观念

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品和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消费的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绿色消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这三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政府不仅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不应通过自身的消费行为起到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倡导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潮,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的引导绿色生产。

(七)建立GDP政绩考核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当今经济发展格局中,区域经济发展都以追求GDP增长为目标,而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方式,即在重视GDP增长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于经济效率以及单位GDP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的考核,从而将循环经济发展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或者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要建立符合不同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就农业而言,其循环经济系统应考虑农业投入的结构,以及系统运行中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最终污染排放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扭转各级行政领导的发展观,使其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摆脱经济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农业内部的循环,还应考虑农业与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产业链的构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保护和支持,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因此,健全农村循环经济法制,调整、转变现行农业政策,是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陈效兰,杨薇薇.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科技资讯,2006(6).

[2]李广祖,张吉国.农村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应用[J].山东经济,2005(7).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3).

[4]张丹鸽,藏良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之我见[J].商业经济,2006(5).

[5]李克国.论农村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6]李达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区域实践与思考[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28).

[7]张建华.关于发展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06(09).

(责任编辑:景时)

F30

A

1008—7974(2010)01—0044—04

2009—06—10

康耀辉(1954-),女,吉林省梅河口市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

猜你喜欢
资源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